夏金平 王莉
【摘 要】新媒體環境下輿論監督報道的選題,需要加強把關,克服選題中的難點問題,確定合適的策略,反映選題的價值,從而讓監督類報道更客觀、更深入、更有深度。
【關鍵詞】新媒體;輿論監督;選題
安徽經濟生活頻道《第一時間》欄目,是安徽省第一檔民生類新聞欄目,欄目敢說話、說真話、高效率、辦實事的風格,深受觀眾喜愛。老百姓遇到不平事、違法亂紀行為、個人利益受損等,都會撥打《第一時間》欄目熱線要求曝光。欄目專門開辟了一個深度調查的板塊《第一調查》,增強了節目輿論監督的影響力。但記者在采訪實踐中也發現,部分題材因為反映者帶有某種目的,或者受個人認識水平的限制,往往形成反映的情況與實際情況偏差較大;或者因為其他原因,難以反映選題的價值,這些因素導致輿論監督節目選題存在局限性。在新媒體視角下如何跳出這些局限,讓新聞更客觀、更深入、更有深度,本文將結合實際采訪案例作相關探討。
媒介多元化發展,新媒體層出不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下的定義為:“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由此可以看出,新媒體要新技術作為支撐,并依托網絡環境的完善,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新媒體的發展賦予人們自由表達的權利,但是否每個人都具有成為新聞傳播者的能力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對于新聞輿論監督類選題來說更值得重視。
(一)新聞輿論監督
新聞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對違反黨紀國法或其它不良社會行為及現象進行報道,以達到規范人們行為的目的。新聞輿論監督不具備強制性,它是通過報道后的輿論壓力,促進有關部門打擊違法違紀行為和消除不良社會現象。
(二)新聞輿論監督選題
新聞監督選題是碎片化的信息,它們尚未被證實卻折射了某些違法違紀和其它不良社會行為的存在,而這些行為正在或已經對社會和群眾造成不良影響。凡是具備這些特點的碎片化信息,都可以劃入新聞輿論監督選題的范疇。
(三)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輿論監督選題
新媒體出現以前,新聞輿論監督選題主要來自群眾來電、群眾來信來訪以及新聞工作者的發現。隨著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新聞輿論監督的選題增加了新的渠道。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一是網站信息。諸如論壇、貼吧、網絡新聞等;二是媒體公眾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三是個人微信、微博,或者直播平臺。呈現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以前往往以文字為主,新媒體誕生后人們開始以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等多種形式來反映新聞線索。
新聞輿論監督選題的把關,實際上是對新聞線索是否具有新聞價值進行判斷,并作出取舍的過程。從新聞采訪的實際工作來看,輿論監督選題的把關一般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聞輿論監督選題是否具有新聞價值。新聞價值在于新聞信息是否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選題的及時性、重要性、貼近性、顯著性以及趣味性是衡量其價值的標準,而新聞輿論監督選題更多的會考慮重要性、貼近性以及顯著性。
二是新聞輿論監督選題是否真實。來自于網站、微信、微博平臺、視頻直播平臺、微信朋友圈等的。信息是否可靠?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情經過是否真實?這些都是確定輿論監督選題時必須考慮的問題。
三是新聞輿論監督選題的采訪是否具備可行性。新聞采訪權是法律賦予記者的權利,但這種權利沒有強制性。在某些領域或者區域采訪能不能進行?記者自身安全能不能得到保障?采訪后勤能不能支持等等,這些都是衡量選題是否具有可行性的標準。
(一)對政策法規敏感性不強,不能快速準確把握選題的價值
新聞輿論監督要緊跟時代步伐,培養政治敏感性,以及對法律法規的敏感性,這樣才能從碎片化的信息中判斷選題是否具有新聞價值。
(二)信息碎片化,難以核實新聞源
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可以發布信息,并快速傳遞到世界各地。但是卻很難聯系到信息發布人,這給新聞輿論監督選題的確認帶來不小的麻煩。
(三)對輿論監督選題的操作性預見不足
新聞選題最終要投入實踐,但往往因為對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估計不足,導致采訪最終不得不放棄。這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給記者帶來負面影響。
四、新媒體視角下新聞輿論監督選題策略
(一)吃透政策,培養新聞敏感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把“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作為職責和使命。作為一名輿論監督新聞工作者,平時要多了解國家的政策法規,在遇到不理解的難題時,通過各種渠道及時查閱資料,并靈活運用到新聞輿論監督的實踐當中,針砭時弊,服務大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精準扶貧的大計。《第一時間》欄目微信公眾平臺接到觀眾反映某村干部包攬農村五保危房改造工程,從中牟利,兩年不到危房再次變成危房,并附圖片。因為記者平時關注精準扶貧方面的政策,了解到危房改造也是扶貧范疇,果斷申報選題趕赴現場采訪。最終,挖掘出當地村支書不僅包攬危房改造工程,還虛報虛增工程,侵害群眾利益,枉顧黨紀國法的新聞,引起當地政府開展對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的整治。
(二)多渠道核實信息源,不打無準備之仗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核實新聞源呢?
首先,要核實新聞信息的發布者。可以通過電話、微信、微博、QQ等平臺直接與新聞發布者取得聯系,盡可能多地了解與新聞相關的信息,確認選題的真實性。比如記者曾接到某村民反映,村里新修了村村通公路,不但沒有緩解出行難問題,還讓出行更加不便,影響春耕生產。事情反常,在確定選題之前更要慎重。為此,記者聯系村民之后,要求村民現場拍攝視頻并通過微信反饋,加以佐證,最終確定選題真實,也采寫到因為村村通公路設計不合理,未做排水設施,導致村里積水嚴重的新聞。
其次,針對信息中提到的人物進行核實。如果能直接核實到信息中提到的人物,就比聯系信息發布者來得更直接。
最后,針對信息中提到的事件,包括時間地點一一核實。核實途徑可以是多方面的,一般情況下會利用官方途徑,比如當地宣傳部門、街道、社區、公安部門等。記者曾經遇到微信、微博和網站貼吧發布的反映某地因為拆遷糾紛導致一家七口慘遭滅門的慘案的視頻。這是一則可能具備轟動性的輿論監督選題。正是因為它的顯著性,在采訪之前要更加慎重,更要核實信息的真實性。通過與當地警方取得聯系證實網絡發布的視頻是外省一起交通事故中的視頻,被一名女子移花接木,修改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捏造虛假事實。這件網絡造謠事件在當地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為了遏制不良網絡行為,欄目將輿論監督選題設置為打擊網絡造謠。節目播出后,快速消除了虛假新聞的影響,正視聽,遏制了網絡造謠勢頭。除了官方渠道,記者個人人脈資源也可以作為核實選題的手段。
(三)做好策劃,推演決定選題成敗的關鍵環節
新聞輿論監督為求客觀公正,需要做到投訴方和被投訴方雙方信息的平衡。在采訪過程中,核實被投訴方信息往往較為困難,所以,在選題策劃時,必須要考慮到采訪中可能預見的問題并準備好應對策略。例如,一家小作坊收購動物尸體、動物下水煉制動物油,可能違法銷售給市民使用。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選題,但是,因為策劃不足,最終導致采訪流產。流產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了作坊的隱蔽性和警惕性,沒有考慮到如何接近作坊的細節。雖然記者最終接近作坊并拍下作坊生產視頻,卻引起了作坊工作人員的警惕,后續采訪無法進行。如果做好策劃,能跟蹤到作坊的生產銷售過程,這則監督報道會完成得更順暢。
當然,在無法了解被投訴方信息的情況下,輿論監督也不是不可以操作。這就要在選題策劃時考慮投訴方是否掌握了對輿論監督有決定性意義的信息。一位觀眾曾反映城管為了完成創建文明城市任務當街毆打商戶,致人骨折,記者在確認了城管打人視頻之后,把反映的信息定為輿論監督選題。實際采訪中,雖然遭遇各種閉門羹,但通過克服困難最終寫了《拳頭下的文明創建》和《創城之痛》兩篇揭露城管執法者枉顧文明的深度調查。對輿論監督起決定作用的信息,可以是視頻證據,也可以是語音證據或者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證據等。
新媒體是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下的產物,擁有技術先進和渠道廣泛的優勢。在新媒體交流平臺,受眾可以通過視頻、文字、圖片等多種形式反映輿論監督報道的線索,并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互動交流。通過結合采訪相關案例對輿論監督報道選題的探究,讓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輿論監督類報道更客觀、更深入、更有深度。
參考文獻:
[1]田雅文.淺談民生新聞的百姓情懷——以《楚天都市報》“跑腿”欄目為例[J].新聞世界,2017(08):32-34.
[2]倪世月.淺析新媒體輿論監督現狀及對策[J].新聞世界,2016(12):55-58.
[3]童莉.媒介融合下電視民生新聞面臨的問題與對策——以江蘇城市頻道《零距離》為例[J].新聞世界,2016(11):25-29.
[4]宋美娟.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做好新聞輿論監督[J].青年記者,2015(35):25-26.
[5]程旭.新媒體時期反腐背景下的輿論監督[J].理論觀察,2015(04):68-69.
[6]李凌.淺析新媒體時代下電視媒體的輿論監督[J].今傳媒,2014(03):29-30.
[7]殷丹丹,曹歡歡.新媒體輿論監督的現狀和對策[J].新聞前哨,2014(01):68-71.
[8]羅兵,李學斌,梁暢.新媒體環境下開展網絡輿論監督工作的思考[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7-10.
[9]王梅芳,趙高輝.新媒體生態下的輿論監督[J].南京社會科學,2011(05):91-98.
(作者單位:夏金平,安徽廣播電視臺; 王莉,安徽三聯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