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薇
【摘 要】醫學模式的轉變推動了醫學教育的改革,在醫學教育中強化醫學人文教育,提高醫務人員人文素養,才能更好的適應醫學科學的發展、滿足社會的需求。
【關鍵詞】醫學模式;醫學教育;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1-03--02
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它是以人為中心,在系統論的指導下,強調生物學、個人、家庭、社區和社會系統多層次關系對疾病的影響,采用立體化、網絡化、多維度地審視健康和疾病問題。這種模式強調心理和社會等多重因素的重要性,顯現出了新興醫學模式的理論優勢。
1 現行醫學教育的不足
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醫學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它的整體框架、基本特征以及人們對疾病和健康的根本觀點、踐行原則必須通過醫學教育來貫徹,醫學教育是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所以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醫學教育模式發生相應的改變[1]。盡管醫學模式轉變的理論在我國已經先行了幾十年.但迄今為止醫學教育模式仍沿襲著生物醫學模式下的人才培養體系。受醫學學制和繁鶯的專業課程的限制。醫學生只能片面追求生物醫學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技能培養。為了迎合“重生物”、輕人文”的考核評定標準,醫學課程的設置不敢輕易刪減。生物類”課程的內容,這樣就使得“心理類”和“社會類”的課程就很難擠進必修課的行列,嚴重制約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受傳統生物醫學教育以及醫院一直以來所沿用的診療模式的影響,醫學生在開始接受職業教育以前和進入臨床以后,他們的態度和系統就一直局限在生物醫學模式的框架內,違背了新的醫學模式下“以人為中心”的行醫模式[2]。從宏觀來看,我國的醫學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無論從學科發展層面,還是從教育和培養醫學人才角度看,都存在著若干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重大問題,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這些挑戰主要表現在醫療行業發展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沖突需要尋找新的解決機制,社會對醫學人才的全面高素質要求與醫學教育人文缺失之間的矛盾需要尋找新的解決方案。這一切既構成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為學科的發展和建立新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新的機會[3]。
由此可見,現行的醫學教育已不能滿足醫學學科發展的需要,加強醫學人文教育迫在眉睫。
2 重視醫學人文教育
現代整體醫學模式的發展不僅要求醫學生擁有扎實的醫學知識和精湛的醫學技術,還需要加強他們的人文素質教育,同時還應加強醫務工作者的人文素質繼續教育,全面的知識結構有利于適應和推動現代整體醫學模式的發展。與此同時,在現代整體醫學模式指導下,醫務工作者需要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適應時代發展的節奏,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也有利于增強自身競爭力。
應把醫學知識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提高對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徹底轉變教育觀念,以順應社會的發展和醫療市場的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和途徑,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提高醫學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人文素質是一種重要的醫療資源,看似無形,實則價值無限。臨床工作中始終貫穿著人際交流的工作,沒有良好的醫患溝通,所有的醫療方案則無法進行,病人無法治療,給患者和醫院都會帶來巨大的損失和傷害。其實醫師和患者是“ 同一戰壕”的戰友,應當共同抵御病魔的危害,醫師是病人的參謀,提出建議和方案,共同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使患者盡快痊愈。
3 將人文教育加入醫學教育系統
3.1 醫學人文教育融入醫學生培養體系
醫德教育是一種職業道德教育,是從醫者的道德底線。醫德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醫德又具有獨立的知識體系和特殊的規范性要求,醫德教育不應當脫離醫學專業的基礎教育,更不能脫離思想品德教育和其他的社會人文學科的教育,在醫科院校實施素質教育,注入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培養更多高素質的醫學人才,無疑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目標[4]。
事實證明,人文素質教育應當視為高等醫學院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必修課,一個技術精湛,真正以人為本、用心服務,具有良好美譽度的醫務工作者,必然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促進科室和醫院的可持續發展,也可給患者帶來實惠,因此,我們更應當將人文素質教育列入醫學教育的內容之中,在教書育人和臨床實踐中,注重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加大培養教育的力度,只有文醫滲透、文醫融合、文醫共進、文醫相長,才能培養出“ 技術精、作風硬、曉人文、有道德、敢創新”的合格的醫學人才,造就出能夠為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做貢獻的優秀醫學務工作者。
3.2 醫學人文教育納入畢業后醫學繼續教育
醫療行業是一個特殊的服務行業,也是社會的一個部分,巨大的工作壓力,社會的負面影響也會進入醫療行業[5]。臨床醫務人員的服務對象是病人,要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就必須具備精湛的專業技術和良好的人文素質;同時臨床醫務人員又是對醫學生最具有影響力的老師,因為臨床教學不僅常常是課堂上的、理論的,而且更是在病床邊的、情景的,具有感性的、形象等特征,因此臨床醫務人員的言行舉止對醫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深刻的感染力,提高臨床醫務人員人文素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然而,現階段臨床醫務人員的人文素養普遍不高或欠缺。大力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加強自身的學習和修養等;還需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人文氛圍[6]。因此將醫學人文教育納入醫學繼續教育勢在必行。
總之,新醫學模式是群體保健預防和豐富參與的模式.它將豐富的現代整體醫學思想和臨床應用方式緊密融合一起,反映了人的整體性,自然性及社會性,也反映了人體與外界因素的統一性.適應健康概念的更新和疾病譜轉變的要求,克服了.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傳統的衛生觀[7]。既是對現行教育模式的挑戰.又為今后的醫學教育指明了方向。新醫學模式對醫務工作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它要求醫務工作者不僅要有堅實的醫學專業素質。也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健令的人格。在醫學模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完善醫療體制。改革醫學教育模式,培育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李碩,計子瑤,現代醫學模式下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
中國市場,2015,4(15):176-177
張德才,宋宇亮,醫學人文教育現狀及面臨的挑戰[J],科技經濟導刊,2016(05):140
張穎,李青等,醫學人文教育研究現狀及啟示[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14):49-51
王曉楊,加強醫學生醫學人文教育的探討[J],高教學刊,2016(9):88-91
趙菁,陳清江等,淺談醫學人文教育在醫院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6,29(5):911-913
許樹強,張鐵山等.健康醫學模式與未來醫院發展的新思路[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3,29(6):426—429
潘秋予,王敏等,醫學模式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模式探索[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9(1):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