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潔蕓 侯艷艷
摘 要:大學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性教育缺失所導致的多種社會問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在充分認識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缺失原因和現狀的基礎上,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作用,本文結合實際,提出了高校開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模式。
關鍵詞: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缺失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生活節奏的加快,處在高速運轉的社會中的每一個生命個體,心理壓力和問題越發凸顯。近年來因心理問題引發的各類事件激發社會的普遍關注,特別是大學生性心理健康問題尤為突出,例如“女大學生廁所產子”“女學生從事肉體交易”“性行為失范”“性道德危機”等曝光事件讓人震驚,寒暑假后的醫院女大學生因意外妊娠而排隊行“人流”的現象則引人深思。此外,令整個社會堪憂的是由于不安全的性行為,高校竟成為了艾滋病的重災區。這一切源頭指向大學生性教育的邊緣化和零散化。因此,探索高校開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模式迫在眉睫。
一、大學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大學生性教育是文明教育、人生教育、人格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包含性心理、性生理、性道德、性法律、性倫理等方面內容。世界衛生組織對性心理健康所下的定義是:通過豐富和完善人格、人際交往和愛情方式,達到性行為在肉體、感情、理智和社會諸方面的圓滿和協調。而年齡處于18-24歲的大學生,其性生理發育日趨成熟,性意識逐漸覺醒,性心理也處于活躍期,如果他們不能得到及時、正確的性引導,往往會在好奇的推動下發生性行為從而引發性沖動、性焦慮、性壓抑等一系列問題。
二、大學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和現狀
如今,西方國家往往從孩提時代就開始抓起性教育,例如瑞典出現以“共同生活事業”一詞來替代“性教育”這個概念,賦予了性教育更廣泛的涵義。而我國性教育基本上在整個社會處于嚴重缺失的常態,特別是大學生性教育的空白化、邊緣化和零散化的狀態。由于家庭對于性教育的回避,片面的認為對子女進行性教育,會導致他們過早掌握過多的性知識,從而增加他們犯性錯誤的概率;學校對性教育的忽視,有些老師認為性是人的本能,可以無師自通,也有些老師認為對性保持不知道是最好的狀態,可以減少學生的性沖動和性好奇,從而避免一些不恰當的性行為;此外,性一直在社會上被漠視,自古以來,國人普遍把性看作是“萬惡之源”,對性的談論避而遠之,國人普遍持性神秘、性羞澀和性骯臟等態度,導致整個社會長期處于“談性色變”的情況,當大學生在碰到性疑惑時,常常也羞于向父母老師求助,而通過偷看一些色情電影、閱讀色情書籍來獲得性知識,這樣的渠道不利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性愛觀。
大學生性教育缺失已經成為社會公認的事實,為彌補和改善大學生性教育的缺位,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發揮聯動作用,構建三位一體的性教育模式,打造良好的性教育環境。父母要改變固有的教養方式,拒絕和過度庇護不利于子女性心理的健康發展,要和子女加強情感交流,正確引導子女性啟蒙,擁有正確的性認知和性態度。 在社會的大環境中,嚴厲抵制不良的情色文化,摒棄追求性享樂、性放縱的觀念,培養高尚情操。另外,積極傳播科學健康的性觀念,正確認識性不僅是人類繁衍的必然途徑外,而且是婚姻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學校積極主動做好大學生性教育的補位工作,遵循性教育與性修養相結合的原則、性知識與性道德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適度性原則和立體性原則,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正面的情緒,找準大學生性教育的著力點,使大學生性教育走向科學化道路。
三、高校開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模式
豐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把性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例如開設性教育課程、舉辦講座、開展心理咨詢、開展性心理健康主題班會、組織觀看性心理影視、典型示范和實施同伴教育等,分層次、分階段實施性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培養高尚的性道德,做到愛和責任相統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修正失范的性行為。
提升校園文化的建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從而自覺抵制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的侵蝕。充分利用5.25心理健康月,針對不同專業舉行形式不同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掌握性道德、性知識、性法律知識和性病防治知識,使得課上、課下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讓健康性心理和性習慣養成成為每位大學生的日常。
利用新媒體(微信、 QQ)等多種方式進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推動構建以融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全員育人為一體的高校新健康媒體平臺,定期推送有關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開展性健康傳播,培養負責任的性態度和性行為,降低性病和艾滋病傳播的幾率,利用這種線上的交流方式,避免線下交流的羞澀感,學生更容易將心中的疑惑講出來。
配備大學生性教育的專職教師,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使得大學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專業化。大學生性教育是一門深奧、復雜的課程,如果單單依靠輔導員力量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各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培養和挖掘一批性教育工作者,在轉變和更新性觀念做有力的開拓者,優化大學生性教育內容,營造寬松的性教育環境和氛圍。
四、結語
因此,在大學生性教育過程中以學校為中心,以社會為依托,實行家庭互補、資源共享、群策群力、齊抓共管、多管齊下,努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性觀念、培養健康性心理、塑造高尚人格,從而促進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袁青蘭.輔導員應重視和加強大學生性教育[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7):172-175
[2藺致遠.輔導員開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模式探索[J].教育新干線.2015,28(2):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