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霞
摘 要:當前熱議的合作學習要想在教學實踐中取得良好效果,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爭論性強、有矛盾沖突,而且適合學生全員參與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合作興趣,從“要我合作”向“我要合作”轉變。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有效性
眾所周知,要想學好數學除了需要培養自主探究能力外,跟同伴間的合作交流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小組合作學習越來越受歡迎,因為能使學生構建和諧人際關系,促進自我個性健康發展。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小組合作學習不斷在數學課堂中大力推廣,但我們也不難發現多多少少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弊端:有的老師一上課就提出本課的研學問題,然后立馬讓學生獨立思考,這樣學生一般很難找到思考的切入口和解決問題途徑;有的老師則是沒有提供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就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使得學生不知所措,茫然一片,合作毫無效果;或者是說的天花亂墜,根本不著實際教學內容邊際……這樣的合作純屬為了合作而“合坐”,看似好像整個課堂“熱鬧非凡”,實際是“形同虛設,嘩而不實”,談何有效?所以小組合作學習要讓學生學有所獲,真正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老師要善于發現教學的有利時機,巧妙組織合作學習。
一、困中求通盼合作
一個人總是在困惑迷茫的時候,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希望與他人合作走出困境。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想方設法觸動學生思維的琴弦,捕獲數學學習的靈感,那么學生就會自然而然迸發出“我要與人討論、我要與人合作”的強烈欲望。
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課一開始我問:“猜一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么計算?”學生的回答出現兩種情況:一種認為是底與高相乘,一種認為是相鄰兩條邊相乘。這時我抓住時機讓他們在四人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根據自己贊成的觀點想方設法說服對方,寧靜的教室像炸開了鍋,大家各持已見,碰撞出探索的火花。然后再全班進行討論,一致統一出計算公式“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這樣教學有效抓住極有價值的課堂生成,善于利用學生對立的觀點,讓學生在合作中點燃探究的熱情,既能主動學習,又能深刻記憶,學習效果顯著。
二、缺中求全需合作
《論語》告訴我們,但凡同行的人當中一定有比自己強的人,跟人的相處中,要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這才是提高的最好途徑。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不妨設計一些有研究價值、有探索必要、具有開放性、有一定難度的研學問題,讓學生感覺到單憑自己的個人力量很難全面考慮問題,必需與他人團結協作,才能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以“觀察物體”一課為例,我采用直觀演示的方法,先出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教具,問:“如果只從一個角度觀察,你覺得最多能看到幾個面?”學生回答五花八門,說1個面的少些,說2、4個面的有一部分,說3個面的最多。好勝心強的他們根本不是用合理的解釋去說服別人,只是一味堅持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面對爭吵得不可開交的學生,我發話了:“請每個小組從學具袋中拿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放在桌面上觀察,分工合作,一邊觀察,一邊記錄完成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長方體 ( )個面 ( )個面 ( )個面
正方體 ( )個面 ( )個面 ( )個面
每次最多看到的面 ( )個面 ( )個面 ( )個面
事實勝于雄辯,經過各小組的自主思考研究,用得出的數據匯報交流,大家達成一致共識:從一個角度觀察物體,最多能看到三個面。經常采用這種類似于辯論的方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對獲得的知識不但記憶牢固,而且理解透徹。
三、異中求同要合作
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只有眾人拾柴,才能使火焰高高燃起這樣的道理,小組合作就是聚集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想,打破個人思維的局限,提供表達個性思維的機會。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在合作傾聽,還要教會學生在合作中善于發現他人的優點,揚長避短,不斷拓展自身的視野,才能事半功倍找到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以“20以內退位減法”為例,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獨立計算“15—9”一題;“你能想出幾種方法?”
生1:我先把9記在心里,再往下數到15,看數了幾個,那15-9就等于幾。(取名為“順數法”)
生2:因為9+6=15,所以15-9=6。(取名為“想加算減法”)
生3:因為15-10=5,減多了1個就加回1個,5+1=6,所以15-9=6。(取名為“破十法”)
生4:把15-9看作10-9=1,再加上少掉的5就是6了。(取名為“聯想法”)
當聽到孩子們匯報了那么多種計算方法,我暗中竊喜,因為他們的思維閘門已經打開,這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最好不過,于是我出了幾道類似的題目,讓他們從列出的4種方法中任意選擇方法來計算,比賽看哪一組計算得又快又對。通過對這4種算法的實際應用,體會到各自的利與弊,然后進行優化,最后得出大家公認的既簡單好記、又能計算快速的方法。
四、疑中求解巧合作
生活中離不開數學,只有掌握好數學知識,當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才不會措手不及。在小學階段,數學課堂應該融入對日常生活生產中出現的矛盾,為學生創造了發現問題的情景,提供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契機,從小培養化解矛盾的能力,激勵孩子積極思維,刻苦鉆研,努力克服困難。
如教學《軸對稱》一課時,我先出示一張白紙,將白紙對折,沿著折痕用剪刀剪出半個心形,問:“猜一猜白紙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學生當然很容易猜出答案,這時我話鋒一轉:“這個圖形有什么特點?”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初步說出軸對稱圖形的定義。接下來讓學生先構思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然后在紙上把它畫出來并認真剪下,在小組中一邊觀察圖形一邊比較它獨有的特征。這一環節學生興致高昂,不但設計出精美的圖形,還互相交換檢驗同組同伴剪出來的圖形符不符合軸對稱圖形的特點。通過一邊動手折折、剪剪,一邊動腦想想、說說,手腦并用,學生深深體驗到動手實際操作所獲得的知識終身難忘。像這樣將生活問題設計于課堂情境中,學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得以激發,所以他們自覺自愿進入與人合作的狀態當中,表現得特別積極,非常投入。
五、孤中求伴找合作
《三國演義》中記載,三個才能平庸的人聚在一起,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就能想出比諸葛亮還要好的方法。數學是訓練思維的學科,在平時的教學當中經常采用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新穎的方式,當遇到問題時,小組成員合理分工,每人負責好自己那項,展開頭腦風暴,人多智慧多,一定能快速想到解決的策略,讓問題迎刃而解。
下面是《統計的初步知識》一課的教學片斷:
師:“請大家仔細觀看錄像,統計出1分鐘經過超市門口有幾種車輛?分別是多少?”
1分鐘結束后全班竟然沒有一人統計好的。
師:“為什么統計不了?”
生:“放太快了。”
生:“能不能重新放一遍?”
第二次播放錄象,結果大家還是沒有完成。
師:“怎么辦?誰有好辦法?”
生:“一個人統計不了,需要與別人合作一起完成。”
生:“四人小組分工合作,一人記錄一種車應該容易完成。”
第三次播放錄象,學生均能紛紛舉手匯報出統計結果。
整個過程我只字不提要進行合作,只是不斷啟迪學生發現問題,在記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個人力量的微弱,油然而生就想到了人多力量大,自己解決不了,只能與他人合作,從而使小組合作學習水到渠成。
縱觀整個新課改實踐,我們不難發現,小組合作學習已經如雨后春筍在數學課堂中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我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在合作中愉快學習,在學習中開心合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只有全身心投入才會對問題產生質疑,因需要釋疑而產生互動,因交流溝通而萌發合作,因合作學習而使課堂精彩。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改進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數學課堂一定會變得更加興趣盎然,精彩高效。
參考文獻:
[1]韓冬云,張惠.低年級數學合作學習初探與反思[J].民營科技, 2011(2):32-32.
[2]徐世秀.讓學生成為小組合作的主人[J].甘肅教育, 2004(11):35-35.
[3]殷智芳.新課程下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究[J].校長閱刊, 2005(6):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