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杰
摘要:信息時代的飛速發(fā)展,致使當代兒童的聰明程度與日俱增。然而,在高速運轉(zhuǎn)的數(shù)字化與信息化時代,人們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令人堪憂的事實:兒童的心理健康不斷地經(jīng)受著新的壓力、考驗和挑戰(zhàn)。對此,筆者認為,教育者只有真誠地播種關(guān)愛之心,以愛育愛,才能收獲學生真正的健康心理。只有兒童的身心皆堅強活躍,才能達到生命和諧,才是真正的健康無虞。學生的健康心理,需要用愛奠基。
關(guān)鍵詞:健康;心理健康;培養(yǎng)策略
一、問題提出
教育部2012年12月17日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進行了修訂,體現(xiàn)出
國家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新《綱要》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積極心理品質(zhì)的概念,強調(diào)危機干預體系的建設。
許多學者在調(diào)查研究中不止一次提出這樣的現(xiàn)象: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有些規(guī)定無論教師怎樣苦口婆心,一些學生卻照常無動于衷。的確,一些現(xiàn)象令人擔憂:學校里,學生心事重重且目光呆滯;放學后,孩子如飛出牢籠的小鳥般歡呼雀躍。教育中,有時教師講得唾液橫飛,個別學生卻昏昏欲睡;說起道理教師侃侃而談,個別學生卻談“理”厭煩。學校中講不明白,家長怨言滿載,學生厭學的情緒與日俱增。久而久之,個別學生很可能離經(jīng)叛道。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多次反復強調(diào),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組成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是教育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兩份重要文件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健康”一詞,可見教育對學生健康的關(guān)注已迫在眉睫。那么,究竟什么是“健康”呢?
二、概念闡述
194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就曾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病和不虛弱,而且是使身體、心理、社會功能三方面獲得完滿狀態(tài)。”《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在中文版的定義是:“健康,是個體能長時期地適應環(huán)境的身體、情緒、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對于健康的定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如下:第一,(人體)發(fā)育良好,機理正常,有健全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第二,(事物)情況正常,沒有缺陷。心理學大辭典的詮釋更加具體: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功能上的完滿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tài)。
“健”是個左右結(jié)構(gòu)的形聲字,左“人”形,右“建”聲,本義為“強有力”。古時候,許多詩詞都留下了對“強有力”的詮釋: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杜甫《兵車行》);高秋馬肥健,攜矢射漢月(杜甫《留花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杜甫《戲為六絕句》)。“康”的甲骨文寫作“ ”,仿佛一個簸箕的形狀。下面的四點代表谷糠,表示用簸箕把碾碎的谷皮和碎屑簸出來,這些簸出來的谷皮和碎屑就是“糟糠”。只有將糟糠簸出來了,才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留下真正精細的糧食。糧食“干凈”才能得其精華,心靈“寧靜”才更彰顯生命。飽滿、堅挺而沒有雜質(zhì)的糧食是好糧食,兒童的健康教育又何嘗不是呢?如果兒童身心內(nèi)外寧靜安適且堅強健美,怎么可能有“疾病”、“亞健康”和“虛弱”滋生存在的空間呢?因此,筆者認為,“健康”不僅僅是外顯于身之強健有力,更應是內(nèi)隱于心之活躍靜美。身心皆健康,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和康諧。
三、意義價值
(一)奠基學生未來之路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小學教師是所有中年級和高年級教學和教育工作精神創(chuàng)造的締造者”。對孩子精神的教育,是一項神圣且艱巨的事業(yè)。孩子心理的健康,并非能如檢查身體那般可以通過儀器查出疾病的存在。然而,假如當孩子對教育者的苦口婆心無動于衷時,這便是孩子走向冷漠與麻木等心理疾病的一個黃色預警。許多時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毫無休止的深刻批評或任何大道理。適當?shù)亟o孩子預留一個表達和反思的空間,可能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一定不要輕視孩子,孩子的心靈是最柔軟也是最固執(zhí)的。也許,教師今日忽略掉的學生點滴“不舒服”和“不開心”,便可能醞釀成學生明日的冷漠和仇恨。因此,嘗試在每一件細微小事中尊重和包容學生的心理感受,十分有利于學生終身心理健康的養(yǎng)成。
(二)增進家校師生情感
卡耐基曾總結(jié)道:“人都是情感的動物,你對他好他也一定反過來關(guān)心你。”人的關(guān)愛是互相的,人的理解是互相的,人的傾聽也是互相的。如果孩子在學校里承受的都是教師喋喋不休的“自我情緒發(fā)泄”,那么孩子一定會將在學校的痛苦情感壓抑或宣泄到其他事情上。久而久之,學校教育變成了孩子心靈的牢籠,教師變成了孩子心里的魔鬼。相信這時候,即便是再多的道理,孩子也是“不屑一顧”與“昏昏欲睡”。教師對學生心理感受和想法的關(guān)注,一定能在孩子年幼的心靈中留下烙印。許多時候,孩子對老師的信任和喜愛,將會直接影響著家長對教育者的印象和評價。在愛的傳遞中,也一定能夠無形中和諧家校關(guān)系,促進師生、家長、學校四者之間的互信互愛。
(三)促進師生間的感情更和諧
親其師,信其道。記得,一位名人曾說:“教室里,坐著的是學生,站著的是老師。然而,在內(nèi)心深處,永遠有一群站著甚至跪著的靈魂。”古往今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一直是“高高在上”的“敬畏者”。這其中,也許會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師生間的“距離”是教師“威信”的一個象征。這種威信,無形中造成了師生之間的隔閡。學生的“敬畏”,實質(zhì)上是對教育者的“敬而遠之”和“畏縮不前”。只有消除陌生感,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才能增進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有了歸屬感,班級自然具備了一定的凝聚力。
四、方法策略
那么,怎樣消除孩子對教育的冷漠與麻木,簸出孩子心理不健康的“糟粕”,使兒童的心理得到健康發(fā)展呢?筆者認為,兒童心理健康的呵護,主要依托于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點滴關(guān)愛。
(一)“愛”在細節(jié)中,靜心觀察
全國優(yōu)秀班主任馬靜老師曾講述這樣一個案例:一向紀律嚴明且勤奮進取的班級,在一段時間內(nèi)突然變得渙散無比。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后,馬老師在課間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學生們的“小秘密”。教師的敏感,使馬老師意識到學生變化前后一定隱藏著一個共同的大秘密。她及時抓住契機,悄悄地“打入”到了學生的內(nèi)部。經(jīng)過一再的內(nèi)查外調(diào),馬老師終于找到了開心農(nóng)場這一“罪魁禍首”。
回憶起學生談論開心農(nóng)場時興奮的心情,馬老師立刻有了主意:將“開心魚塘”落戶班集體。第二天,得知這一消息的學生們興奮不已,連忙和老師一起積極制定各種游戲規(guī)則。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班集體的凝聚力不但絲毫未減反而更強了。
馬老師的教育智慧,主要體現(xiàn)在她的“先靜后動”上。靜是潛心觀察思考,蓄勢待發(fā)。動是抓住契機,一舉將影響孩子健康的病癥拿下。
(二)“愛”在傾聽中,慧心發(fā)現(xiàn)
人所共識,兒童是具有鮮活生命的未成年人。國內(nèi)外的教育研究普遍提出“用多元智能來教”和“為多元智能而教”的教學思想。其中,“為多元智能而教”便是使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并從每個學生的智能強項出發(fā),促進學生各種智能的發(fā)展。例如,有的孩子空間想象和繪畫能力強,教師就可以知人善任,請他擔任文藝委一職,幫助班里組織板報設計等文藝活動。再如,有的孩子課堂愛說話但語言表達能力強,教師就可以趨利避害,請他嘗試“小小主持人”的角色,并引導他將“不分場合亂說話”的壞習慣轉(zhuǎn)向良性發(fā)展。多元智能理論也從另一個角度充分說明了沒有一無是處的兒童,只有未被發(fā)現(xiàn)的潛質(zhì)兒童,每一個教育中的生命都值得去認真對待。因此,在日常教學和班級管理的細節(jié)中,教師不妨多聽聽孩子的心聲,每日找一兩個孩子談談心,了解孩子的“心事”和“秘密”,挖掘孩子的興趣點和優(yōu)勢區(qū)。留心觀察不同學生的特長。
(三)“愛”在規(guī)劃中,細心籌謀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如圖1)表明: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產(chǎn)生不同的生命需要,這七種需要分別是“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求知與理解”、“美”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些需要可以劃分為缺失需求和成長需求兩大部分,其中“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屬于缺失需要,“求知與理解”、“美”、“自我實現(xiàn)”屬于成長需要,從最低級的生理需求到最高級的自我實現(xiàn)需求是一個逐級發(fā)展的過程。
若打算規(guī)劃學生未來,首先需要讀懂學生。許多時候,看到學生的現(xiàn)象后,教師很容易“經(jīng)驗使然”,缺乏傾聽學生的“想法”。從教之初,班里一個香港籍的小女孩總是喜歡有意無意地在前桌男孩的衣服上亂畫。起初以為喜愛畫畫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教育孩子不要隨便亂畫就可以。經(jīng)過一番勸說教育,一段時間內(nèi)果然卓有成效。可沒多久,就接到前排男孩家長抱怨的電話,說孩子的衣服每天都被人畫臟。后來經(jīng)過交流才知道:孩子的爸爸長期在外出差,媽媽近期又因為工作忙住進了單位。每次想念爸爸媽媽時,孩子便忍不住在前桌同學的衣服上亂畫……了解事情原委后,我趕快和家長取得聯(lián)系,共同商量解決辦法。這以后,男孩的衣服很少被亂畫。每次見面,女孩都會露出甜甜的笑容。
基于對以上需要層次理論和相關(guān)案例的闡述,分析如下: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存在著不同的生命成長需要。日常班級管理中,低年級兒童的小肌肉組織不發(fā)達和腦部發(fā)育不健全的身體狀況需要教師了解;中年級孩子“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特征需要教師適度把握;高年級學生的“青春期萌動”需要教師小心翼翼地對待。筆者認為,若想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要,就必須未雨綢繆,拜讀和學習有關(guān)兒童教育和心理知識的理論和經(jīng)驗,在精心規(guī)劃中細心籌謀學生的未來。
(四)“愛”在靈動中,用心揣摩
昔日,多數(shù)教師都在迫不及待地考慮“教師能給孩子什么?”今日乃至未來,更需要教師考慮的恐怕是“孩子最需要什么?”其實,孩子的需要很單純也很容易。今日的孩子,需要的更是教師與其心靈上的交流和默契:一個小小的微笑、沖她眨眨眼、彎下腰來傾聽、一個羨慕和歡喜的眼神乃至一個簡單的勝利手勢。新時代的孩子,需要的已不是純粹“保姆式”照顧,而是心意相通的知心朋友。教師對兒童健康的關(guān)注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否則就會在無形中造成兒童健康成長養(yǎng)料的缺失。這些,都需要教師都用心揣摩。
(五)“愛”在評價中,精心準備
平時教育教學,教師需要制定一套細致嚴密的獎懲評價制度,不僅要常樹立孩子信心夸獎他“很棒”,還要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哪里“棒”了。否則,過多含糊不清和籠統(tǒng)概括的評價聽多了,孩子定會產(chǎn)生“自我審美疲勞”。豐富多元的個性評價,亦是對學生潛在健康需要的一種關(guān)注。課堂中,教師還可充分利用“摘果子”、“獎勵小卡卡片”、“佩戴小笑臉”等小游戲的形式刺激學生的興奮點和進取動機,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有時,教師不時地拋出小“誘餌”,不僅可以刺激學生積極記憶的神經(jīng)興奮區(qū),還可以在潤物細無聲中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是一個悉心哺育而非一蹴而就的“育”人過程。“育”是母體孕育新生命的歷程,一舉一動都充滿了歡喜珍惜與小心翼翼。十月懷胎自是辛苦,一不小心就會前功盡棄,自然應該加倍小心翼翼。然而,懷胎需十月,樹木需十年,樹人卻需百年,“教育”的健康需要教師用一輩子的心血去準備。教育,在外顯的“教”更在內(nèi)化的“育”。
用心關(guān)注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即是一個“育”的過程。培育孩子,不僅是方法策略,更是一顆真心。當教育者用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當種子時,那么學生的體內(nèi)吸收的就是“愛”的養(yǎng)分,最后結(jié)出的就是愛的果實。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的靜心觀察、慧心發(fā)現(xiàn)、細心籌謀、用心揣摩、精心準備和愛心幫扶。相信,如果所有兒童人人身體好,人人抱怨少,教育的和諧就成功一半了。以愛育愛,培育的是學生健康心理的內(nèi)在需求,播種下的是兒童生命健康成長的種子。期待,每一個孩子都能身心健康地發(fā)展。期待,每一個孩子都能從教師的身體力行中懂得真愛。更期待,每一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成為幸福滿滿的健康之人。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07
[2]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3]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編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譯.《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04-01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8
[5]林崇德等主編.《心理學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崔增亮等主編.《字源識字教學手冊》[Z].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2.1
[7]馬靜.幽蘭香飄遠 靜動總相宜[N].現(xiàn)代教育報,2012-10-22(1)
[8]徐婷.多元智能統(tǒng)整小學識字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1-71
[9][蘇]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06.01
北京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學校心理衛(wèi)生委員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