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松華 顏娟
【摘 要】通過精確識別,明中村致貧既有自然條件和天災的原因,也有因病缺乏勞動力因素,更有“等、靠、要”思想與因循守舊觀念嚴重的深層次問題;
如何做好精確幫扶,懷化學院根據學校傳統教育資源和專業優勢,確定了“扶‘志與扶‘智相結合”、“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以及“文化引領與旅游打造相結合”的策略;這些策略對于貧困的苗族村寨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精準扶貧”;苗族村寨;教育扶貧;專業扶貧;文化扶貧
中圖分類號: C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6-0099-002
【Abstract】Through precise identification, Mingzhong Village causes poverty both because of natural conditions and natural disasters, but also because of lack of labor factors due to illness, and it also has deeper problems such as the idea of "waiting for, relying on, asking" and following the conservative attitude.
How to do accurate help, Huaihua University has determined the combination of “supporting the 'supporting' and 'supporting the wisdom'”,“comb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ng cultural leadership and tourism”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of the school. Combining strategies; these strategie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verty-stricken Miao villages.
【Key words】"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Miao villages;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Profess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沅陵縣荔溪鄉苗族村寨——明中村,是懷化學院對口幫扶的省級貧困村寨。要實現三年脫貧,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致富目標已經成為懷化學院和明中村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懷化學院派出扶貧工作隊住村長期開展工作,學校領導與專家前后六次進村入戶開展調研和實施具體幫扶。
1 科學調研、精確識別
2014年初,中央確定了精準扶貧的戰略。“‘精準扶貧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合規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1]精準扶貧不同于以往的扶貧工作,它是“基于對以往扶貧工作的反思,其提出精準識別、幫扶、管理和考核的內涵,是新時期中國扶貧工作的重要機制。”[2]
懷化學院在確定與明中村建立對口幫扶關系后,派出2人工作隊長期住村工作。學校領導與博士教授專家隊伍先后6次“一進二訪”,開展調研和幫扶實踐。學校黨委、行政召開了8次專題會議,研究幫扶的具體政策;各二級學院(中心)和機關處室圍繞學校的總體部署,結合各自學科專業優勢積極組織專家隊伍進村調查和研究策略。
明中村距縣城40多公里,距鄉政府8公里,該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是典型的貧困山村。全村共14個村民小組640戶2882人,其中貧困戶331戶1399人;在貧困戶中,享受農村低保人口187人。全村殘疾人102人、孤寡老人33人、無房(危房)戶5戶、缺乏勞動力農戶140戶567人,長期患病致貧戶65戶261人。全村山地面積7020畝、耕地面積1753畝,其中水田1711畝、旱地42畝,無村集體經濟收入,沒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主要經濟來源為打工所得。村黨支部現有黨員60人、預備黨員1人,其中女黨員10人,35歲以下黨員4人,60歲以上黨員37人,平均年齡56歲,年齡最大黨員87歲。
在全面普查、深入調研、掌握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學校組織專家會診明中村的貧困原因,并以此開展專題研究、精準施策。
明中村雖然有耕地面積1753畝,但是由于這幾年的洪災沖毀無法恢復,現人均耕地不足0.5畝,且大都山高路遠離村偏僻。自然環境惡劣、人均耕地少和近年來天災是明中村貧困的一個主要原因。如何克服耕地不足,依托山區優勢來謀求發展是一個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另外,全村殘疾人102人,長期患病致貧戶65戶261人。疾病治療費用巨大,勞動力缺乏是明中村貧困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深入的走訪和接觸中,大家意識到明中村致貧的更深層次原因還是“人”的因素。村民普遍存在 “等、靠、要”思想、因循守舊觀念嚴重。針對這些情況,結合明中村的實際,懷化學院根據自己資源和專業的優勢,確定了“短期脫貧、長期致富”的總方針。
2 精確幫扶:充分利用高校獨特的教育、專業和文化優勢施策
2.1 教育扶貧:扶“志”與扶“智”相結合
懷化學院是一所具有57年辦學歷史,由傳統師范學校發展而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具有知識傳遞和教育引導的資源優勢。針對明中村致貧的深層次原因,懷化學院首先從“人” 入手,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啟迪明智、鼓舞信心。
為了改變村民“等、靠、要”思想與因循守舊觀念,懷化學院在走村入戶中努力做好村民的思想引導工作,同時,積極樹立典型,加強致富觀念培育與村組織建設。
首先,大力推進村支兩委建設。村支書、主任均為80后,工作積極性高,但威信不夠,村支兩委工作力度不夠;為此,住村工作隊積極與村委會班子溝通,幫助他們建立信心,發揮好帶頭作用。懷化學院工作隊多次召開會議,對一些存在問題的黨員進行了誡勉談話,認真宣講黨的政策,鼓勵他們積極脫貧致富;對政治信念好、致富能力強、有奉獻精神的年輕人,建議村黨支部把他們作為入黨積極分子培養,加快黨員發展力度,使村支兩委真正成為精準扶貧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施者。
其次,加大政策宣傳,培育勤勞致富的觀念。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要改變村民因循守舊思想,需要做好宣傳工作。為了讓國家、省、學校和縣鄉扶貧政策深入“民心”,懷化學院將大眾傳媒宣傳與政府的組織宣傳、及工作隊的人際宣傳充分結合起來,使得相關政策能夠迅速深入“民心”,讓老百姓看到脫貧路上強大的后盾支持,極大地提升了信心。目前,明中村已經建立“明中村村級網站”。在開展政策宣傳的同時,懷化學院還加大了相關技術知識的傳播,積極培育村民勤勞致富的觀念。
其三、樹立一批立竿見影脫貧致富的典型。懷化學院三次走村入戶為24戶貧困家庭送去豬仔48頭,現金33600元,生科院教授專家全程提供養殖技術指導,鼓勵貧困戶把豬養好,年底學校協助銷售。并以第一批24戶為示范,形成一對一,一拖二,一拖三的逐步推廣機制,最終達到全村覆蓋。希望通過切實有效的幫扶和成功的致富典型幫助村民建立勤勞致富的信心。
四是,教育“扶智”,長效發展。孩子是村里的未來與希望,再窮不能窮教育,懷化學院把扶“智”確定為精準扶貧的另一切入點。一是,在265戶貧困戶中,將因小孩讀書致貧的22戶家庭作為學校第一批重點幫扶對象。各二級單位黨組織結對幫扶,確保這些家庭的小孩順利完成學業,并協助就業。村民戴業佐家庭致貧的原因主要是小孩上學,他的大女兒在湖南科技學院讀書。針對這一情況,學校當場連線所讀學校,為其爭取到了貧困助學金。二是,由學校和沅陵縣各投資8萬元對村小進行了翻修改建。三是,先后組織了三批人員到村小支教,并已形成長效機制,確保村小的教育、教學水平穩步提高。四是,撥出專款完善明中村“農家書屋”建設。
2.2 專業扶貧: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相結合
近年來,懷化學院確立了建設“區域性、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辦學目標,依托學校的專業優勢,在精準扶貧、服務地方社會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在“一進二訪”過程中,校黨委書記譚偉平教授和校長宋克慧教授明確指示各院系領導回去后要組織好博士教授專家隊伍,結合院系專業優勢積極開展針對性科研,為明中村的產業發展、脫貧致富出謀劃策。懷化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等9個二級學院圍繞明中村的產業和教育發展積極開展科研,完成調研報告12份、產業發展規劃4份。
懷化學院在產業扶貧方面還積極聯系知名企業,創新校企聯動扶貧之路。11月5日,校黨委副書記、湖南省民間非物質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吳波教授,校紀委書記、湖南省重點學科植物學學科帶頭人伍賢進教授,副校長張玲教授,與湖南德天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顏家偉先生一行赴明中村實地考察中藥材野生“金剛藤”和“廣東紫珠”種植項目,確立了由德天集團在種植規模、保護價收購等方面提供保障,懷化學院負責技術指導,在產業發展規劃上通過大戶帶頭逐步建立專業合作社的明中村中草藥種植產業發展項目。
在懷化學院專業技術與經費支持下,村民代建立、馬小騮、蔡傳愛、馬吉德、代士勇帶領貧困戶開發了127畝茶園和158畝魔芋種植基地,參與貧困戶達58戶237人。懷化學院幫扶的養殖業項目,以養山羊、山雞、土豬為主,參與貧困戶達29戶129人。另外,懷化學院還計劃幫扶發展明中村集體經濟,大面積實施水庫養魚。擬成立明中村種養農業合作社,整合力量,走向規模化發展。
產業發展需要基礎設施的支撐,為此懷化學院加大了對明中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幫扶。一是,學校出資25萬元對明中村黃泥田、長臨界組的公路毛坯路進行拉通。二是,2015年整合各種資金160萬元對進村2.5公里的公路擴建。三是2015年利用部門資金42萬元對明中村扶持片的一個水庫,3個山塘進行全面維修。四是爭取部門資金40萬元今明兩年對穿村而過的小明溪河堤進行加固維修及主渠道疏通。五是三年內爭取各項資金對還沒有硬化的通組公路全部硬化。這些項目均已啟動,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 2.3 文化扶貧:文化引領與旅游打造相結合
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書中認為“個人生活史的主軸是對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傳統模式和準則的順應。每個人,從他誕生的那刻起,他所面臨的那些風俗便塑造了他的經驗和行為,到了孩子能說話的時候,他已經成了他所從屬的那種文化的小小創造物了。”[3]文化和民族不可分離。“文化與民族都是歷史的產物,人類在社會生產實踐中創造了文化的同時,也創造了民族。一個人們共同體在自身的生產和社會活動中,創造了共同的文化并形成了民族;一個民族及其文化在發展中必然也要形成獨特的文化傳統。這(下轉第42頁)(上接第100頁)種文化傳統世代影響著該民族群體及其每個成員,而一個民族群體又靠這種傳統文化緊緊凝聚在一起。因此,該傳統文化一方面表現為本民族全體成員所共有,一方面又與其他民族相區別。”[4]借助國家政策和外部的各種支持,明中村的短期脫貧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但要達到長期致富,還需從自身的內在文化去挖掘。幫助貧困村寨做好傳統文化揚棄工作,開展深入挖掘和創新建設恰好是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優勢所在。
懷化學院充分發揮高校文化引領的優勢,在“扶志”的基礎上,著力推進明中村現代文明村鎮建設。一是,對全村8個還沒進行水改的小組全部水改到位。二是,全村14個垃圾池全部修建到位。三是,對全村102名殘疾人進行排查,改善村醫療衛生條件。
明中村自然環境優美,村中成規模的兩大明代古民居群保存完好,民風樸實,佤鄉苗人傳統文化濃郁厚重,發展旅游業具有良好的基礎。打造荔溪流域風光帶,發展明中村古民居和佤鄉苗文化旅游是沅陵縣政府、荔溪鄉政府和當地村民對懷化學院最大的期望。
懷化學院黨委行政對發展明中村旅游業意見高度一致,學校為此撥付了專用經費,成立了由商學院和藝術設計學院牽頭的規劃小組,派出專業人員對沅陵荔溪流域的古民居建筑群、天然溶洞、小明溪沿溪風光、明中村古樸的佤鄉苗文化等進行全面調查,正在積極規劃明中村的旅游發展,力圖全力打造沅陵荔溪流域旅游品牌,為明中村全面脫貧和長期致富打下堅實基礎。
3 總結與思考
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現離不開廣大農村的現代化,離不開少數民族村寨的現代化。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懷化學院對口幫扶苗族村寨明中村,通過深入調研,精準識別明中村致貧的三大主因,并根據明中村實際,結合區域高等院校的優勢開展了精確幫扶。懷化學院的對口幫扶雖然是個個案,但其實施中已經取得的成效,和可以預期的更大成果,完全可以為我們農村扶貧工作,尤其是對于具有一定共性的苗族村寨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笑蕓,唐燕.創新扶貧方式,實現精準扶貧[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9):1118.
[2]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J].貴州社會科學,2015(5):157.
[3]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P178.
[4]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P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