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在“綱要課”教學中應該積極發揮這種優勢,把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作為綱要課的重點內容,在歷史探索、實踐探索和對錯誤思潮的有力批駁中去尋找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綱要課的靈魂和主線,要求在教學中必須探索多種模式,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國近現代史綱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思想政治理論課
【基金項目】本文為中央戲劇學院院內科研項目資助,項目編號:YNQN1708。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47-0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國家建設、社會建設和公民素質培養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對其價值認同是首要條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認知認同出發,提升到情感認同,最終實現行為認同。尤其是面對理想信念和道德觀念趨于多元化的大學生群體,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幫助大學生理解、內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環節。《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優勢在于從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傳承入手,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探索,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成就,這些一脈相承的歷史使中華民族構成了一個文明整體,并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獨特的精神氣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綱要”課教學中始終作為靈魂和主線發揮著指引作用。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抵擋西方話語霸權的侵蝕
當今世界,西方掌握著政治文化霸語權,有很多人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價值元素移植于西方話語體系。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必須厘清這些價值元素與西方話語體系中的同名詞有本質的區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源自于全球人類文明,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念是取決于社會存在的,因為它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了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因此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擁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對于自由、平等、民主、法治這樣的價值元素的理解不能脫離歷史條件,它們是隨著社會經濟條件和主體訴求的變化而變化的。不同國家的政治制度會產生并維護與之相應的價值觀念,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自然會產生不一樣的價值觀念,盡管其中包含著語詞相同的價值元素,但其都與各自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條件相關,在實際內容上必然有明確的區別,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教學中應該把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作為重點內容。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同時,無政府主義、互助主義、新村主義等觀點也一同流入中國,形成了競相傳播、百家爭鳴的形勢。人們甚至在農村進行新村主義的實驗,在城市組織工讀互助主義的活動,經過了研究、分析、比較后,越來越多的人奔向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旗幟下,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開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發揮指導作用。
要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到中國人民的歷史探索和社會實踐中去尋找根源,中國人民在歷史的發展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進行了社會發展的探索與實踐,使一個在近代衰落枯朽的古國重新散發了光輝,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些必然會成為中國人價值觀念里最深刻的烙印。我們倡導的核心價值觀本身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體現,這里包含著人們歷史的選擇、對未來前途的把握以及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對中國人民的承諾。
二、在教學中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威脅
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而網絡上通常存在著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沖擊,特別是近幾年來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潮沉渣泛起,通過把歷史看成一種偶然的結果,顛覆唯物史觀來重新解讀歷史,進而否定中國革命的歷史必然性、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這對高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出了新的挑戰。綱要課在講述中國人民如何做出歷史的選擇這一過程中必須堅定地堅持唯物史觀,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對歷史虛無主義做出有力批駁,不斷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所謂的“告別革命論”,詆毀和嘲弄中國人民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提出以英美為師才符合近代文明的主流的論調,進而否定我國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取向及其偉大成就。針對這種思潮,綱要課教學中必須以專題形式深入分析,為學生解除疑惑。
否定革命的言論中,有一種觀點是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文明,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把殖民侵略變成了傳播文明。按照這種觀點,不必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通過向西方學習,逐漸改良,也能夠實現現代化。那么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么是必須弄清楚的問題。應該明確的是,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破壞了中國封建社會自然經濟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外國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侵略權益,以及滿足生活上的需要,也興辦了一些近代工業和設施,盡管在客觀上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這并不是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目的。帝國主義還和封建勢力相勾結,導致封建的生產關系和剝削制度得以保存,綱要課中應該通過大量的史實和數字的分析揭示資本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種種方式,西方列強侵略中國不但沒有使中國變成資本主義強國,反而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因此,不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不革命,就不能夠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無法實現現代化。如何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回顧中國近代史,無數仁人志士通過不同的道路探索去救國,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科技救國等等,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建設一個富強的現代化的國家,而這些探索失敗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忽略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實現國家富強的前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列強不會主動放棄對中國的侵略,封建勢力不會主動放棄對人民的壓迫,正是因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才最終找到了通往現代化的道路。
欲滅其國,先去其史。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來說正確的歷史觀都是無法取代的,否則將無法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混淆是非,就無法把握現在和走向未來。歷史虛無主義否定革命的實質就是在否定中國的道路,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中,把中國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條線索作為核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堅持唯物史觀,讓同學們理解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杜絕通過個別歷史現象孤立、片面的看待歷史,把握主流,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徹底的批判。
三、采取多種教學模式增強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效性
首先,充分利用實踐教學模式,組織同學們參觀國家成就展覽、改革開放成果展,歷史紀念博物館,如“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慶祝建軍90周年主題展覽”等,既可以加深對革命傳統的理解,又能夠提高大學生對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的情感認同。除此之外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名人故居,戰爭遺址等等,這種參觀實踐的形式可以生動直觀地再現教材中的理論,參觀前指導學生收集資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切身體驗中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悟,進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其次,通過歷史人物事件互動分析法,使大學生認識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是近代以來中華兒女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最基本理論,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必然性,不是憑空形成的,而是通過許許多多歷史人物、事件所綜合鑄就的。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中國近現代歷史人物、事件,其目的就在于幫助學生認識這許多歷史人物、事件在促使、影響中國人民必然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作用。討論由教師命題,命題的目標,應當遵循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和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的基本主線,同時,找尋具有代表性、能夠貫穿教學內容的問題為突破口。例如通過討論認識革命與現代化的關系;民主思想深入民心最終導致袁世凱稱帝破產、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等問題,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形成一種把課堂教學、第二課堂和網絡課堂相結合的立體模式,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又有助于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對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的追求與向往。
探索多種教學模式的宗旨就是擺脫“灌輸式”的教學,通過創造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前提,在空間上把課堂的專題講授和課外實踐相結合,在時間上把課前的思考與課后的延伸性學習相結合,將教學的關注點放在學生的內在思想變化上,不斷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參考文獻:
[1]韓震.從歷史走向未來:如何理解中國價值觀[J].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2016(1)
[2]曹鈞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3)
[3]黃延敏.“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作者簡介:
張萌萌(1988-),女,漢族,遼寧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