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榮慧
【摘要】現如今,大學英語改革的過程之中,也逐步的將關鍵點放在學生綜合運用能力之上,特別是在培養與提升聽說能力方面。高層院校《民航服務英語》課程的實用性標準,對于學生在聽說能力方面相應的也作出了十分明確的規定,要從根本之上來充分的將學生在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發揮出來,強化學生在語言學習的水平與質量。鑒于此,本文主要就是建立在高等院校空乘專業的[十二五]規劃教材《民航服務英語(第二版)》Unit5(Delayed Flight)的授課部署情況來細致分析在課程中對于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情境教學在《民航服務英語》中的應用。
【關鍵詞】情境教學 民航服務英語 應用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122-01
情境教學法,實質上指的就是在教學過程之中,教師有針對性的引入并積極的創設帶有情緒色彩以及形象化生動的情景,來充分的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出來,進而協助學生更直觀的理解課本之間的內容,并確保學生的心理機能可以全方位的發展,其關鍵之處就在于將學生自身的情感發揮出來。
1.課堂導入——特定情境創設
運用導入性提問、食物、圖片以及有關影音資料等等途徑來將學生對于目標情景想象力激發出來。
如“Have you ever traveled by plane?”
“Have you ever met a delayed flight? ”
“What is the reason for your delayed flight?”
“What did the flight attendant do for a delayed flight?”
“What can passengers do for avoiding a flight delayed?”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have a delayed flight?”
在提問的設置方面,主要就是將學生進入到相應的語言情景之中。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之中,就可以很好的找到自身所欠缺相應情境的詞匯與句式,進而充分的將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調動起來。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視聽多通道輸入情境
現代教育技術全方位的運用模型、實物、圖像、聲音與文字等等將信息展示出來,確保學生可以在一個真實模擬的語言環境之中來直觀的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在進行本單元進行授課的時候,就可以選擇一些最近發生新聞的英文報道1~2篇來作為聽力素材,隨即讓學生進行跟讀模仿,并在有可能的情況之下來將其中關鍵詞匯與表達提取出來,在本單元之中要優選出來和航班延誤方面的素材,并運用兩人對話、多人對話、案例講述以及新聞等等展現出來。
選擇相關英語影視作品片段來進行播放,在英語新聞之中和delayed flight有關的英文影視作品和新聞進行播放,像是The Crew(火海凌云),并運用多媒體技術的方式來直觀的讓學生可以觀察到機組人員與旅客語言情緒、體態特征以及面部表情等等,從而全方位的了解到語言知識。
3.互動模式下的真實語言使用環境
運用以上各個場景句式與詞匯來作為基礎,來積極的創設真實的delay flight情景,通過任務型教學的方式,來讓學生在情景創設的過程之中來完成工作任務,像是旅客咨詢延誤具體情況、乘務員廣播以及延誤階段客艙實際服務情況等等。在本單元之中,在設計活動方式與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實施,教學與學生利用不同角色來參與進去,值得注意的就是,還得要運用具體的場地來作為此次實訓基地模擬的客艙。
在這種教學方式與途徑的基礎之上,來真實的模擬相信的情境來設置或者是虛擬化一類可以將情感調動起來的場景,運用生活的方式來端正學生學習的態度。情境的模擬,其也具備一定暗示的作用,在該情境之中,學生可以無形之中來實現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輸入。
基于此,在實際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要充分的運用各類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方式,來真實的模擬并積極的創設相應的情境,確保教學的內容可以和學生的各項活動融為一體,在創設模擬情境的過程之中,確保學生可以做到樂學、好學。
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運用情景教學的過程之中,要注重創設情境,要和教學目的與學生認知能力相匹配;所創設出來的情境,要在最大限度之上來將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可以在情感之上產生共鳴。
總之,在進行《民航服務英語》教學之中,情境教學不僅僅可以促使教材語言轉換成為實際可用的語言,其具備一定的職業與生活氛圍,使得學生置身在可以為真實外籍旅客客艙來進行服務的場景之中,強化學生利用英語來很好的應對具體狀況的能力,在一個真實、輕松的環境之中來積極的予以學習,在最大限度之上來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并逐步將這個學習習慣樹立起來,可以顯著的加大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進一步的加深語言信息的輸入量,有效的保證學生在具體工作過程之中的應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芳霞.淺談高職民航服務英語課程考核改革策略[J].校園英語,2017,(3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