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珩
【摘要】在新課標中強調,小學數學教學要立足于學生實際生活,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從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挖掘生活中的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140-01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行,課標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立足學生的真實的實際生活,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所在,從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進行了探索。
一、樹立數學生活化教學理念
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教師須樹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改變傳統的灌輸式、封閉式、枯燥單調的教學模式,運用開放、發展、互動的教學新模式開展數學課堂教學。就是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融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讓學生通過實際生活來感悟、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是要把課堂教學的主體還給學生,樹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角,通過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引導學生把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聯系起來,讓學生樹立平時多留心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善于從生活中挖掘數學知識并注重把所學知識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設數學生活化教學情境
進行生活化教學,教師可在教學中注重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來服務于課堂數學教學,有利于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既可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又能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還能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注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相關聯,這樣學生接受知識難度較低,易被學生接受。教學情境中的問題還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探究和思考,要能激發學生對情境問題的探究欲望和動力,這樣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要能有利于學生從多角度、多途徑、多方法來探究思考問題,這樣也能讓學生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和魅力所在,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例如,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節內容后,可創設如下生活情境:用40cm的鐵絲,如何才能圍成面積最大的長方形?讓學生來探索,這樣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能拓展所學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創新能力。創設生活情境,可在新課導入時創設,這樣能有效吸引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可在復習鞏固舊知識時創設,既能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又能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
三、挖掘生活中數學教學資源
因為數學知識的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單純的概念學習或數字計算,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為學習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因此,教師要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資源進行教學,這樣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存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能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親近感,也能提高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運用生活中的事例進行教學,還能降低數學理解的抽象性。生活作為最具時代感與最有活力的數學教學資源,既能作為教材資源的補充,又能強烈喚起學生數學學習和求知探索的欲望。要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學資源,需要教師注意挖掘和學生的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的資源,這樣越接近學生生活經驗的教學資源,學生就越容易接受,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越高,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和他們當前的興趣愛好特點來選擇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就能夠把抽象枯燥的數學學習做到寓教于樂,使學生想學、樂學。由于學生的思維與大人的思維存在著巨大的差別,選擇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應按照學生的思維方式,來根據不同的年級選擇不同的生活素材。如在學習四年級的“混合運算”時,教師可用給學生100元去超市購買不同種類、不同數量的物品,讓學生計算應找回多少錢的情境進行訓練。因為許多學生有此生活經歷,學習起來就能感到容易和輕松。
總之,要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通過實際生活來感悟體會數學的學習價值,激發其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注重從生活中挖掘教學資源,就能較好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黃中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5(12).
[2]陳海嬌,余清元.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淺論[J].文理導航旬刊,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