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廣彥 張珊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效果。方法 60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 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 各30例。參照組采取開腹手術治療, 實驗組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排氣時間(20.35±4.51)h、手術時間(99.24±34.33)min、住院時間(4.42±1.24)d、術中出血量(86.33±12.42)ml與參照組的(31.52±7.94)h、(81.03±22.70)min、(7.99±2.46)d、(102.02±28.74)m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7000、2.4235、7.0979、2.7448, P<0.05)。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參照組患者的26.6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0, P<0.05)。結論 對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行腹腔鏡手術治療, 其具有較小的創傷性, 并發癥發生率較小, 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復, 相比于開腹手術較優。
【關鍵詞】 巨大子宮肌瘤;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3.037
在婦科疾病中, 子宮肌瘤較為常見, 以往臨床上常使用開腹手術治療。由于腹腔鏡手術已被臨床廣泛使用, 現對其兩種手術方式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效果作研究。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多次超聲檢查, 確診為子宮肌瘤, 其直徑在7~12 cm;術前均排除宮頸病變, 子宮內膜病變;未行過盆腔手術的患者。排除標準:臟器功能嚴重損傷的患者;精神異常的患者;惡性腫瘤患者。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 各30例。實驗組年齡35~55歲, 平均年齡(45.29±7.14)歲;病程1~13個月, 平均病程(6.59±3.49)個月。參照組年齡37~58歲, 平均年齡(45.79±7.59)歲;病程1~15個月, 平均病程(6.97±3.57)個月。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參照組患者實施開腹手術治療, 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 子宮切口為梭形切口, 將其肌瘤予以切除, 對其進行縫合, 術后針對腹部切口進行消毒換藥, 防止感染出現。對實驗組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 對患者行全身麻醉, 對其進行氣管插管, 取膀胱截石位, 必要時舉宮, 臍孔上方1~3 cm處行一長10 mm的切口, 使用氣腹針對其進行穿刺, 幫助患者建立氣腹, 使其壓力處于1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 在左右兩側麥氏點分別行一穿刺孔, 大小為5 mm, 于左側腹直肌外緣臍下2指行一穿刺孔, 大小為5 mm, 在子宮肌層注入6 U的垂體后葉素[1, 2]。了解子宮肌瘤的種類, 據位置大小行橫形、梭形、縱形切口, 將其肌瘤包膜予以切開, 將其肌層與肌瘤之間的間隙予以暴露在外, 使用雙極電凝對其包膜進行分離, 并對其止血。對于瘤腔較深的患者進行分層縫合, 使用0-1可吸收線進行縫合;對于瘤腔較淺的患者進行全層縫合, 縫合方式為“8”字形。將左側穿刺孔擴大到15 mm左右, 對于肌瘤使用旋切器予以切碎取出, 對于穿刺孔均進行分層縫合[3]。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的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排氣時間為(20.35±4.51)h、手術時間為(99.24±34.33)min、住院時間為(4.42±1.24)d、術中出血量為(86.33±12.42)ml;參照組患者的排氣時間為(31.52±7.94)h、手術時間為(81.03±22.70)min、住院時間為(7.99±2.46)d、術中出血量為(102.02±28.74)ml;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7000、2.4235、7.0979、2.7448, P<0.05)。
2. 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中出現切口延期愈合1例、發熱1例, 并發癥發生情況為6.67%(2/30);參照組患者中出現切口延期愈合3例、發熱2例、閉經3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6.67%(8/3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0, P<0.05)。
在微創手術中腹腔鏡手術較為常見, 其具有微型攝像頭, 可采用冷光源照明的方式進行照亮, 將其腹腔鏡的鏡頭攝入到腹腔內, 根據數字攝影技術將其鏡頭拍攝的圖像在監視器上予以顯示, 觀看監視器可充分了解子宮肌瘤的具體情況, 并對患者行手術治療[4]。有關研究人員指出, 巨大子宮肌瘤屬于腹腔鏡手術的禁忌疾病, 主要由于肌瘤較大, 進而使腹腔鏡手術的風險和難度予以提高, 極易出現縫合困難和大量出血情況。以往臨床上顯示可進行腹腔鏡治療的患者存在的特點為:年齡<40歲;肌瘤直徑<7 cm;肌瘤處于漿膜下方或者肌壁之間。有關國外報道顯示:肌瘤直徑<9 cm, 肌瘤數目<3個[5]。
本文選取的患者其子宮肌瘤在7~12 cm, 其位置處于漿膜下和肌壁間。患者不存在臟器損傷情況, 在行手術時, 無中途轉為開腹治療, 說明腹腔鏡治療巨大子宮肌瘤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且對參與研究的患者選擇性較高[6]。行腹腔鏡手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時, 注意事項如下:①對于子宮肌瘤處于特殊部位的患者需慎重考慮, 看其是否可以進行腹腔鏡手術;②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最好, 不會由于呼吸不規律對手術造成影響;③參照其肌瘤位置、大小選擇穿刺部位, 決定切口長度和深度, 有利于肌瘤的切碎、清除和縫合;④使用雙極電凝對其進行切除, 可使出血量減少。如雙極電凝止血不良時, 應將瘤腔予以縫合, 使其出血量降低。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與實驗組相比較, 參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較短、住院和排氣時間較長、術中出血量較多、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行腹腔鏡手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疾病, 可有效的減少并發癥發生, 將治療時間減短。
綜上所述, 對巨大子宮肌瘤患者予以腹腔鏡手術治療,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其治療效果較優。
[1] 劉英姿, 張靚, 劉平, 等. 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臨床對比研究. 河北醫學, 2014(12):2009-2012.
[2] 吳新菊, 杜大全. 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觀察. 母嬰世界, 2016(19):28.
[3] 初萍. 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臨床對比分析. 中外醫療, 2016, 35(19):81-82.
[4] 朱利, 成臣, 黃美華, 等. 腹腔鏡巨大子宮肌瘤切除術54例臨床分析. 江蘇醫藥, 2014, 40(16):1949-1951.
[5] 王小榕, 范玲, 謝丹.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及妊娠結局比較觀察. 人民軍醫, 2016(10):1024-1025.
[6] 陳秀麗. 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臨床效果比較. 中外醫學研究, 2016, 14(23):43-45.
[7] 李亞慶. 腹腔鏡手術和傳統開腹手術在子宮肌瘤患者中的療效對比. 中國實用醫刊, 2016, 43(9):98-100.
[8] 胡霜.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護理比較. 現代醫藥衛生, 2016, 32(5):761-763.
[9] 代瑞娟. 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效果對比觀察.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4):58.
[10] 程松.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對術后妊娠的影響.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7, 10(20):136-137.
[收稿日期:201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