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雪
【摘要】 目的 研究與分析基層新生兒復蘇技術培訓模式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區、縣、鎮等新生兒窒息發生率較高的地區的新生兒(7221例)、醫務人員(300例)為研究組, 同期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基礎經濟相當的區、縣、鎮的新生兒(7334例)、醫務人員(300例)為對照組。兩組醫務人員均行新生兒復蘇技術培訓, 對照組采取統一培訓模式, 觀察組采取駐院專家蹲點模式。觀察比較兩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以及培訓前后醫務人員專業知識、操作流程評分。結果 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為1.40%(101/7221), 低于對照組的1.91%(140/733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醫務人員培訓前專業知識、操作流程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 兩組醫務人員專業知識、操作流程評分均高于本組培訓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基層新生兒復蘇技術培訓采用駐院專家蹲點模式可顯著提升醫務人員的相關知識水平和技能, 且可顯著降低新生兒窒息發生率, 值得應用推廣。
【關鍵詞】 基層;新生兒復蘇技術;培訓模式;應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3.115
已有調查數據顯示, 在全世界范圍內, 造成新生兒智力低下、腦癱、死亡的關鍵因素即為新生兒窒息, 且該病癥的發生率>10%, 每年死于窒息的新生兒月100萬人[1]。而對新生兒復蘇技術加以正確掌握, 則是減少新生兒傷殘、降低死亡, 提升人口素質的重要保障[2, 3]。因此本文選取區、縣、鎮等新生兒窒息發生率較高的地區為研究組, 同期選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基礎經濟相當的區、縣、鎮為對照組, 對基層新生兒復蘇技術培訓模式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與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區、縣、鎮等新生兒窒息發生率較高的地區的新生兒(7221例)、醫務人員(300例)為研究組, 包括縣區級綜合醫院2家、 縣級婦幼保健院2家、鎮級醫院5家;其中二甲醫院1家、二乙醫院3家、一甲醫院5家等。同期選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基礎經濟相當的區、縣、鎮同級別醫院的新生兒(7334例)、醫務人員(300例)為對照組。
1. 2 方法 兩組醫務人員均行新生兒復蘇技術培訓, 對照組采取統一培訓模式, 即針對產科、兒科、麻醉科醫務人員, 根據《實用新生兒學》第4版及流程圖進行“新生兒復蘇”培訓。而觀察組采取駐院專家蹲點模式。即選擇授課能力強、具有一定臨床經驗、責任心強的醫師作為駐院專家, 對相關醫務人員督導培訓建立院內新生兒復蘇制度, 指導其新生兒復蘇技術現場培訓等, 且定期深入助產機構, 并對醫務人員相關知識水平、復蘇設備配置情況、操作流程熟練情況等進行了解, 建立窒息新生兒死亡評審制度以及搶救討論制度。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以及培訓前后醫務人員專業知識、操作流程評分。采用自制調查問卷以及現場調查的方式評價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以及培訓前后醫務人員對相關知識、技能的掌握度(評分越高, 掌握度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為1.40%(101/7221), 低于對照組的1.91%(140/733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醫務人員培訓前專業知識、操作流程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 兩組醫務人員專業知識、操作流程評分均高于本組培訓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凡是使血氧濃度降低的任何因素都可引起窒息, 新生兒窒息主要是呼吸障礙[4], 而通過早期評估、組建團隊對窒息新生兒實施及時的搶救復蘇, 則可降低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 且顯著提高窒息新生兒復蘇的成功率。而通過問卷調查形式發現在梅州地區基層醫療機構中, 由于醫務人員接受相關培訓的機會有限, 且實踐操作較少, 臨床實際與培訓脫節, 監督力度不夠, 再加上醫務人員未遵守復蘇操作流程, 且觀念陳舊, 受經濟條件制約, 物品準備不足, 因而使得實際應用中該項技術未獲得充分應用。而通過在基層新生兒復蘇技術培訓中應用駐院專家蹲點模式, 即可顯著提升醫務人員對該項技術相關知識以及操作流程的掌握度, 同時還能顯著降低新生兒窒息發生率, 從而確保新生兒的出生質量[5-9]。本文的研究中, 兩組均行新生兒復蘇技術培訓, 對照組采取統一培訓模式, 觀察組采取駐院專家蹲點模式。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為1.40%(101/7221), 低于對照組的1.91%(140/733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醫務人員培訓前專業知識、操作流程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 兩組醫務人員專業知識、操作流程評分均高于本組培訓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與相關文獻[10]報道一致, 這表明此種培訓模式在提升醫務人員新生兒復蘇技術水平方面效果顯著。因此可以看出, 基層新生兒復蘇技術培訓采用駐院專家蹲點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綜上所述, 基層新生兒復蘇技術培訓采用駐縣專家蹲點模式可顯著提升醫務人員的新生兒復蘇相關知識水平和流程操作技能, 且可顯著降低新生兒窒息發生率, 值得應用推廣。
[1] 毛新梅, 高紅衛, 李曉強, 等. 基層新生兒復蘇技術培訓模式的探索及效果評價. 中國婦幼衛生雜志, 2016, 7(2):17-20, 29.
[2] 林揚熹, 黃德恩, 李錦雁, 等. 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在基層醫院的推廣應用研究. 中外醫學研究, 2016, 14(8):128-130.
[3] 馮瓊, 管利榮, 唐毅, 等. 交互式教學在基層醫院新生兒復蘇培訓中的應用研究. 護理學雜志, 2014, 29(17):60-62.
[4] 李清霞, 王琴, 方昕. 新生兒窒息新法復蘇技術的復蘇效果及對預后的影響.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5, 23(8):105-107.
[5] 高紅衛, 毛新梅, 李曉強, 等. 新生兒復蘇技術培訓模式的探索. 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32):5576-5577.
[6] 金漢珍, 黃德珉, 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400-401.
[7] 郭朝利, 于俊萍, 賈麗芳, 等. 新生兒新法復蘇技術操作培訓方式的研究.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3, 29(14):41-42.
[8] 吳迅, 郭小芳, 方文, 等. 基層醫療機構新生兒窒息復蘇培訓模式的探討及效果評價.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0, 18(5):422- 425.
[9] 葉敏, 盧慧琴, 毛慧萍. 空氣復蘇技術在新生兒窒息中應用與護理分析.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14, 34(12):1536-1538.
[10] 許存蘭. 新生兒新法復蘇技術在基層的應用. 青海醫藥雜志, 2011, 41(7):92-93.
[收稿日期:201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