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丹平
摘 要: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是其性質和特色的體現,代表著博物館的形象。很多博物館會不定期對自己的基本陳列進行改造和提升。文章結合了安徽博物館基本陳列——“安徽文明史陳列”的提升工作實踐,從營造展覽氛圍、凸顯文物展品、豐富展品內涵和輔助展示手段以及重視設計與施工的相互關系等方面,總結經驗教訓,強調在展覽改造提升中要遵循以人為本的精神,以觀眾需求和效果需求為基礎,充分結合展覽內容和特色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
關鍵詞:基本陳列;展覽提升;展示;實踐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加豐富,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文化交流場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與關注。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這對博物館的陳列展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館陳列展覽一般分為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兩大類。臨時展覽以其題材的多樣性、形式的靈活性、展出的時效性,成為持續(xù)吸引觀眾、保持博物館生機活力的有效手段。相對于臨時展覽而言,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則展出時間較長、相對穩(wěn)定,基本陳列體現出了一個博物館的性質和特色,代表著博物館的形象,是博物館的立足之本。近年來,國家加大對博物館的投入,各地博物館除了不斷推出題材新穎、各具特色的臨時展覽外,一些有條件的博物館也對自己原有的基本陳列進行了改造和提升。
“安徽文明史陳列”是安徽博物院新館基本陳列之一,陳列涉及到安徽從遠古至近代各個時期的相關內容,擷取安徽地區(qū)在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過程中的閃光點連綴成線,以點帶面,內容分為“史前時期的安徽”“夏商周時期的安徽”“漢魏晉時期的安徽”“隋唐宋元時期的安徽”和“明清時期的安徽”五個部分,展示了南北文化在安徽地區(qū)交流與融合的面貌,并凸顯在這塊土地上孕育的淮河文明、長江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礎之一。2013年5月,以“安徽文明史陳列”為主體的“皖風徽韻——安徽歷史文化陳列”獲得第十屆(2011—201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展覽自2011年9月新館開館以來,經過四、五年的開放,展廳許多硬件設施出現老化現象,展覽的展示環(huán)境、展示手段、對展品的解讀等方面都有提升空間。為此,安徽博物院于2015年8月正式啟動了“安徽文明史陳列”展覽提升項目,力求以觀眾需求和社會需求為基礎,深化展陳內容,豐富展陳形式,提升展示效果,至2017年9月底基本完成“安徽文明史陳列”的改造和重新開放工作。本文試對此次展陳提升工作進行一些總結和思考,以期為今后的展陳工作積累些許經驗,不當之處,尚祈指正。
1 重視“門臉”效應,提升序廳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加強展覽氛圍的渲染和營造
序廳是展覽的前導部分,是觀眾對展覽的第一印象,是設計師對展覽主題深刻理解和消化之后通過設計語言進行的藝術化詮釋,起到彰顯展覽基調、詮釋展覽主旨的重要作用,力求讓參觀者迅速進入狀態(tài),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序廳的改造是展覽提升的重點和難點區(qū)域之一。經過反復設計、修改和論證,新的設計稿保留了原墻面的弧形造型設計,以展品吉州窯白地褐彩水浪紋枕上的水波紋裝飾為設計元素,將淮河、長江兩大橫貫安徽的水系抽象地結合到造型墻上,并內嵌燈帶以突出;選取展覽五個部分的代表性文物,以淺浮雕形式在造型墻上重新排列組合;修改原序廳投影視頻,并將視頻播放由原來的人工控制改為定時循環(huán)播放。進入序廳,主題弧形墻面如同一幅緩緩展開的畫卷,畫卷由上至下勾畫出淮河、長江以及江淮大地,引領著觀眾穿越浩瀚的歷史長河,用心靈去觸摸遠古先民在安徽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記。這些承載著先人智慧的瑰寶如同宇宙間的點點繁星,雖歷經時光研磨,卻在今天依舊閃耀著璀璨的光芒,那些文明的遺跡將為觀眾揭開一個個神秘的面紗,讓我們去探尋和感知江淮大地上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2 “以物說話”,提升文物展品本體的展示效果,凸顯文物在陳列展覽中的核心作用
文物是博物館展覽的主要對象,具有物質性和歷史性雙重性質。在歷史文物類展覽中,我們更加強調“以物說話”“以物證史”。因此,對于展覽的改陳和提升,首要任務就是對文物展品自身展示效果的提升,針對文物不同體量、材質、色彩等特征,通過改造展柜、改善燈光、改進文物展品組合及擺放形式等方式,使文物展品更具觀賞性,重點文物更為突出,為文物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展示環(huán)境。
“安徽文明史陳列”提升項目共增加了248件/套館藏文物,充分利用館藏資源,改變原先一貫的文物較為疏朗擺放的方式,根據內容需要,將部分展柜文物改用密集型展示方式。對部分重點文物展示進行重點改造,如安徽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戰(zhàn)國時期的鑄客大鼎,受到周邊環(huán)境、燈光效果等影響,展示效果欠佳。在此次提升中,拆除了旁邊的采礦模型,為鑄客大鼎營造一個獨立的展示空間,增加展臺高度,并在大鼎上方挑空頂層上加裝LED超窄角度射燈,大鼎底部光源集中到腹部和足部銘文上,突出“安邦”二字銘文,配合周邊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更加凸顯出鑄客大鼎的氣韻和力量。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玉器,這些玉器制作精美、造型獨特、內涵豐富,原先多陳列在大通柜和平柜中,以散光源和柜外光源為主。此次提升也對這批玉器展示進行了重點改造,根據玉器體量較小的特點重新定制小龕柜,柜內以深藍色為底,襯托出凌家灘玉器“雞骨白”的特質,并對部分重點玉器量身定制展托,配合柜內LED小射燈,突出了玉器的精致神秘,也讓觀眾近距離、更清晰地欣賞文物的精美。
3 幫文物說話,多種輔助展示方式有機結合,加強對文物展品內涵的詮釋,使重點和亮點更加突出
在合理凸顯文物在陳列展覽中的核心作用的同時,也要正視文物展示在反映歷史信息、歷史進程方面的局限性。如何更好地幫文物說話,幫助觀眾看懂文物,理解展覽內容,是展覽形象化的需求,也是展覽提升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展陳提升,我們著力加強對展覽和展品的普及性內容介紹,特別是對于重點展品,深度拓展解讀內容。合理利用新技術,將有限的資金優(yōu)先利用到對展品內涵和展覽內容的詮釋上,把輔助展示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到如何制作出讓觀眾易懂、愛看的展示內容上,力求準確、生動地傳播展覽主題,做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統一。
除增加相應文字圖版內容外,也在原展覽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輔助展示設備,多以觸摸屏、視頻動畫、多通道融合、投影結合場景等表現方式為主,不盲目追求所謂的高科技設備,如制作“老馬識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庖丁解牛”等成語故事動畫,以青少年兒童都能看懂的方式,增強對“三子”(老子、莊子、管子)精神的解讀。拆除新石器時代尉遲寺遺址原小型房屋模型,復原一間房屋,營造步入式景觀,觀眾可以進入屋內參觀,穿過房屋后還能看到精心制作的尉遲寺房屋建造和聚落布局的大型視頻投影,由微觀到宏觀,由局部到整體,更直觀地了解尉遲寺原始聚落特征。以三維全息投影形式,對漢代葬制黃腸題湊的形制和結構進行解析,展示黃腸題湊的建造過程。改造明代中都城模型,細化布局內容,并將其與原中都城視頻投影形成聯動模式,根據視頻內容在模型對應位置亮燈標示,展示內容更加靈動具象。根據內容需要適當增設觸摸屏,錄入重點內容的詳細詮釋和相關外延信息,供觀眾查閱。
4 統籌考慮整體展示效果,在突出重點和亮點的同時,在展示內容上要有適當取舍
“漢代星空”專題展示廳是“安徽文明史陳列”的一大亮點,對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圭表和二十八宿星盤的使用進行實際操作演示,并結合大型穹幕投影介紹天象星座知識,這是我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通力合作的結果,將最新科研成果通過展覽展示給社會大眾。但由于原展廳內天文觀測現場需人工操作演示,且操作難度較大,導致很多觀眾無法清晰理解此處內容,所以這個區(qū)域也成為此次提升的重點。由于“宋代龍窯”和“漢代星空”同在一個展區(qū),參觀時容易給觀眾造成混亂,此次提升則將龍窯暫時封閉,擴大星空展示的空間,此處也成為獨立展示漢代天文學成就的專題展廳。
改造后的展廳營造出虛擬星空的環(huán)境,圍繞圭表和星盤,增加相關天文知識介紹,通過連環(huán)畫的形式,以夏侯灶視角介紹四代汝陰侯的生平。重新設計制作演示廳大型視頻動畫,以動畫人物為引導,通過穹頂投影與圓形臺面的完美互動,展示了圭表和星盤的結構、原理及使用方法,特別是創(chuàng)新性地通過多媒體虛擬演示的手段還原了二十八宿星盤的使用方法。穹頂根據二者使用時間的不同晝夜交替變化,而圓形投影臺面相對應出現該時段所用天文儀器的虛擬化演示。改造提升后“漢代星空”展廳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煥然一新,在展覽的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上都大大提升。
5 靈活利用現有空間,在不改變或少改變原有結構的前提下,結合展覽內容,考慮更加適合的展示方式
“安徽文明史陳列”的展覽提升并非對整個展廳的拆除重建,而是在內容調整的基礎上,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對展覽進行提升改造。相對于設計制作一個全新的展覽而言,陳列展覽的提升在某些方面存在著更大難度,因為在展覽提升中要更多地考慮原展覽結構哪些保留、哪些部分拆除,并在此基礎上如何更好地重新利用。例如,在史前展廳凌家灘新石器遺址展示區(qū)域,取消了原來表現力不太好的祭壇沙盤,但保留了此處基本結構,對原沙盤地臺進行高度改造,制作視頻,復原凌家灘07M23大墓埋葬過程,在此處投影播放,成為一處展示亮點。開篇的人類演化示意圖因空間位置所限,設計者最后靈活利用了原來展示石器的小龕柜,將其改造成電子屏,將人類演化示意圖制作成動態(tài)示意,并增加解讀內容,在電子屏中播放,體量雖縮小,但展示效果更加突出。
6 增加互動體驗項目,寓教于樂,讓觀眾在互動參與中加深對展覽內容的理解
互動體驗項目是增強博物館展覽趣味性的重要手段,原“安徽文明史陳列”中針對普通觀眾的互動項目較少,此次也針對這一情況進行了重點提升。結合展覽內容,增設多項互動內容,讓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
①實物觸摸,操作體驗。復制雙墩刻劃符號供觀眾觸摸,感受7000多年前人類的思維與智慧;設立瓷器拼接互動區(qū),復制展覽中的精品瓷器供觀眾動手拆分和拼接。
②學習小知識。結合展覽內容,制作成語填空、對對聯等游戲;利用青銅器名稱有較多生僻字的特征,設置認字游戲,借鑒教小朋友識字的方式,將漢字和讀音分別印到兩張皮革上,并疊壓釘在墻面上可供翻看,小成本制作卻有著大效果。
③寓教于樂小游戲。以雙墩遺址刻劃符號圖案為原形制作連連看小游戲,以不同類別的青銅器為原型制作消消樂游戲,以及蚌埠雙墩一號墓的發(fā)掘、小書生趕考等游戲,讓觀眾在游戲中加深對展覽內容的印象,拉近觀眾與文物的距離。
7 重視內容、形式與施工制作的相互關系,三者相互理解、充分溝通,和諧統一于展陳提升的目標任務之中
無論是策劃一個全新的展覽,還是對老的陳列進行改造,陳列展覽的內容和形式的結合都應貫穿陳列的全過程。內容設計人員從陳列立意開始,就要有陳列形式的意識,不僅要高度重視陳列大綱中文物之間的邏輯關系,更要密切注意由這些文物構成的視覺效果,關注文物的數量、體量與展示空間的匹配度。形式設計人員從接受形式設計任務開始就要熟悉陳列內容,熟悉展品,構思符合陳列內容的陳列布局、參觀路線、環(huán)境、色調、光源等。而施工制作則是最后實現陳列目標的關鍵步驟,是對設計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具體實施,施工制作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最終的展陳效果。因此,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施工制作要注意緊密銜接,充分交流,尋求三者在設計與表達上的一致性,不斷完善展陳方案,以求達到展陳最優(yōu)效果。
在“安徽文明史陳列”提升項目中,我們始終強調內容設計、形式設計以及施工制作三者之間的三位一體化關系。此項目實行的是設計施工一體化招標,即便如此,在立項之初,本院的相關內容設計人員和形式設計人員就一直保持溝通交流,在內容大綱中充分融入形式設計構想。在正式招標之前,我院還利用自己的形式設計力量,對展覽提升進行了一次預設計,使相關業(yè)務人員對展覽提升的重點塊面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較為充分的預估和設想,為后期與中標公司對接做好了充分準備。展覽的五個部分都配備我院內容設計和形式設計跟蹤人員,共同與設計公司對接,對內容設計提出要求,形式設計實時跟蹤,施工制作時充分交流,不斷提出建設性和可行性意見和建議,將展陳提升設計方案落到實處。
安徽博物院在基本陳列改造提升中,注重以人為本,以觀眾需求和效果需求為基礎,根據“安徽文明史陳列”的實際情況,對位于二層和三層的四處文明史展廳進行分批封閉施工、分階段開放,有效避免了因大量展廳封閉而過于影響觀眾參觀的情況。重新開放的“安徽文明史陳列”在展示內容上突出了重點展品,展覽信息量大大增加;在展示手段上加強了多媒體和互動項目的設置,展覽的趣味性、參與性和體驗性大為增強;對陳舊落后的硬件設施進行了更新,觀眾的觀賞體驗得到提升。針對提升后的“安徽文明史陳列”,還專門設計了觀眾調查問卷,接收觀眾的反饋信息,并及時進行調整改進。當然,展覽提升不應僅僅是展廳內文物展品展示、展版、多媒體等輔助展示的提升,而應當統籌其他多項工作同步進行,如展廳語音導覽系統,展覽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等等,這一點也是此次提升項目中未及時跟進或有所欠缺之處。總之,博物館基本陳列的改造提升,要以觀眾需求為中心,結合展覽內容和特色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適當引入先進展示技術,改進展示方式,增進觀眾參與度,更加充分地發(fā)揮博物館的自身價值和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宋向光.博物館陳列的實物性元素及內容結構析[J].東南文化,2016(02).
[2]單霽翔.解讀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思想性與觀賞性[J].南方文物,2013(03).
[3]單霽翔.試論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豐富性與實效性[J].南方文物,2013(04).
[4]蘇東海.博物館的沉思——蘇東海論文選(卷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5]曹兵武,崔波.博物館展覽:策劃設計與實施[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