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佳
摘 要: 大學英語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如何改變以往使用外在控制手段督促學生學習英語轉變為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需求動機,將教師提供的外部動機刺激轉化為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求,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本文以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簡稱SDT)為基礎,以大學英語課程模式為研究對象,旨在摸索出真正能激發學生內部學習動機,有效促進語言能力內化的課堂組織形式,實現學習內容與學生基本心理需要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 大學英語課堂模式 自我決定理論 教學改革
引言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十幾年來,已基本完成了從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到課堂教學與基于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的混合教學模式的轉變。然而改革不應僅僅是教學活動設計和教學手段的轉變,更應該是教學理念的轉變,即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一般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又注重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的轉變。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教學模式的改變應是向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思想和實踐轉變。由此可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但目前大學英語在課程設置、教學資源配備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課堂教學中教師仍普遍采取單向度的教學模式,學生只能根據教師教學活動的安排被動地接受,機械地理解和記憶,沒有足夠時間主動思考,結合自身語言水平掌握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并達到內化。高效的教學活動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機互動,以此實現教學信息的有效傳播,避免因教師過多的單向度信息傳播而使學生成為教學信息的被動接受者,進而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所以,如何改變以往使用外在控制手段督促學生學習英語轉變為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需求動機,將教師提供的外部動機刺激轉化為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求,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已成為大學英語改革中的新熱點。
中國礦業大學是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學校專業特點、課程安排等造成學生在英語學習上仍高度依賴課堂教學,所以如何摸索出高效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課堂組織形式,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內化變得尤為重要。基于以上教學現狀,筆者以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簡稱SDT)為基礎,以中國礦業大學大學英語課程模式為研究對象,旨在摸索出真正能激發學生內部學習動機,有效促進語言能力內化的課堂組織形式,實現學習內容與學生基本心理需要的完美結合。
一、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是目前備受關注的一種學習動機理論,與自主學習觀點密切聯系。它從人類的內在需要出發,很好地解決了動機產生的能量問題,同時兼顧了動機行為的方向和目標。該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提出。其核心觀點認為,學習者學習動機的關鍵是個體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勝任需要、歸屬需要和自主需要。學習動機的能量和性質取決于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勝任是指在個人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有機會鍛煉和表現自己的才能(Deci,1975;White,1959)。歸屬是指感覺到關心他人并被他人關心,有一種從屬于其他個體和團體的安全感,與別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際關系(Ryan,1995;Leary & Baumeister,1995)。自主是指個體能感知到做出的行為是出于自己意愿的,是由自我來決定的(Deci & Ryan,1986;Ryan & Connell,1989),即個體的行為應該是自愿的且能夠自我調控的。
自我決定理論尤其重視自主的需要,認為學生的自主需要越能得到滿足,則他的學習動機就越趨于內化。與其他內化理論不同的是,SDT把內化過程看作一個連續體,而不是二分變量。根據調控內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將外在動機分為四個類型:外部調控、內射調控、認同調控和整合調控。四種調控的風格處于以外在控制和自我決定為兩極的連續體的不同點上(見圖1),描述了不同程度的內化和整合,也反映了行為的自我決定程度與受控制程度之間比率大小的變化。這種分類方法比早期學習動機對內外動機的兩分法有了顯著的進步。
經過國外學者的長期努力,自我決定理論在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且被眾多學者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大量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自主支持環境比非自主支持環境更能促進學生的勝任感與積極情緒,進而促進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取得更好的學業成績。通過文獻檢索可發現,自我決定理論的相關文章(專著) 多達 800 篇(部) ,且目前已舉辦了四屆自我決定理論的國際研討會。然而,國內有關自我決定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研究不多,且有關該理論在大學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較少。鑒于此,本文將探討自我決定理論中的一些重要觀點在大學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旨在為大學英語教師和研究者提供借鑒。
二、自我決定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模式探索
筆者擬以自我決定理論為指導,進行大學英語課堂組織形式的理論和實踐性研究,計劃選取中國礦業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實驗教學,摸索出適用于中國礦業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激發模式,充分發揮教師外部動機的內化過程。促使學生在兩年大學英語學習中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在體驗到學習英語本身帶來的熱情和興趣的同時,真正提高英語語言水平和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在整體教學規劃設計方面,筆者積極引導學生能動地將課程學習目標任務與學生個體特點相融合,促使學生將學習作為內心的主動需求而非迫于教師或課程要求的外部壓力。課堂教學設計以德西(Deci)和瑞恩(Ryan)提出的核心觀點,即學習者學習動機的關鍵是個體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勝任需要、歸屬需要和自主需要為基本指導理論。
在課程設計具體操作方面,使用美國佛羅里達州州立大學教授約翰 M·凱勒先生提出的“ARCS動機設計模型”為課程設計指導模型。每單元授課前,制訂出詳細的課堂教學計劃。教學設計關注的不應僅僅是學習的認知過程,而是以學生主體的視角,從學生整體發展的思路結合學生專業特點、職業發展規劃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認知策略自然獲得發展。課程設計以分析學生專業特點、興趣點,結合學生現有知識及學習動機狀態為基礎,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幫助學生完成語言和認知的內化過程。
三、研究意義
筆者探討自我決定論在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過自我決定論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激發的原理指導大學英語教學課堂設計,并擬整理出系統性的教學策略和具體的課堂實施方案,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一)研究符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順應大學英語改革的大趨勢。
大學英語課程應該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習得自主能力為最終目標。《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在闡述新的教學模式時,將課堂教學與學習者的個性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徹底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變“教師主體”為“學生中心”,“教”服務于“學”,根據“學”的需要隨時調整“教”。根據自我決定理論,學習動機是一個人學習的原動力,一個人的學習動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激發手段,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從底層向高層轉變。自我決定理論為從根本上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研究符合語言學習規律。
語言學習中,促進語言知識內化的關鍵因素是學習者個人的心理需求和內在體驗。內部動機源于行動者的內在需求,出于對學習的興趣而投身其中。學生受內部動機驅動,學習積極性更高,更容易體驗到學習語言的樂趣、價值和意義。內部動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具有穩定性,給學生強大的信心支撐,有助于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進而完成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研究符合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發展趨勢。
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獲得知識或形成技能,獲得發展,再先進的教學設計最終都指向這個目的。自我決定理論符合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 即教師與學生自主需要的雙重滿足。在進行具體的課堂設計時,自我決定理論可以幫助教師以學生主體的視角組織教學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實用性強、教學效果優的課堂設計方案,服務教學。
參考文獻:
[1]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2002.
[2]Deci, E. L., Ryan, R. M., &Williams;, G. C.. Need satisfaction and the self regulation of learning[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6(3).
[3]Ryan R. M. & Deci E. L..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 Being [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1).
[4]Deci, E. L. & Ryan, R. 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4).
[5]Vansteenkiste,M.,Lens,W.,& Deci,E. L.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goal contents i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other look at the quality of academic motivation[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6(5).
[6]朱九揚.Web2.0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7]秦麗莉,戴煒棟.活動理論框架下的大學英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模型構建[J].外語界,2013(06).
[8]賴丹鳳,伍新春.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教師激勵風格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1(04).
[9]項明強,胡耿丹.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健康行為干預模式[J].中國健康教育,2010(04).
[10]陳巍,方亦桂.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教學設計觀[J].現代教育論叢,2008(05).
[11]龐維國.自主學習心理學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2]劉海燕,閆榮雙,郭德俊.認知動機理論的新進展——自我決定論[J].心理科學,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