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婕 朱鵬飛
【摘要】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中小學校園用地愈發緊張,校園規劃設計也向緊湊型發展,集約化設計開始廣泛應用于現代中小學校園設計。本文從這一趨勢的背景原因入手,并結合國內優秀的設計案例,對其應用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集約化設計;中小學校園;實踐;初探
1、何為集約化設計
集約化原意是指在經濟領域中,充分利用資源的基礎上,集中合理地運用現代化的管理與技術,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積極效應,以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種形式。在校園設計中,集約化設計則是指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下,通過整合校園所需不同性質和類型的功能、空間和其他設計資源,從而滿足整個校園的合理使用。
2、中小學校園設計中集約化設計興起的背景及原因
2.1城市土地資源的緊張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城市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規模不斷擴大,有限的城市土地承載這日益增多的社會功能尤其是在城市的核心區域,功能密度的發展要求遠遠高于城市規劃當初所預留的發展空間,因此集約化設計,節省土地成為了必然的要求。
2.2人口數量的過度聚集
我國目前城鄉差距依舊巨大,越來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伴隨而來的是大量的人口教育需求,這一現狀與城市土地資源的緊張相互作用,使得校園設計的變革更為迫切。
2.3教育模式的變革
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這一轉變過程需要相適應的教育空間來支撐。現代的教育模式下,不僅要有靈活的教學空間,還應當有進行各類型知識教育以外的空間,使其更加多元化,公共化,開放化。
3、集約化設計在實踐案例中的應用
3.1南京市岱山小學
岱山小學校園用地僅為1.89hm2,而建筑面積為1.19萬㎡。為了能夠為學生保留完整的室外活動空間,同時能夠創造較為豐富的室內空間,建筑師的集約化設計主要體現在平面設計上。
總平面西側留下完整的室外活動空間,包含一個塑膠跑道和兩個室外籃球場,東側為主要的室內活動場地,包含有普通教室,功能教室,辦公以及食堂、報告廳、自行車庫、風雨操場和設備用房等功能空間。建筑師采用了一條南北貫通的廊道來接并分隔各功能,教學區域中將普通教室盡量安排在廊道西側,其他功能空間在東側,以此實現各功能之間較短的交通需求。這條廊道尺度上更近似于一條“街道”,因為其寬度達到了8m,因此這個尺度上有了更多可操作的余地。建筑師在這條“街道”上“插入”不同的功能體塊,并置入透明的庭院和和玻璃體塊,使其成為可滿足學生學習、交流和活動的復合空間。
3.2北京四中房山校區
北京四中房山校區用地面積約4.50hm2,建筑面積為5.78萬㎡。該項目中包含了豐富且復雜的各項功能,建筑師主要通過在垂直方向的功能整合上采用集約化設計來在緊湊的基地上合理安排不同性質的功能。
建筑剖面上為地上五層,地下二層。建筑師將普通教室放置在地面二層至五層,而一層至地下一層使用大空間設計,通過抬升,架空等手法,將除普通教室外的大量共享空間能整合在此二層之中,地下二層則為主要的輔助功能空間。實現了建筑整體從上至下為教學區,公共區,輔助區的垂直方向整合,并且打破了通常概念中的活動空間一定在地面標高的觀念,在教學樓頂部布置了農田,在一層的頂部布置綠化、臺階等,在負一層布置開敞的地下庭院,使空間充滿活力和趣味性。
3.3天臺縣第二小學
天臺縣第二小學用地面積很小,且基地并不規整,建筑師面臨的問題是沒有充足的可使用地面空間來滿足功能需求。
最終建筑師通過將200m環形跑道和籃球場布置于教學樓頂部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讓建筑的層數控制在四層,滿足了規范需求,并將原安排跑道和籃球場所需的3000㎡節省下來設計為公共活動空間。
4、總結與反思
在現有的規范和土地使用現狀制約下,集約化設計的方法打破了我國傳統的校園設計模式。同時不斷探索出的新的設計模式和方法產生的校園設計也對教學等產生了反饋,更活躍的空間和內部環境也為教學方法等的革新提供了相應的空間條件。但我們也能夠從中反思一部分問題,首先是當下我國的教學空間依舊是以模式化的教室空間為核心,這部分產生新的變化前提必須是我國教育模式的更新,其次是規范的要求仍然限制了大部分校園的空間可能性,在新時代的條件下,相應的規范是否也有一定更改的余地。這些條件的改變將大大促進我國中小學設計模式的更新。
參考文獻:
[1]林有為.應對節地需求的中學校園空間集約化設計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4.
[2]周凌.岱山小學和幼兒園設計中兒童教育空間的探討[J].建筑學報,2015(7):85-87.
[3]楊建峰.基于九年制素質教育模式下中小學教育空間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作者簡介:
郭婕,1988年12月,河南新鄭,鄭州市建筑設計院。
朱鵬飛,1989年08月,河南許昌,鄭州市建筑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