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要】本文以永州南津路立面改造為例,在新時代背景下,從地域文化的根基出發,運用新材料新技術進行南津路兩廂進行設計研究,詮釋當地文化內涵。研究從規劃定位、復合街區、建筑符號、材料選型等方面入手,進而總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歷史街區立面改造地域文化表達的新手法。
【關鍵詞】歷史街區;規劃定位;文化符號;新材料
1、引言
目前在國內如火如荼的立面改造項目中,多存在“打粉洗臉”,盲目復制、堆積傳統建筑符號的現象,或經不起文化的推敲,或耐不住時間的考驗,或頂不住功能需求的驗證。那么,如何真正從詮釋地域文化、從城市需求層面來進行歷史街區的改造呢?
2、項目背景
永州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2016年12月26日,國務院同意將永州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城被記載著歷史的傳承和信息,蘊涵著深邃的文化遺產精華,保留著歷史的風貌和民族的特色,在物質形態上使人感受到強烈的歷史氛圍或民族文化特征,表現出很強的歷史特征、文化傳承和人文理念。目前永州市現狀的文化氣息并不濃厚,與歷史文化名城的招牌不匹配,因此,本項目將充分挖掘永州市的歷史文化,并提取其中的文化元素,注入到南津路的設計中,進一步提升南津路的文化魅力,彰顯永州市的文化底蘊。
3、現狀綜述
項目位置北起永州市南津路日升路口,沿南津中路向南,止于南津路南津渡大橋,全長6.2公里。沿街多為上世紀90年代建筑,建筑立面老舊,道路年久失修,商業業態落后。南津路的現狀不容樂觀,沿街建筑多為私人建房,立面缺乏變化,沿街景觀未得到良好的設計與引導,也沒有充分體現永州市的歷史文化底蘊,城市形象不佳。
4、規劃設計
4.1指導思想
1)從道路到街道,“推動發展開放便捷、尺度適宜、配套完善、鄰里和諧生活街區”。關注街道轉型,構建和諧街區;精準道路定位,彰顯載體地位;挖掘永州歷史,彰顯文化特色;提升景觀品質,打造園林城市;關注多維空間,探索改造模式,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和塑造城市精神。
2)從“洗臉打粉” 到“多維空間”,本次對南津路的改造,項目組期望從城市文化與品質、街區結構、社區微循環交通等多維度進行綜合設計,從“空間正義”上關注民生,打造有生命力的社區環境,尋求從道路一層面到街道改造的轉變,打造新時期背景下的永州街區改造新探索。
3)以人為本,正如伊利爾· 沙里寧所說:“城市的問題基本上是關心人的性質” ,“人是主人:物質上的安排就是為人所服務的問題” [1]。本項目建筑環境改造利于工作、學習、生活,體現對殘疾人士、老人、兒童的關懷,強調空間開放,提供專有設施及室外活動空間。
4.2總體設計
分段規劃定位
1)禮遇零陵·禮品街-- 日升路-萍洲路段。
傳承永州手工技藝,演繹 零陵深厚文化,用產業講述 “禮遇零陵”的故事。通過“柳、懷、舜”三大名人文化,打造文創旅游禮品街。禮遇零陵既是旅游商業街,更是向外展示零陵文化的重要窗口。
2)趣逸南津·休閑街--萍洲路—黃古山路段
以南津渡及零陵相關傳奇故事為主題,打造茶室、酒吧、俱樂部、手工作坊、民宿等的都市休閑空間
3)竹城雅頌·書香街—黃古山-瀟水路
以 “竹城雅頌”為核心,講述傳播零陵“竹城”與柳宗元、懷素等歷史文化人物所譜寫而成的文化故事。業態聚焦書店、文具店、書畫文玩店、文人茶室等,打造清雅的文化書香街。
4)臻品瀟湘·美食街
依托永州傳統美食,匯聚百家名廚、名店、美食創意人才講述 “臻品瀟湘 ”的品牌故事,打造美食傳承創新的街區。以福壽亭與百萬莊為文化源頭,重現零陵傳統市井文化;以南津渡為文化主題,重現昔日江邊生活景象,講述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零陵生活。
根據規劃分段定位與零陵區城市發展業態需要,整合沿街商業類型,并結合景觀設計,由北向南形成詩文逸趣、書畫零陵、蓮香清韻、竹景雅境、竹城古韻、幻彩瀟湘,六大景觀節點。
4.3街區功能完善與交通微循環改善
1)街區功能完善
空間有序,規劃通過廣場、開敞綠地、道路綠化等開放空間的營造與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產生對話,建立起“點、線、面”相結合的開放空間系統,塑造獨特的城市特色和文化特征。
功能復合,注重各功能空間的完整性與整體和諧性,合理安排各項功能和用地布局,突出各片區的主題特色,豐富規劃區的功能結構。
2)交通微循環改善
建立“三橫三縱”的干道網體系
三橫:東西方向上規劃三條主干道,分別為萍洲路、黃古山路、瀟水路。
三縱:南北方向上有永州大道與陽明大道,將永州市零陵區與冷水灘相連接起來;還有一條由芝山路和中山路組成的南北向道路貫穿整個零陵區。
富于變化而又成系統的支路網絡,城市支路與各級干道相互聯系,吸引人流和車流,減緩干道系統的交通壓力,使整個交通系統循環暢通。
4.4建筑風格選定——仿古風格+新中式
基于項目街道寬度與建筑高度比大于2,以及項目現有建筑均質化立面開窗。通過對案例的分析、研究、篩選及匹配,確立改造的風格為仿古風格+現代中式風格相結合。對于整體,采用提煉后的傳統風格元素,打破單一的立面,形成與當地歷史文化名城匹配又更新鮮的街道氛圍,局部節點小品引入真實未簡化的傳統建筑風格強調古城韻味。
4.5材料選型
目前市場上建筑材料主要有三種:金屬構件、木質構件、金屬與木質(局部點綴新型復合材料)結合。鑒于本項目的工期緊張的具體情況,設計采用金屬材料,采用定制金屬成品構件、現場安裝的形式。從而保證該項目的設計效果、縮短設計施工周期、減少后期維護成本及對沿線居民生活的影響,有利于項目的順利進行。
現代金屬材料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可采用鋁板、鍍鋅管等金屬材料通過激光雕刻、焊接等技術處理成型,再經目前先進的烤漆技術達成仿古工藝成品效果。其優點是外觀精致,木紋圖案豐富,木紋肌理可自由設計,仿木效果逼真,具有永不褪色的特點,同時具備很好的視覺效果與觸摸質感,無光污染,自凈能力強,其防腐性、耐候型、涂層附著力和材質強度等方面,是其他材料無法比擬的,并且生產及安裝速度快,后期維保方便,使用壽命至少能確保一般在20 年以上。
4.6細部樣式、文化符號圖案的確定與選用
在項目的設計初期,設計應充分考慮到該項目的特殊性——為零陵古城最重要一條街道的仿古立面改造項目,為了達到該項目的既定目標,提升零陵區的文化與旅游品味,打造零陵古城整體形象,使其成為湖南乃至全國的一張不可復制的名片,結合零陵古城在湘西南區域的地理位置與2500年的悠久文化歷史,在建筑形制、屋頂形式、窗花隔構、欄桿樣式等諸多方面,均需準確采用合理的方法來提煉、沉淀、加工原古城遺留下來的各類文化遺產,傳承、萃取、變異各類文化符號和元素。針對以上所述的方方面面,結合本項目具體設計,項目組根據新材料、新工藝的特點,進行相應的零陵區仿古建筑改造建筑設計圖集編撰工作,以期達到方便后續的延續性設計有據可依,且整個古城整體效果統一,對以后零陵區的全面體質改造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圖集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大類:
屋頂:懸山屋頂、歇山屋頂、攢尖屋頂、披檐等
山墻:人字硬山、五華硬山、三花硬山、貓弓背硬山、裝飾性小山墻等
門窗:分格類、連鎖類、波紋類、回端紋類、冰裂紋類、什錦花類等
挑欄:采用不同形狀及截面吊柱與欄桿形式相結合
挑檐:采用不同形狀及截面挑梁與挑檐掛落花形式相結合
5、經驗總結
歷史文化名城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性質基本相同、形態協調、整體和諧,具有典型意義的傳統風貌、民族風格、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筑群、城市園林景區等物質和人文景觀[2]。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重的新時代,城市文化越來越被重視,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需發掘城市文脈、彰顯城市特點的往往不是一條街巷,在規劃設計之初就應深入調研,從宏觀著眼,確定不同路段的文化及業態的定位,街道兩廂建筑環境形態也應根據不同定位特點加以區別。歷史街區資源通常包括:人文資源、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甚至科學技術資源等等[3], 街道成了這些資源的復合載體,街道的立面改造也不僅僅是三維的立面,而是多維度的,街道應該是時間、空間、行為人的復合界面,設計應該深入生活,充分挖掘歷史文脈,加提煉表達。當前歷史街道改造設計中,多采用原真性復原的原則進行真實復原,而原真性強調的觀者的感官體驗,在技術、材料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可以探求新材料的傳統表達,以滿足當前項目對于工期、質量、品質的新要求。
在南津路立面改造項目中,設計團隊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宏觀規劃、細處著筆,力求在理念、方法、材料等方面有所創新,能為永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提供一定參考,同時也為湘西南地區的歷史街區改造項目提供一些創新性的思考。
參考文獻:
[1]伊利爾·沙里寧.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M].顧啟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2]郭欽.歷史文化名珊昀保護和發展[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8-21
[3]揚·蓋爾著.交往與空間[M] .第一版.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設計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