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建筑應用可持續發展理念,旨在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綠色建筑成為當下的建筑發展趨勢。文章通過對比蘇州與徐州綠色建筑動力驅動因素,從政府、消費者等方面入手,根據兩城市發展綠色建筑的側重點不同,確定關鍵驅動因素,并對蘇州和徐州兩地區提出在推廣綠色建筑方面的改進意見。
【關鍵詞】綠色建筑;動力驅動機制;對比;蘇州;徐州
Abstract:Green building appl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designed to provide people with healthy, applicable and efficient use of spac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green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building. This paper compares green building dynamic driving elements of Suzhou and Xuzhou. Beginning from government, consumers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mphases of green building in two cities, we determine key driver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green building in Suzhouand Xuzhou.
Key words:green building; dynamic driving mechanism; compare; Suzhou; Xuzhou
1、項目研究背景
綠色建筑是指應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實現最低限度的影響環境,最高效的利用能源,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實現以人為本,創造出人、建筑、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1]。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通過對建筑的設計與管理,為人們提供綠色節能環保的使用場所,營造美好的居住環境,這是當前建筑發展的方向及趨勢。
受經濟水平限制,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程度較低,政府方積極推動綠色建筑發展,出臺優惠政策,同時不少企業把開發綠色建筑作為社會責任積極響應,但整個綠色建筑的市場機制沒有啟動[2]。目前消費者對于綠色建筑的認同度不高,愿意為其支付溢價的意愿很低,這意味著綠色建筑所帶來的成本上漲會對企業利潤造成侵蝕。
因此,本文通過開展江蘇省蘇州和徐州兩地關于綠色建筑開發的實地調查和對比分析,提出實現我國綠色建筑大規模開發的政府、企業與消費者三方共同協調機制,提高意識,依靠內生動力,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提出推動蘇州、徐州兩地綠色建筑發展的激勵政策。
2、綠色建筑的動力驅動因素識別
影響綠色建筑的因素有綠色建筑消耗的費用、綠色建筑供求關系、綠色建筑專業人員素質、政府支持力度、消費者購買意愿、綠色材料和綠色技術等方面,通過對文獻資料的研究,運用因子分析法,計算影響綠色建筑發展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最后確定政府和消費者為主要動力驅動研究因素。
2.1消費者推力
2.1.1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采用此方法收集蘇州及徐州各年齡段、各行業人群對綠色建筑動力驅動機制的看法,獲得消費者層面關于綠色建筑發展驅動因素的相關數據。通過對有效問卷的對比分析,獲悉兩地消費者對綠色建筑及相關問題的了解程度,并根據問卷中部分問題存在的差異,從消費者角度認識綠色建筑發展方向與速度。
2.1.2數據分析
通過對蘇州綠色建筑發展市場進行分析,發現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了解情況是6%的人非常了解,46.5%的人基本了解,35.5%的人偶爾聽過,12%的人從沒聽過,同時極大部分人認為綠色建筑是采用新型材料、綠色環保無毒、節水節電采用新型能源的建筑,多數人認為綠色建筑是小區綠化很好、室內外環境優越的建筑,極少有人考慮到建筑的使用年限和可回收再利用方面。由此反映出在蘇州市這樣的經濟較發達城市,綠色建筑已經較為普遍地宣傳開來,消費者對建筑節能基本知識的理解已較為確切。近年來,蘇州城區越來越多的綠色建筑拔地而起,獲得LEED與綠標的建筑逐年增多,作為設計單位和開發企業對綠色建筑的了解逐漸深入,從開發商角度發展綠色建筑已成為必然趨勢。對消費者來說,開發商的推動作用極為重要。隨著消費者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對生活、娛樂、社交等場所的綠色環保節能要求也自然而然會得到提高,綠色建筑也勢必會成為消費者的主要選擇之一。
而根據向徐州市民發放收集的調查問卷,發現徐州消費者較蘇州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了解程度低,并且對綠色建筑的定義有所混淆。由此可見,在國內綠色建筑的推廣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基本知識、相關政策信息等缺乏相應的認識與理解,還未真正認識到綠色建筑在社會、個人層面的有利方面。
問卷中涉及到了綠色建筑在我國尚未普及的原因的問題,徐州的消費者認為主要原因來自于國家相關部門不夠重視,開發商環保意識不強只關心經濟利益;而蘇州的消費者認為國家、開發商與媒體三者的影響力都是主要原因。事實上,媒體的力量不容忽視。無論是地標建筑,還是公益廣告、傳單等宣傳方式,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消費者,消費者也會根據所聞所見逐步認識到綠色建筑的含義及有利方面。在分析推廣綠色建筑的條件這個問題時,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情況——兩地消費者選擇“政府出臺相關政策與一定的資金支持”、“中國建筑市場有良好前景”這兩個選項的人數基本相同,但在“綠色技術的發展與成熟”、“消費者對相關知識的了解與購買需求”這兩項上產生了較大分歧。蘇州的消費者更傾向于后者重要,徐州的消費者則認為前者更重要。考慮到兩地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本身存在差異,得出結論:綠色建筑的推廣首先要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從而使開發商與企業有原動力在技術成熟的基礎上不斷向更深更廣的領域進行研究和發展,用數據和成果使消費者信服,使其逐漸建立起對綠色建筑效益——經濟效益、健康效益與環境效益的認識,之后消費者產生需求,通過帶動消費再對市場產生反推力,進而產生一個產業與消費間的良性循環。
2.2政府推力
2.2.1研究方法
文獻綜述法和對比分析法。通過上網搜索、查閱相關書籍,搜集關于綠色建筑的相關資料,研讀蘇州和徐州兩地有關綠色建筑的政策以及文獻,并對比兩地綠色建筑的發展情況,總結出兩地關于綠色建筑政策中提出的各項內容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2.2.2政策對比
(1)指導思想。兩地都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綠色理念,借助政府的作用來推進綠色建筑實施。蘇州重點想依靠科技實現用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而徐州想通過用推進示范區建設的方式來實現城鄉建設模式的整體變革。
(2)總體目標。蘇州和徐州由于城市發展水平的差距,在目標建筑面積方面存在差距。在“十二五”期間,蘇州市目標做到全市達到綠色建筑標準的項目總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米,其中2013年新增300萬平方米。在“十二五”末,徐州目標做到累計建成綠色建筑300萬平方米,其中2014年新增90萬平方米。而近幾年兩個城市的建造標準非常相似。蘇州計劃到2015年,全市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一星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2020年,全市50%的城鎮新建民用建筑按二星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而徐州要求更為嚴格一些,徐州市《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規定所有新建建筑都應達到此標準。兩地在政策方面都要求努力健全建筑節能監管體系。此外徐州增加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兩項。徐州市計劃在“十二五”末,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50萬平方米,新增太陽能光熱建筑應用面積700萬平方米,淺層地熱能建筑應用面積40萬平方米[3]。
(3)具體任務。兩地在具體任務方面存在較多共性的東西,但也存在差異。比如都對推進綠色建筑規模化、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化應用、加大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力度、提升公共建筑節能管理水平、大力推廣綠色建材的使用和積極推進綠色施工等方面提出了要求。關于差異方面,蘇州組織開展綠色建筑宣傳活動,使綠色建筑理念深入人心,而徐州則采取積極引導綠色建筑示范縣、區創建,推進綠色建筑區域示范,開展小城鎮和農村綠色建筑示范的方式對綠色建筑進行宣傳。除此之外,徐州提出深入推進節約型城鄉建設。
(4)工作措施。兩市都明確了發改委、財政、規劃、住建等部門關于做好全市綠色建筑工作的職責,徐州市的更為詳細一些,對各縣以及銅山區、賈汪區也提出了要求。兩市都提出利用稅收優惠政策激勵綠色建筑發展,鼓勵研究制定符合法定程序要求的綠色建筑容積率獎勵、城市配套費減免等激勵政策。此外,蘇州建立了市級配套資金獎勵制度,對符合標準的項目給予獎勵,并鼓勵制定綠色建筑工程計價依據。而徐州采取引導金融機構對購買綠色住宅的消費者在購房貸款利率上給予適當優惠。兩市在強化過程監管和加快技術研發推廣兩個方面內容基本相似,但蘇州在落實綠色建筑建設各方主體責任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徐州在加強宣傳培訓方面也做了相應的闡述[4]。
3、應對策略
3.1政府
3.1.1蘇州
(1)進一步培養高科技人才,鼓勵高科技人才出國交流,加強專家隊伍建設,組織規劃設計人員開展綠色規劃與設計競賽。
(2)推進綠色生態城區建設,優化區域規劃和項目建設,積極申報創建國家級綠色生態城區。
(3)提高農房綠色建設水平,開展農民集中建房綠色化技術路線研究,免費向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
(4)政府應建立一個具有完整組織架構的標識評審與管理機構體系,為蘇州市綠色建筑標識評審工作提供組織保障。
(5)進一步完善政府補貼措施,推行綠色建筑專項補貼的經濟獎勵措施,做好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逐步完善激勵政策。
(6)強化宣傳教育,舉辦不同形式的綠色建筑推廣會、博覽會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綠色建筑理念的完善和發展,引導消費者選擇綠色環保的住宅和產品,讓“購房就選綠色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
3.1.2徐州
(1)政府應注重綠色建筑方面高科技人才的培養,鼓勵高校開設相關課程,使學員系統學習相關技術、知識和經驗,合格后可頒發證書,實行帶證上崗制度,并將技術研究與示范區推進相結合,更好的體現綠色建筑的理念。
(2)政府相關方面的補貼。對于進行綠色建筑的企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進行一定的補助,通過制定減少物業稅征收額、降低綠色建筑材料價格等政策,避免企業為追求成本而壓縮建設綠色建筑的投資費用。
(3)對申請補助的綠色建筑進行更加嚴格的監管,避免獲得綠色建筑補助的企業偷工減料,也是對購買綠色建筑的市民負責任,為消費者放心購買綠色建筑提供保障。
(4)開展綠色建筑的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報刊、電視臺、互聯網等媒體,采取新聞發布、網上推送、開設專題采訪等多種形式,不斷拓寬宣傳渠道,讓更多的人了解綠色建筑及其優勢,提高社會大眾的認可度。
3.2消費者
對于蘇州消費者,應進一步加強對綠色建筑安全和功能方面的認知;而對于徐州消費者,應進一步加強對綠色建筑概念的認知,增強環保意識。
3.3企業
3.3.1蘇州
(1)企業自身需要加強營銷力度,創新營銷手段。
(2)嚴抓物業服務質量。
(3)加快配套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
3.3.2徐州
(1)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
(2)選用綠色建筑材料,為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
(3)開發新型施工技術。
(4)加強住區環境建設。
參考文獻:
[1]GB/T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仇保興.我國綠色節能建筑的發展前景及對策建議[J].廣西城鎮建設,2011.
[3]蘇府辦發〔2014〕51號,《蘇州市綠色建筑工作實施方案》[S].
[4]徐政辦發〔2014〕174號,《徐州市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S].
作者簡介:
陳思旖,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