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叉 蔣承勇
內容摘要:本文是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張叉教授對浙江工商大學西方文學與文化研究院蔣承勇教授圍繞外國文學所作的專題訪談。訪談中,蔣承勇教授梳理了外國文學學者和教材編撰的關系,探討了好教材的衡量標準與產生條件,總結了建國以來外國文學教材編寫工作的成績,介紹了“馬工程”外國文學重點教材編寫情況,剖析了外國文學慕課、翻轉課堂與雨課堂等教學模式的意義和前景。
關鍵詞:外國文學;“馬工程”重點教材;教學信息化;慕課;翻轉課堂
基金項目:2016年四川省社科規(guī)劃基地四川省比較文學研究基地項目“比較文學中外名人訪談錄”(項目編號SC16E03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叉,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四川省比較文學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主要從事英美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蔣承勇,浙江工商大學文學部主任、西方文學與文化研究院教授,四川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
Title: Foreign Literature Textbook Compilation and Teaching Informatisation Construction: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Jiang Chengyong
Abstract:This essay is the interview on foreign literature textbook compilation and teaching informatisation construction with Professor Jiang Chengyong, Professor at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conducted by Zhang Cha,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In the interview, Professor Jiang Chengyong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d textbook compilation, discusses the standards for good textbooks, and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ompil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textbook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 also reviews the compilation of “Marxist Project” key teaching materials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d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prospect of the teaching models of foreign literature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Flipped Classroom and Rain Classroom.
Key words: foreign literature; “Marxist Project” key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information-ization; MOOC; Flipped Classroom
Authors: Zhang Cha is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1, China) and part-time research fellow a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 Base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65, China). His major research areas include English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E-mail: zhangchasc@163.com. Jiang Chengyong is professor at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nd part-time professor at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 His major research areas include foreig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E-mail: jcy@zjgsu.edu.cn
張 叉:聶珍釗認為:“無論從定義上看,還是從發(fā)展歷史、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上看,外國文學在本質上就是比較文學?!雹倌J為:“關于西方文學思潮的研究,看起來似乎就是外國文學研究,其實也是比較文學研究?!雹谟⑿鬯娐酝?。既然外國文學可以歸入比較文學,那么我們今天的比較文學訪談就進一步縮小包圍圈,僅僅圍繞外國文學的話題來進行吧。
蔣承勇:好的,悉聽尊便。
一、外國文學教材建設歷史回顧
張 叉:您是國家教委組編的全國高?!锻鈬膶W教學大綱》主要的撰寫人和統(tǒng)稿人之一、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紀系列教材”《外國文學史》主編之一、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外國文學史》首席專家之一、浙江省“九五”重點教材《世界文學史綱》主編等等,還獨立完成了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西方文學名著導引》、“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原典閱讀系列教材”《外國文學史》,在外國文學教材建設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您是怎樣理解學者與教材的關系的?
蔣承勇:學者與教材的問題,還是很值得重視的。我覺得,對一個學者來說,一本優(yōu)秀的教材所帶來的影響與作用有時候遠大于他的一本學術著作。其實,真正的好教材本身也是有學術含量的,因此,也同樣是重要的學術成果。撰寫優(yōu)秀的教材,是學者的另一種學術擔當,更是其成長的又一重要途徑;或者說,真正的好教材可以成就一名優(yōu)秀的學者。這樣的例子可以在國內外不同的學科領域找出好多。當然我本人還遠不屬于這種“優(yōu)秀”者之列?!拔母铩鼻熬帉懙摹稓W洲文學史》之于楊周翰先生,改革開放后的前約20年編寫的《外國文學史》之于朱維之先生,21世紀之交至今的約20年編寫的《外國文學史》之于鄭克魯先生、聶珍釗先生等等,都是這方面典型的例子。
張 叉:在您看來,什么樣的教材才真正算得是好教材?
蔣承勇:關于什么是真正好教材的問題,我的回答是:它在同類教材中采用率高(體現了認可度)、使用周期長(體現了生命力)。大學的教材市場是很龐大的,編撰教材的人其實也不可謂不多。然而,編撰一般性的教材容易,而編撰真正被公認的好教材很難,或者說對大部分學者來說,這根本不可能。
張 叉:您認為如何才能夠編撰出好教材來?
蔣承勇:公認的好教材是怎么產生的呢?它起碼需要三個積累:撰寫者的教學積累(教學經歷與經驗)、撰寫者的學術積累(水平與影響力)、教材本身的市場競爭積累(出類拔萃甚至一枝獨秀)。后一種積累以前兩種積累為基礎。
張 叉:建國以來,我國外國文學史教材中有哪些代表性的好作品?
蔣承勇:建國以來,我國外國文學史教材不計其數。但是,正是在教材使用的自由競爭中,經過大浪淘沙后為學界公認而能夠留下來的,那僅僅是代表性的幾種,它們便是精品和里程碑。我撰文分析過,我國外國文學教材的編寫大致上經歷了四個階段,建國初到“文革”為第一階段,“文革”期間為第二階段,“文革”結束到1985年為第三階段,1985年至今為第四階段。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文革”前是楊周翰先生編的《歐洲文學史》最具代表性;改革開放后的前20年左右以朱維之先生主編的《外國文學史》最具代表性;21世紀之交至今的20年左右,以鄭克魯先生主編的《外國文學史》(第三版由鄭克魯、蔣承勇聯合主編)最具代表性;近階段則是聶珍釗、鄭克魯、蔣承勇為首席專家的“馬工程”教材《外國文學史》。其中,鄭克魯先生主編的《外國文學史》迄今已有20年左右時間的考驗,截至2018年7月止,依然是同類教材中發(fā)行量最大的。因此可以說,回顧解放以來我國高校外國文學史教材建設的旅程,它實現了對此前同類教材的歷史性超越。
張 叉:鄭克魯先生主編的《外國文學史》為什么能夠實現同類教材的歷史性超越?
蔣承勇:鄭克魯先生主編的《外國文學史》之所以能夠如此,除了上述三個積累之外,具體說來,還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在原因:
(一)文學發(fā)展的他律性問題上的突破。從庸俗社會學中掙脫出來,淡化政治經濟決定文學史發(fā)展演變的觀念,并由此拓展為文學與文化史和人文傳統(tǒng)的關系。
(二)文學與人學關系上的調整。從政治工具中掙脫出來,在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指導下,切入西方文學的本源性特質。
(三)文學本體性問題上的拓展。從文學的非本質主義中掙脫出來,突出審美的與藝術的評價與分析。
(四)作品闡釋方法的多元化與現代性變更。從現實主義獨尊和批評方法的單一性、簡單化中掙脫出來。這得益于改革開放后文學理論與文學觀念的更新,實現了相當程度的國際化。
張 叉:冒昧地問一句,從今天的角度看,您認為鄭克魯先生主編的《外國文學史》有什么不足嗎?
蔣承勇:當然,它也難免留下了需要被超越的空間——自身的不足,比如,雖然開創(chuàng)了藝術評析方法的多角度變換的基本格局,但運用新觀念新方法的面還欠寬廣,少數章節(jié)無論在觀念上還是方法上都還顯得過于陳舊。盡管如此,“它在吸收五十年代以來我國外國文學史編寫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從而有了明顯的發(fā)展與超越,可謂是新中國外國文學史教材編寫史上的又一塊里程碑,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③,它所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已是一個無可質疑的事實。因此,就學者與教材的關系而言,鄭克魯先生通過主編《外國文學史》教材,為我國高校文學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和外國文學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外國文學“馬工程”重點教材建設
張 叉: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提出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2004年1月19日,中央辦公廳轉發(fā)《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意見》,部署實施工程。2004年4月27日至28日,中央召開工程工作會議,工程正式啟動。您怎樣看待“馬工程”與外國文學教材建設之間的關系?
蔣承勇:一說到“馬工程”,可能有的同志會認為,它只包括哲學與政治學等學科,外國文學與此無關。這其實是一種誤解。的確,第一批“馬工程”重點教材并沒包括外國文學。不過,話又說回來,你剛才提到了中央發(fā)出的《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僅僅從這個標題就可以看出,“馬工程”是涵蓋了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重要領域的,當然也包括外國文學。在中國當下主流意識形態(tài)視野中,外國文學尤其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引領與指導,外國文學是“馬工程”重點教材建設工作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不容置疑的。
張 叉:您是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馬工程”重點教材的首席專家之一,參與了外國文學教材編寫工作?!榜R工程”重點教材《外國文學史》的特色是什么?
蔣承勇:在這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我們自始至終堅持了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為指導,堅持了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論為指導,努力讓這部教材能夠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需要,這是它最突出、最鮮明的特色。這部教材“在吸收和借鑒其他文學史的基礎上,打破把東方文學和西方文學分為兩大板塊的二分法結構,將西方文學和東方文學合并為一個整體,建立東西合一的外國文學史結構體系。本書按照一體化的思路,用歷史發(fā)展的線索把西方和東方的文學連接起來,這有利于東、西方文學在一個整體結構中互為參照,東西呼應,有利于科學地學習、認識、理解和評價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qū)的文學,建立起整體的外國文學概念?!雹?/p>
張 叉:“馬工程”重點教材《外國文學史》的創(chuàng)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蔣承勇:在這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力求實現創(chuàng)新,一以貫之地堅持創(chuàng)新編寫理念,較好地實現了教材在思想性、學術性同時代性上的高度統(tǒng)一。我給你舉個例子,2010年2 月初,教材大綱編寫專家組在武漢開了兩天的會,最后確定出了“東西方文學合一”的教材體例,這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
張 叉: “馬工程”重點教材《外國文學史》是否可以稱得上是精品工程?
蔣承勇:在這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堅持走精品化的道路,努力使其成為精品工程。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理解:
第一,整個“馬工程”教材的編寫是精心部署的項目規(guī)劃。它不是某一些人在某一些時候在某一個地點即興拍腦門選擇的結果,而是教育部代表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以后才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
第二,就這部教材的編寫隊伍來說,是精心組建而成的。我想先向你介紹兩位“馬工程”首席專家,一是聶珍釗教授,原來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外國文學研究》主編,現為浙江大學外語學院教授,二是鄭克魯教授,原為武漢大學法語系任系主任兼法國問題研究所所長,后調至上海師范大學工作,他們是外國文學界頂尖級的學者。幸運的是,我能有機會同這兩位專家共同作為首席專家參與這部教材的編寫工作。教材編寫隊伍的陣容是很強大的,除了我們三個首席專家以外,還有王守仁、陳建華、劉建軍、郭繼德、王立新、劉洪濤、黃鐵池與蘇暉等,他們都是外國文學界的著名學者。
第三,這部教材的內容是經過精心打磨而成的。編寫隊伍完成組建以后,第一個要做好的工作就是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大綱。記得那時在2010年2月3日至4日,專家組在華中師范大學召開會議,三個首席專家和王守仁、郭繼德等學者都來了,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級策劃云慧霞編輯到會指導,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黃曉玫、文學院院長胡亞敏出席并講話。與會專家就大綱編寫相關問題展開熱烈、反復的討論,最后確定了教材的體例、框架與主要內容,為以后高質量地完成教材的編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3年12月30日,“馬工程”重點教材審議委員會在北京中國職工之家召開會議,對業(yè)已形成的教材書稿進行審議。出席審議會的有顧海良、楊春貴、胡樹祥等19名審議委員,聶珍釗、鄭克魯、蔣承勇、蘇暉、劉淵等5名課題組成員以及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劉貴芹,顧海良主持,提出了詳細的意見。2014年3月9日,教材定稿會在華中師范大學召開,參會專家針對教材審議委員會專家提出的意見,在一一落實修改結果的基礎上,就一些共通性的問題展開了討論,達成了一致的意見。會后,編寫專家根據達成的意見開始修訂,最終形成了定稿。經過近六年時間的精心編寫與反復打磨,這本教材終于在2015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從以上我講到的情況來看,“馬工程”重點教材《外國文學史》是精心打磨出來的。
三、外國文學教學信息化建設
張 叉:2016年9月,首次上線了您和團隊成員開設的慕課(MOOC,全稱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guī)模開放式在線課程)《外國文學史》,從發(fā)人深省的問題切入,解讀經典作品,分析文學現象,闡釋文學史規(guī)律,讓聽眾在富有啟迪又饒有趣味的情景中,領略東西方文學之博大精深,感受人物心靈之悲苦與歡樂,體悟古往今來人性之復雜、美好與溫馨,受到高度的關注、廣泛的歡迎與積極的評價,您也因此榮獲“中國大學慕課2016年度優(yōu)秀教師”的稱號,這門慕課也于2017年底評為首批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我在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帶的碩士研究生中,有個叫鐘丹的2016級學生,她入學注冊的并不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英美文學方向,而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科教學方向,也就是說,她不是學外國文學的,而是學習外語教學的,但是她也積極主動、饒有興趣地參加了您主講的這門慕課學習,已經獲得了有您親筆簽名的結業(yè)證書。您怎樣評價慕課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作用?
蔣承勇:在線開放式網絡課程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催生的新型教學模式。我和團隊成員開設的《外國文學史》慕課,堅持“重讀經典”理念,通過文本細讀,透析文學經典的人性內蘊和藝術品格。這門課程的制作與教學應用體現了兩個主要特征:
第一,簡約性、濃縮性與問題聚焦。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和既有的網絡精品課程不同,慕課不僅在課程的總體時長方面有嚴格限制,而且每一堂課都要求在15分鐘左右,因此,全課程的教學設計必須反復推敲、高度凝練。
第二,開放性、普及性與高效性。慕課憑借移動網絡的在線開放播出,打破了教室、校園和區(qū)域的限定,也打破了聽眾的年齡、身份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不同的聽眾可以在網絡通暢的環(huán)境里隨時隨地選擇性收聽自己喜歡的課程⑤。這門課程開設2年多來,選課人數累計逾8萬余人,這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難以企及的。
張 叉:您目前主講了幾門慕課?
蔣承勇:兩門,一門是上面提到的《外國文學史》,還有一門是《詩意的人學:西方文學名著欣賞》。
張 叉:這兩門慕課有何不同?
蔣承勇:這兩門慕課的不同之處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課型不同?!锻鈬膶W史》是一門專業(yè)必修課,而《詩意的人學:西方文學名著欣賞》是一門人文通識選修課。
第二,教學目標不同。《外國文學史》系統(tǒng)講授從古希臘、羅馬到20世紀的西方文學,從上古到20世紀的東方文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認識外國文學的基本框架和發(fā)展歷程,認識東西方文學的演變規(guī)律;深入講授外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文學思潮、流派,使學生比較完整地把握文學思潮流派的基本思想特征和文體風格;重點講授外國文學中的經典作家、作品,使學生比較深刻的理解外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詩意的人學:西方文學名著欣賞》精選西方文學史上的三十六部經典名作,以重讀經典的理念,通過文本細讀,透析其間的人性內蘊和藝術品格,以期使學生對西方文學的代表性作家與作品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對外國文學經典的分析與鑒賞的能力,形成世界眼光與人類視野,學會用中國的眼光看世界,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國,提升文學修養(yǎng)和人文素質。
第三,參考教材不同?!锻鈬膶W史》的參考教材是:聶珍釗、鄭克魯、蔣承勇首席專家,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外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版;鄭克魯、蔣承勇主編,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外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版?!对娨獾娜藢W:西方文學名著欣賞》的參考教材是:蔣承勇著,《西方文學名著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2017年第2版。
第四,主講結構不同。《外國文學史》是一個團隊擔任主講,成員有我、曾繁亭、高萬隆、程麗蓉、李艷梅和陳軍,我只是主講之一?!对娨獾娜藢W:西方文學名著欣賞》是我獨立主講的,我是唯一的主講。
第五,學分不同?!锻鈬膶W史》上兩個學期,4學分?!对娨獾娜藢W:西方文學名著欣賞》上一個學期,2學分。
第六,上線時間不同。《外國文學史》是2016年9月上線的,而《詩意的人學:西方文學名著欣賞》的上線時間要晚幾個月,是2017年3月上線的。
第七,播出平臺不同?!锻鈬膶W史》在“中國大學慕課”播出,而《詩意的人學:西方文學名著欣賞》在“超星爾雅”播出。
張 叉:在您看來,慕課是否可以取代傳統(tǒng)的文學課教學模式?
蔣承勇:移動互聯網技術與大學課堂教學的日漸融合,是一個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趨勢。雖然我并不認為慕課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完全取代傳統(tǒng)的文學課教學模式,但是慕課的濃縮性、優(yōu)質性、移動性、便捷性、開放性與普及性等特征,使大學圍墻的打開成為可能,它對傳統(tǒng)文學課教學模式的沖擊及實際具有的積極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我們必須正視它,并能因勢利導,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有力的行動,緊密跟蹤網絡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發(fā)展趨勢,探索能夠充分反映中文專業(yè)學科特色和教學規(guī)律的在線開放課程講授方式和呈現方式,建構中文專業(yè)在線開放課程群的理論框架,深化大學文學課的教育教學改革。
張 叉:在普及慕課的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蔣承勇:慕課的普及性永遠不能離開大學教學的專業(yè)性、規(guī)范性和精英意識,不能以娛樂化來取悅聽眾從而擴大聽眾數量。否則,它的“優(yōu)質性”將不復存在,其高等教育的特性也將灰飛煙滅,而這并不是移動網絡與文學教育深度融合所要追求的。
張 叉:您如何看待慕課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發(fā)展前景?
蔣承勇:我以為,互聯網技術的革命性影響才剛剛開始,移動網絡對大學的“教”與“學”都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也創(chuàng)造了難得的機遇。尤其是,慕課具有便捷性、優(yōu)質性、開放性和普及性等特點,對此,從事文學教育的大學教師應順勢而為,將其作為推進專業(yè)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與方法,而不應該視其為趕時髦的“玩意兒”,或輕視或拒絕或逃避。對文學經典的教學來說,慕課是有其用武之地的;只要駕馭得當,技術性的互聯網完全可以用之于弘揚人文性的文學教育。
張 叉:您怎樣評價“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or Inverted Classroom,或顛倒課堂)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運用?
蔣承勇:同慕課模式相同的是,翻轉課堂模式也是互聯網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一種應用,是教學信息化建設中出現的新鮮事物。翻轉課堂模式讓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去使用優(yōu)質教育資源,而不是單純地依賴授課老師教授的方式獲取知識,這對于外國文學教學,同樣也是有幫助的。
張 叉:您怎樣評價“雨課堂”(Rain Classroom)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運用?
蔣承勇:我在慕課方面已經有了較多的嘗試,在“雨課堂”方面沒有來得及作深入的研究。不過,我知道,它是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fā)的智慧教學工具,其目的是全面地提升課堂教學體驗,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多,讓教學更為便捷。它將復雜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入到演示文稿與微信,在課外預習同課堂教學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讓課堂互動永不下線,這是它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地方。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使用雨課堂進行補充與輔助,可以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張 叉:您對慕課、翻轉課堂與雨課堂等新的教學模式的總體看法是什么?
蔣承勇:慕課、翻轉課堂與雨課堂等都是教學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教學模式,雖然難于完全取代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但是它們可以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必要補充和輔助,因此值得我們嘗試。
張 叉:蔣教授,感謝您接受這次訪談,回答了這么多問題。
注釋【Notes】
①參見聶珍釗,外國文學就是比較文學,《外國文學研》4(2000):117。
②參見張叉,跨文化視野與文學世界主義——蔣承勇教授訪談錄,即將在《山東外語教學》2018年第5期刊發(fā)。
③參見蔣承勇,外國文學史教材的又一塊里程碑——鄭克魯《外國文學史》評析,《中國大學教學》3(2018):88。
④參見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外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
責任編輯:何衛(wèi)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