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華 湯曉迪
[摘要] 目的 探究整體護理管理干預在小兒腹瀉的應用效果。方法 以2017年1—12月為研究時間段,將該時間段在該院治療的腹瀉患兒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予以整體護理管理干預,對比兩組護理管理效果。結果 經積極有效的護理管理,觀察組患兒溫恢復正常時間、嘔吐停止時間及腹瀉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管理總有效率上,觀察組為98.33%,對照組為81.67%,明顯低于觀察組,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小兒腹瀉中,實施整體護理管理干預,能夠促進其臨床癥狀改善,提高管理效果,值得采納應用。
[關鍵詞] 整體護理管理干預;小兒腹瀉;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3(c)-0093-02
整體護理是一種新型的工作模式,其要求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自身的關注,并努力將自身的注意力投入到患者的心理環境中,其引導的理念是當代的護理觀念,并以護理程序為最主要的內容,優化各個護理管理的具體工作環節,整體化護理中要求以人為中心,并使用現代化的護理觀念進行護理,其最基本的護理框架是護理的基本程序,并能夠將護理程序系統化的應用到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之中,對于護理的目標主要是根據不同人心理的不同和社會各界的精神文化支持確定,給人最佳護理體驗。小兒腹瀉是一種由于病毒、細菌、寄生蟲、真菌感染或腸外道感染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過敏、飲食護理不當、氣候因素所致的常見嬰幼兒疾病,以腹瀉為主要癥狀[1],使用整體護理管理的效果較好,該次試驗旨在探究整體護理管理干預在小兒腹瀉的應用效果,選取2017年1—12月該院收治的120例患兒,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治療的腹瀉患兒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臨床前瞻性研究原則,采用擲幣隨機法,將之分為兩組,各60例?;純夯举Y料為:①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33:27,最小、最大年齡分別為5個月、3歲,中位數年齡(1.62±0.34)歲;其中,飲食護理不當24例,消化道細菌感染19例,呼吸道感染并發17例;②觀察組,實施整體護理管理干預,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34:26,最小、最大年齡分別為3個月、3歲,中位數年齡(1.75±0.42)歲;其中,飲食護理不當25例,消化道細菌感染19例,呼吸道感染并發16例。根據上述信息可知,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具備統計學價值。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兒科學》中小兒腹瀉的臨床診斷標準,在臨床上表現為腹瀉、發熱、嘔吐、腹瀉等癥狀,部分患兒伴有電解質紊亂、脫水、代謝性酸中毒、低鉀血癥;②該次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在其監理下進行,患者知悉試驗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
(2)排除標準:合并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的患兒[3]。
1.3 方法
1.3.1 常規護理管理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管理,嚴密監測患兒各項生命體征指標,觀察患兒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詳細記錄下來,及時反饋給責任醫生,為臨床治療及護理管理方案的調整提供信息支持。
1.3.2 整體護理管理干預 觀察組予以整體護理管理干預,具體方案如下。
①做好消毒隔離管理。每日使用500 mg/L有效氯溶液擦拭患兒病房地面及物體表面,所使用的床單被套及穿戴衣物每日需使用紫外線燈消毒,奶瓶、餐具等高溫消毒,尿布等使用500 mg/L有效氯溶液浸泡1 h消毒,護理人員在接觸患兒應該洗手消毒,做好隔離措施,直至大便鏡檢顯示正常。
②飲食護理管理。患兒應多飲水,多食用米粥、面片湯、蔬菜湯等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循環進食,忌食牛奶、豆制品、甜食等易脹氣食物。但是在患兒出現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癥狀時,應停止進食,同時根據患兒營養需求評估其進食量,采用靜脈途徑適當補充營養。
③嚴密監測患兒大便情況。記錄患兒大便次數,觀察大便性狀,若大便呈白色或黃色水樣狀,說明是病毒引發或腸外道感染所致,若大便呈草綠色,則可考慮是著涼所致,若大便呈黏液狀,有惡臭味,則考慮是大腸桿菌感染所致,若排便呈酸味泡沫樣,則應該是患兒進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所致。
④加強患兒皮膚觀察。脫水是小兒腹瀉的一個重點監測指標,若患兒出現口渴、躁動、少尿等癥狀,則可考慮高滲性脫水,應及時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同時,患兒皮膚彈性程度反映了脫水的嚴重程度,可作為臨床癥狀改善的判斷依據。
⑤嚴密監測患兒排尿情況。由于患兒腎臟系統未發育完全,因此無法有效調節其體內水電解質平衡,發生腹瀉時伴有尿少的情況,因此需加強排尿監測,記錄每日排尿次數及每次排尿量,若患兒尿量大幅減少,則可能出現重度脫水現象,應及時靜脈輸液,若患兒無尿,則應該停止輸入鉀元素,以防發生高血鉀癥。
⑥腸胃道蠕動控制管理?;純阂虮M量臥床靜養,以控制腸道蠕動,同時,禁止進行腹部按摩、腹部壓迫及會使之腹壓上升的動作,避免機械性刺激,以改善腹痛、嘔吐等癥狀,且患兒若無活動性出血癥狀,可在腹部加蓋被褥或敷上溫水袋,做好腹部保暖工作。
1.4 判定標準
記錄兩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嘔吐停止時間及腹瀉消失時間,根據各項生命體征及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評價其護理管理效果,具體標準為:①顯效,護理管理3~7 d后,臨床癥狀及體征顯著改善,大便次數減少,性狀恢復正常;②有效,護理管理3~7 d后,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大便次數減少1/3及以上,性狀好轉;③無效,不符合上述指征者[4]。其中,管理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患兒總人數×100.00%。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該次研究所獲取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兩組數據對比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的形式表示,兩組數據對比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經護理管理干預后,觀察組患兒溫恢復正常時間、嘔吐停止時間及腹瀉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管理總有效率對比
在護理管理總有效率上,觀察組為98.33%,對照組為81.67%,明顯低于觀察組,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小兒腹瀉作為一種常見的嬰幼兒疾病,與病原菌感染、消化功能紊亂及個人體質相關,科學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促進患兒康復。整理護理管理干預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在護理過程中,以患兒為中心,從病情監測和疾病治療等方面著手,旨在提升治療效果,縮短患兒住院時間[5]。該次試驗中,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予以整體護理管理干預,通過消毒隔離管理,避免了患兒再次感染病原菌的風險;通過飲食護理管理,保障了患兒的營養供應,同時避免了由于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通過監測患兒的排便、排尿情況及皮膚狀態,能夠明確患兒病情,為臨床治療、護理方案的調整提供參考依據。經護理管理,觀察組患兒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更短,且管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小兒腹瀉中,實施整體護理管理干預,能夠促進其臨床癥狀改善,提高護理管理總有效率,值得采納應用。
[參考文獻]
[1] 付靈紅.綜合的社區護理管理與常規社區護理管理對小兒腹瀉病康復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84):197.
[2] 李敏,苗聰,沈丹薇,等.小兒腹瀉所致紅臀的預警護理并聯合健康教育的療效研究[J].河北醫藥,2015,37(8):1268-1270.
[3] 崔玉會,王青,常春榮.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腹瀉護理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及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5):248-249.
[4] 王曉芹,全小明,唐麗平,等.中西結合護理對小兒腹瀉治療有效性及住院時間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5,13(27):2701-2703.
[5] 商建婷,趙麗君,裴麗潔,等.中西醫結合與西醫護理對比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刊,2015,50(5):108-110.
(收稿日期:201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