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圻
[摘要] “互聯網+”的發展浪潮中,該院通過建設“掌上醫院”智能平臺,利用微信、支付寶、手機APP等多種移動互聯網方式,為患者提供手機預約掛號、診間繳費、報告查詢、智能候診、中藥代煎配送、院內導航等功能服務,實現醫院門診全流程診療服務,為患者提供便捷、舒適的就醫體驗。
[關鍵詞] 互聯網+移動醫療;微信;支付寶;診療服務
[中圖分類號] R197.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4(a)-0157-05
近年來,隨著網絡速度的提升、新的交流溝通工具的出現以及各種通訊技術和手段的不斷創新與突破,互聯網正在向著深入、全面而廣泛的方向發展。互聯網逐漸成為改變人們生活、觀念、健康、習慣、交往、出行等各個方面的重要載體。
同時“看病難、看病貴”已經是寫入國家政策的難題,而且由于種種原因,患者就醫前后的健康管理環節還幾乎是空白。醫生與患者、醫院三方,構成了整個醫療服務鏈條最核心的三個環節。每一個環節上,都存在若干個急需解決的“痛點”。“互聯網+醫療”正是戳中了傳統醫療的種種痛點因此應運而生[1]。
“互聯網+醫療”是互聯網在醫療行業的新應用,其改變了過去人們只能前往醫院就醫的傳統生活方式,將大眾引導入一種更為先進、輕松和便捷的就診模式中。
1 項目背景
2015 年是我國“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元年和起點。7月1日國務院正式頒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推進“互聯網+”行動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也對加快發展基于互聯網醫療健康行動提出要求,包括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衛生服務、開展線上線下醫療服務、加強衛生服務信息資源整合大數據分析,以及創新網絡化醫療服務模式等方面的內容[2]。
為貫徹執行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提高該院醫療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實現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優化該院醫療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改善患者到該院就診的就醫體驗,該院聯合軟件公司建設“掌上醫院”智能平臺,通過微信、支付寶、手機APP等多種移動互聯網方式,為患者提供手機預約掛號、診間繳費、報告查詢、智能候診、院內導航等功能服務,讓患者通過手機智能平臺便可完成整個就醫過程,方便、省時,同時,優化院內管理體系,提高患者就醫體驗,讓患者“好看病、看好病”,為所有到該院就診的患者提供更為便捷、舒適的就醫體驗。
2 服務內容
“掌上醫院”智能平臺可為患者提供手機預約掛號、門診繳費、檢驗檢查報告查詢、智能候診、手機訂餐、中藥代煎配送等功能服務。
①使用“掌上醫院”提供預約掛號;②使用“掌上醫院”進行門診繳費;③使用“掌上醫院”查詢檢驗、檢查報告;④使用“掌上醫院”進行智能候診查詢;⑤使用“掌上醫院”進行手機訂餐。⑥使用“掌上醫院”提供中藥代煎配送服務。見圖1~圖6。
3 項目優勢
3.1 實現了門診全流程微信診療服務,讓患者操作更加便捷
該院“掌上醫院”智能平臺正式上線,是廣州首家使用微信預約掛號及繳費的三甲中醫院。患者只需用手機掃描該院微信服務號或訂閱號二維碼,將個人就診信息進行綁定后,便可實現預約掛號、門診繳費、報告查詢、智能候診、代煎配送等門診全流程診療服務。微信預約掛號可按大科室、專科、醫生進行快速查找,專家號源情況一目了然,各個功能操作十分便捷。
3.2 實現了門診全天候預約掛號功能,讓患者看病更加方便
為了應大眾所需,讓患者體驗微信掛號的便捷性,通過平臺改造升級,用預約的概念取代了以往的掛號概念,在現有“掌上醫院”智能平臺中,將掛號視作為“當天預約”,真正實現了全天候無阻礙的預約掛號服務。比較典型的如:原來下午16:30就停止第2天號源的預約,平臺上線后是24 h開放的,并且是提前8 d的晚上8:00開始放號,直到醫生停診前30 min才停止放號,大大方便了患者。
3.3 實現了門診診間掃碼支付功能,讓患者支付更加輕松
通過“掌上醫院”智能平臺,門診醫生站打印的電子處方左上角會自動生成一個微信二維碼和一個支付寶二維碼,患者可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直接進行處方費用支付。患者自己可持手機進行支付,也可讓身邊家人或朋友用手機為患者支付,還能快速關注該院微信號,操作起來更加輕松。
3.4 實現了門診中藥代煎配送功能,讓患者取藥喝藥更快捷
利用“掌上醫院”智能平臺,推出中藥飲片代煎配送的貼心服務。患者在拿到醫院開出的中藥處方,可以直接通過微信自主選擇中藥代煎配送服務,填好配送地址及聯系方式,就能安心在家等待即可收到代煎的中藥了。廣州地區的患者上午看病,當天在家就能收到醫院免費送上門的代煎中藥,切實為不方便煎藥的患者免去了煎藥難的困擾,讓患者享受到代煎中藥快遞送上門的快捷服務。
4 關鍵技術
4.1 交互接口平臺搭建采用WebService方式
該院交互接口集成平臺是通過http service進行遠程調用(RPC),實現系統無縫對接的技術。http service平臺提供一套標準的類型系統,用于溝通不同平臺、編程語言和組件模型中的不同類型系統。集成交互采用XML可擴展的標記語言(標準通用標記語言下的一個子集)作為http service平臺數據的基本格式,通過http協議提供了標準的RPC方法來調用。該院的EAI sevice采用IIS6.0或以上版本作為平臺進行布署,接口方式統一采用ESB(企業總線)方式作為所有服務的出入口。
“掌上醫院”智能平臺接口采用的WebService方式是解決異構系統間整合的最佳解決方案,不依賴于第三方任何系統的支持,是在現有的網絡和硬件資源基礎上,將系統性能和運行效率作為首要設計目標,合理利用系統計算資源,在滿足系統規模擴張和業務擴展的同時確保系統運行效率和性能。同時滿足了集成交互標準化要求,保證交互數據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對非法操作和錯誤的數據嚴格控制。還可適應醫院業務的發展,以醫院HIS系統為中心,使HIS能夠滿足與各業務科室的協同,實現醫院信息化建設的統一協調化。此外還增強了系統對業務拓展的適應性,提高系統的參數化管理能力,適應醫療政策的變化和業務拓展的需求,具有較好的可擴展性。
4.2 平臺搭建架構采用J2EE技術架構
J2EE是一套全然不同于傳統應用開發的技術架構,包含許多組件,主要可簡化且規范應用系統的開發與部署,進而提高可移植性、安全與再用價值。J2EE核心是一組技術規范與指南,其中所包含的各類組件、服務架構及技術層次,均有共通的標準及規格,讓各種依循J2EE架構的不同平臺之間,存在良好的兼容性,解決過去系統后端使用的信息產品彼此之間無法兼容,導致系統內部或外部難以互通的窘境。另外,數據的傳遞是使用基于Http的JSON消息來進行的。
4.3 平臺總體分為兩部分:接口業務功能模塊和基礎功能模塊
接口業務功能模塊直接處理各類函數方法調用his接口, 基礎功能模塊為業務功能模塊處理各類業務提供支撐。接口業務功能模塊包結構分別為:bean、dao、service。bean包內存放實體bean以及hibernate對應實體的配置文件;dao包內存放與數據庫的數據交互類庫;service內存放處理業務邏輯的類庫。其中,基礎功能模塊主要有utils,另外也包含一些基礎的工具類,如日期轉換、字符格式轉化、類型轉換等。
5 項目成果
5.1 節省患者就診時間,為患者帶來了極大的便捷
“掌上醫院”智能平臺已實現從預約掛號、門診繳費,到報告查詢、智能候診、中藥代煎配送等移動化就醫流程,為到該院就診的患者,提供一體化的就醫體驗,節省患者就醫時間,為患者帶來了極大的便捷,使患者不再“看病難,看病長”。截止2017年12月31日,該院微信服務號和訂閱號的總關注數已突破793 000,其中綁卡數突破606 000,支付筆數突破1 860 000筆,并呈現逐步增長的趨勢。
5.2 優化院內醫療資源,減輕醫務人員工作壓力
傳統的醫療就診過程,掛號員平均需要操作掛號350次/d,收費員平均需要操作收費200次/d,每逢就診高峰期,掛號員以及收費員都面臨著極大的工作壓力,而在該院“掌上醫院”智能平臺上線后,相當于為患者增開了一個移動掛號和繳費的窗口,且該移動窗口可以在同一時間內,接受多人同時進行掛號、繳費操作。按照該院每天平均8 000~10 000的掛號繳費量,目前微信預約掛號量已達2 600人次/d,相當于醫院增開了6個掛號窗口及3個繳費窗口,并且在未來還將持續不斷增長,這將更有利于優化院內資源,減輕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
5.3 提高患者就醫體驗,促進改善醫患關系
醫患關系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該院通過推出“掌上醫院”智能平臺的功能服務,減少患者的就醫時間,提高患者的就醫體驗,從而進一步提高患者的就醫好評率,促進改善醫患關系。“掌上醫院”為患者提供了一體化的便捷就醫服務,使得患者可以便捷、輕松地就醫,同時還配置了“找醫生”功能,為患者提供了一個進一步與醫生溝通的途徑,最大程度地減少患者的不滿情緒,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緊張的醫患關系,促使醫患關系的和諧發展。
6 經驗體會
6.1 成立多方合作的項目實施小組
“互聯網+醫療”作為互聯網對醫療行業的滲透,結合各自所長,醫院與公司聯合開發互聯網服務應用成為實際效果最好的建設模式,醫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委托公司完成相應的功能[3]。
該院根據自身情況,聯合各軟件公司和HIS公司一起開發實施“掌上醫院”智能平臺,由院長主管,成立三方公司各主要部門負責人員組成的項目實施小組,實行周例會制度,每周溝通匯報項目進度,協調、落實、推進整個項目按計劃實施上線。項目實施小組根據現有模式的利弊,深入調研醫院和用戶需求,認真分析互聯網的安全風險,設計出以醫院為主體的“互聯網+醫療”模式的系統安全架構,達到既實現了醫院和患者的需求,又可利用互聯網公司資源和技術優勢,實現醫院“互聯網+醫療”的應用效果。
6.2 統一醫院信息集成交互平臺
信息系統必須符合醫院的整體運行規律,滿足各方需求。對一家機構來說,只要有一個信息孤島,整個信息系統的價值就低了很多。只有把醫院信息管理系統(LIS)、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統(RIS)、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PACS)等信息系統采集到的數據,全都匯總到臨床決策支持系統(CDS)上來,才能把孤島連入信息海洋,才能完成數據采集、分析、挖掘、使用的完整鏈條[4]。
該院配合“掌上醫院”智能平臺上線,推進醫院信息集成交互平臺建設,實現院內業務系統的互聯互通,數據的共享,標準的統一。在此基礎上,再新建、改造和優化面向于臨床、管理、科研、教學等不同方向的應用系統。通過信息集成平臺搭建與“掌上醫院”智能平臺的統一標準交互接口,推動“掌上醫院”智能平臺的順利上線,同時對醫院就醫流程進行重新的梳理與優化,通過患者就醫環節中整合新技術,縮減患者就醫時間、提升患者服務體驗,如:門診流程的非現金交易;預約掛號、預約檢查、分時段診療;查閱醫生信息、診療費用信息、檢查檢驗信息等;RFID物聯網全醫療流程跟蹤等。
7 教訓分享
7.1 推行患者實名制
該院以前門診患者使用條形碼建檔,對于患者身份沒有強制實名制登記。由于條形碼容易遺失,導致醫院信息系統同個患者存在多個條碼號、多條信息的重復數據記錄,這給門診醫生查閱患者就診資料和科研統計帶來很大不便。“掌上醫院”智能平臺上線初期,由于同個患者存在多條信息的歷史問題,給患者在微信與支付寶綁定HIS就診號時帶來不便,該院相關部門及時發現此問題的嚴重性,積極推動加強患者實名就診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患者就醫流程,加強患者就醫期間的醫療質量控制,保證患者信息數據的準確性,保障患者的合法權益,也讓醫療和科研基礎數據入口統一準確。
7.2 保證醫療信息安全。
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以及“互聯網+醫療”完全依賴于數字化信息和先進科技,也會弊端叢生。其中最大的問題便是加大了遭受網絡攻擊,個人隱私泄露的風險。因此,我們也許可以參考和借鑒美國的醫療電子交換法案(HIPAA)中的有關內容,制定我國自己的、在互聯網和新技術廣泛應用條件下的患者隱私保護和醫療信息安全法規,采取恰當的行政管理措施、物理措施以及技術措施來確保電子醫療信息在存儲、交換及互操作過程中的安全,并對違法行為做出相應的懲罰[5]。
“掌上醫院”智能平臺剛上線不久,系統也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安全性方面,目前實行的是驗證用戶名和密碼的授權訪問方式,一旦用戶名和密碼被別人獲取,就有可能被冒名使用,近期我院將在信息安全、電子簽名等方面進一步對平臺進行改進,保證互聯網醫療信息安全,保障患者的個人隱私和權益不受侵害。
8 下一步發展計劃
根據目前患者在我院使用“掌上醫院”智能平臺的情況,我院計劃在下一步繼續完善平臺相關功能,不斷提高患者就醫體驗度,優化院內醫療資源,讓患者“好看病,看好病”。
8.1 完善醫保繳費功能。
目前,廣州市有接近70%患者為醫保患者,如何讓醫保患者也能用上“掌上醫院”的服務,將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我院計劃在后續的功能完善中,加入醫保繳費功能,促使醫保患者也能通過使用我院“掌上醫院”平臺快捷就診,使得服務覆蓋面更廣,受益人群更多。
8.2 推出“院內導診”功能
“院內導診”功能,將會為患者展示醫院整體的分布情況,為患者在院內就診過程中起到位置導向的作用。進入地圖模式,在地圖中自動標出醫院位置,并標出患者當前位置到醫院的最佳線路,患者可沿這條線路導航到醫院。還可進入醫院樓層的分布平面圖,進入大樓的樓層列表,選擇具體的某一層,可顯示該樓層的科室分布平面圖,方便患者快速到達目的科室[6]。
8.3 推出患者網上預診功能。
在現階段,由于慕名來我院就診的患者越來越多,而知名專家號源又非常緊張,外地患者往往不容易約上專家號,但由于病情復雜,專家必須通過多種專業手段進行相關檢查,比如影像、病理等,明確診斷后才能安排下一步手術或后續治療,而大型檢查往往又需要預約排隊,需時甚長,導致病人經常好不容易掛了號卻只做了相關檢查,還沒來得及找專家具體診斷,需要等專家下次出診。
同時,專家也無法提前辨識病人,經常并不是急需的,或者不是專家對口的病人占用了專家大量時間,專家付出了辛苦的勞動,真正有需要的患者確沒能及時得到想要的治療。
通過“互聯網+醫療”技術,建立患者網上預診平臺,患者可通過預診平臺和就診專家進行預診,專家通過平臺可獲得患者初步的疾病指征,進行初步的篩選,對于符合疾病指征的病人,專家可以直接通過網上預診平臺給病人開具相關檢驗檢查單,網上預診平臺幫患者預約好檢查時間后,病人只需在按照預約檢查時間來到醫院,做相關檢查,省去患者多跑醫院,多排隊,多開單所耗費的大量時間,讓患者就醫更輕松、便捷。而檢查結果出來后,符合疾病指征的患者也能優先預約專家,及時得到診治。實現醫生網上開具檢驗檢查單,實現病人大型檢查的網上預約及繳費,實現結合檢查結果出具時間的門診專家號預約,實現專家和患者的網上順暢溝通,最終實現醫患雙贏。
9 結語
我院將繼續貫徹執行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掌上醫院”智能平臺的建設,優化和改變傳統的診療模式,推動新的醫院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改善醫—患、醫—醫、患—患關系,最終為有效提高醫療質量、降低醫療費用、改善醫療公平性等提供有效支撐。
[參考文獻]
[1] 徐書賢.當互聯網遇上醫療[J].中國醫院院長,2015(5):58.
[2] 孟群.“互聯網+”的“起點”.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5, 12(4):331.
[3] 孫國強,由麗孿,陳思,王以朋.互聯網+醫療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國數字醫學,2015,10(6):16.
[4] 顏玖源.互聯網醫療的中國式應用[J].中國醫院院長,2014(11):58.
[5] 韓亦舜,趙新遠.“互聯網+”能改變看病難嗎.光明日報,2015,8,21(11):3.
[6] 薛以鋒,趙琦,王艷莉,裴京霞.移動互聯網醫院云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數字醫學,2015,10(1):95.
(收稿日期:20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