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祖國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高職院校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路徑和手段。本文就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與價值以及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隨著高職教育快速發展高職學生人數日益多,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也突顯出許多問題:比如有的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強,學習態度消極等。面對這種情況,不少學校自主制定了相應的制度措施,或者開展相應的文化活動,不斷傳播正能量。其中,行之有效的一個方法就是不斷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在講述知識之外,還會鍛煉學生汲取文化的能力,讓學生在課本之外,享受文化的樂趣,也為了將來培育實用性人才做準備。
一、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校園
(一)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新時代青年的重要舉措
談到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不禁聯想到魏晉的文人風骨、盛唐的萬國來朝、明清的時代變遷。歲月車轍滾滾而過,歷史的年輪也一圈圈擴大,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是中國人民獨有的文化自信,是文化之根。不論是哪個時期,哪個朝代的文化,都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吸引著古今賢士對其一探究竟,以代代相傳的形式,將華夏文明烙印在每位子民的心中,融入到血脈之中。我相信,只要能用吸引學生興趣的方式展現傳統文化,一定會得到學生響應,產生良好效應。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實現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重要路徑。學校相關部門要致力于讓每一位在校學子進一步了解文化、深入文化,肩負起新時代文化復興的重任。
(二)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現實需要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融,西方文化逐漸滲透進來。許多高校的學生在萬圣節、圣誕節、平安夜等西方節日來臨時,精心裝扮,和朋友們互送禮物。現階段的學生大多熱衷于戴上假面,參加舞會,或是頭戴鹿角,迷戀燈光閃爍的圣誕樹,卻對七夕節七巧、臥看牽牛織女星等傳統活動不屑一顧。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有著濃厚的歷史氛圍,先人們的很多思想理念大都領先于其他國家,作為一份珍貴的文化饋贈,祖先們用勤勞的雙手,聰慧的大腦,把許多人生哲理、人情世故、寶貴精神傳承下來,我們理應繼續發揚愛國思想和傳承精神,將優秀文化教育融入到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來。
(三)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高等人才的重要途徑
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培育四有青年是培養目標之一,如何培養有世界眼光和民族特色的人才呢?我認為提高高職院校師生的觀念性文化素質至關重要。
在校園活動中,我總會看到“校園舞會”“周末舞會”等活動的宣傳標語,而“漢服社”“襦裙舞會”卻很少有人參加。據調查,70%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應該加入到培養計劃當中,85%的同學認為學習傳統文化是必要的。學校相關領導部門要及時深入學生群體進行調查,加強文化教育。這種文化教育不應該只停留在讀寫背的階段,更重要的是通過論壇、大會、交流會、讀書會等,讓傳統文化在無聲中浸潤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去。
二、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
以物質文化為基礎,營造良好文化氛圍。
(一)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校園物質環境建設中
隨著國家寶藏等一系列優質傳統文化宣傳節目的播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對每一件文物背后故事講述的道理產生了極大的共鳴。要加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讓每一位仍處于學習為主階段的學生迷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所以從軟件上,要借助校內的宣傳欄、教室走廊,在教室內、寢室中,都能以文、圖等形式將一些經典的傳統文化標語和圖片直觀地呈現,使學生能夠時刻處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之中。在校園設施等硬件上,要努努力改建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開辟優秀傳統文化交流室、建設優秀文化展覽館等等,并讓同學們在參與過程中撰寫交流心得、展覽體會。
(二)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校園學習環境建設中
1.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擺脫手機誘惑,重新捧起書籍
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沉迷在網絡游戲中,或者始終握持手機,一天到晚都是“低頭族”。汲取知識的途徑從圖書變成網絡,數據線搭載的網絡平臺在飛速運轉的信息時代將知識轉換成一個一個的字符,紙張被閃亮的手機屏幕替代,而書籍中涉及的優秀文化理論,卻漸漸變得無人問津。諸如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為師生的人文素養提升提供了心靈雞湯;傳統曲藝、音樂、書法、繪畫、棋類、武術、民俗等給予師生“真”“善”“美”的啟迪和享受。高校文化建設正是依賴于這些優秀的文化。
2.加強實訓機制,增強社會經驗,在實踐中感知傳統文化魅力
也許有的學生是單純的學霸型人才,沉迷知識無法自拔,很少關注社交人際。回顧過去的學習生涯,我們不難發現,在我們身邊會存在這樣兩種類型的人,有一種是天天埋頭苦讀,沉迷于知識的海洋很少關注周圍的環境,他們或者木訥,或者靦腆,幾乎不與人搭訕;還有一種是特別健談,喜歡笑著和你對話,給人一種春風拂面的感覺。在學習成績方面,或許善于交際的同學略遜一籌,但是卻收獲了更多人的喜愛。所以在大學階段,加強學生與社會的接觸,培養學生優秀的口語能力,能讓學生在畢業步入社會以后,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這也就要求學校,要加強校企合作,每年將優秀的生源送到相關企業,進行實習。
除了獲取知識,更多更多的是要讓學生自主的去學習每一個企業不一樣的文化特色。
三、以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導向建設校園精神文化的核心
我國在科教興國戰略提出后,也加大了對學生自身素質的重視,著力減輕學生負擔,以全面發展作為主要著力點,努力為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打下堅實基礎。
隨著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的各項戰略指導,我們國家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猶記得在高中求學之旅上,可愛的政治老師在給我們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灌輸給我們關于時政的理論,并繪聲繪色的將枯燥抽象的文化知識點用淺顯的語言講述給我們聽。在相關報道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寶藏,習總書記也身先士卒,不斷研讀國學名著。我們擁有的中華文明是值得每一位華夏子女驕傲的,我們要傳承仁愛精神,堅守誠信,崇尚正義,在風起云涌的當代時代格局中,維護好我們自己的文化,并借助于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國際上博得一席之地。
(一)將傳統文化的精髓思想融于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中
在中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大學比高中學業要輕松,時間、物資上的分配也更加自由,很多學生無法適應從忙碌的高三高壓生活中來到大學的完全“放養”環境,不少原本學習優異但是缺乏自制力的同學,在大學的生活中逐漸迷失自我。現在不少學校已經開展了相應的教風學風整改措施,而學風建設一直是各大高校的重點建設內容。
為了使大學的每一位學生從內心樹立起學習為主的觀念,就需要把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融入到辦學理念中。為此,高職院校領導要認真思考、深入研究,找準切入點,做好辦學理念的層設計。必須把滿足學生的需要作為教學方向,把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把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擺在首要位置,把以人為本的理念滲透到各個領域,促進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
(二)將傳統文化的精髓思想融于高職院校的校風建設中
在具體做法方面,學校和相關組織要真正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汲取傳統文化之精華,在工作上要心系群眾為群眾負責,生活上做到“以廉為貴”,“為政清廉”,起到充分調動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性的作用。其次,教師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樹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敬業精神,這樣形成良好的教風,才能打造出有特色、有內涵的校園文化。這些文化精髓都為大學生學風建設指明了途徑。
習總書記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是的,我們的文化散發著獨一無二的迷人魅力,或許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或者是雪域高原的牧草,又或者是桂林山水的植被;還有先秦的諸子學說,還有仁義禮智信的優良傳統,還有中國夢的新時代建設。回憶過去,暢想未來,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自然景觀還是社會科學還是不斷更新、創新的時代特色,都在彰顯著,我們的文化是有強烈競爭力的,我們應該始終保持對于文化的熱愛和傳承。墨守成規是我們所熟知的例子,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我們也要竭力避免固定的思維,持續推進文化創新,加強教育思想轉變。這就有利于打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獨具魅力的、充滿活力的高職校園,能夠使其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高職院校。
參考文獻
[1]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01(02).
[2]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3]2號[EB/OL]. 2012-05-27:http://www.seac.gov.cn/art/2013/6/18/art_142_185703.html.
作者簡介:湯飛(1982.11—),男,漢族,浙江武義人,學士,研究方向:教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