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歡
【摘要】斯丹達爾和列夫·托爾斯泰都是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舞臺上最亮眼的星星,都是當之無愧的“心理描寫大師”,兩者的心理描寫有相同之處亦頗具各自特色。本文將以《紅與黑》與《安娜·卡列尼娜》為例,從客觀性、靈活性、變化性來比較兩位文學巨匠的心理描寫,以更深層次的理解作品的心理描寫藝術成就與思想內涵。
【關鍵詞】斯丹達爾;列夫·托爾斯泰;心理描寫;比較
《紅與黑》中卓越的心理描寫讓斯丹達爾成為“現代小說之父”,“心靈辯證法大師”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被盛贊為“世界文學中最偉大的社會小說”,其間最突出的也是心理描寫上達到的巨大藝術成就,在客觀性、靈活性、變化性這三個方面分別體現著各自的特性。
一、客觀性
在斯丹達爾和托爾斯泰作品之中對于心理描寫都追求客觀性的目標,強調心理活動描繪的真實,顯示出客觀和深入。
斯丹達爾非常注意表現人物心理產生的社會基礎,市長夫人在面對與于連的感情時,內心矛盾惶恐,一方面有來自上層社會輿論的壓力,一方面是內心對愛的向往與追求,她時而發誓要對丈夫忠貞不渝,時而反躬自問:“怎么,我在戀愛!我己接受了愛情,我結過婚的婦女,又愛上別的男人了”,時而又想:“我不能一分鐘不思念于連,這種可怕的癡情對我丈夫從來沒有過……”,隨即又自我解嘲:“這可怕的癡情也許不久就會煙消云散了,我對這個少年的感情、對于我丈夫,也許不會有什么損害的!”斯丹達爾的描繪細膩而真實的再現了德瑞那市長夫人在愛上于連之后內心的痛苦。
托爾斯泰擅長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描敘人物心理發展的過程,在這個角度,人物的心理活動是客觀環境在心靈上的投射。安娜的每一個心理活動的變化無一不是與社會環境緊密相聯,無一不是與周圍人物的矛盾斗爭的內心反應。她追求合理婚姻的思想,是農奴制崩潰秩序受到猛烈沖擊的社會大變動時期的產物,她內心交替出現的憤怒、痛苦、絕望等一系列心理活動,正是在與封建勢力的代表—卡列寧、利季婭伯爵夫人以及上層社會的男男女女們反復的矛盾斗爭中所產生的。
二、靈活性
他們兩者的文學作品當中對于心理活動的描寫與探究都運用了多種手法,靈活生動的將人物內心情感和變化展現在讀者面前。
《紅與黑》中,斯丹達爾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主人公的深層意識的活動。于連的內心深處有一種無法掩藏的向往躋身上流社會的勃勃野心,他費盡心機想要試圖征服瑪蒂爾德,以此作為戰勝上流社會的關鍵,但瑪蒂爾德向于連發出求愛信時,于連的心理從歡樂高興到自豪、內疚,再到自責、自傲、懷疑,一個敏感多疑,脆弱自尊的于連就真實的站在讀者面前。于連興奮于貴族少女的傾心,但是更多的是將這看作是一個陰謀。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生活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羅斯上層社會的貴族婦女典型。她敢于向封建包辦婚姻和向上層貴族社會的腐朽虛偽的“道德”公開挑戰,最后在專制制度的殘酷迫害和貴族社會輿論的打擊下走向了絕路。在描寫安娜·卡列尼娜思想的覺醒、反抗、斗爭和最后失敗的過程中,細致深入地揭示了她的心理活動的發展變化過程。托爾斯泰的心理描寫內容廣博,手法豐富。托爾斯泰寫情景的方式:運用情景再現的手法、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大量運用、象征手法,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都在廣襄無垠的天空景色的描寫周宏得到內心的升華。
三、變化性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紅與黑》中于連對于市長夫人的情感描繪,同樣是面對市長夫人的手,卻有不同的心理活動。第一次相見時,他大膽地吻了市長夫人的手,他認為“這種行為能夠減輕這位美麗女人對一個剛離開鋸木廠的年輕人的蔑視”;后來于連成為市長家里的家庭教師,市長夫人縮回無意間碰到的于連的手,于連便感到這是對他的侮辱,并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捍衛自己的榮譽,今晚無論如何也要抓住她的手”;在市長發現于連一上午沒有對孩子們進行輔導時侮辱了他,他便將當著德瑞那市長的面占有他太太的手當做有力的反抗。
安娜·卡列尼娜的內心活動隨著情節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著,這些內心活動,是與周圍環境和其他人物的矛盾沖突交替出現并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從最初的愛情初次覺醒時的歡樂和恐懼,到受到她的丈夫卡列寧摧殘時的憤怒,再到向上層社會挑戰時的無所畏懼的、被輿論壓力壓垮的痛苦、失去心愛的兒子的深深的思念,最后到走上臥軌自殺的絕路時的無助與絕望,她在與伏倫斯基的愛中看到了生命的意義,并義無反顧的去追求屬于自己的生活,像一只勇敢的飛蛾,撲向光明的火焰,最后被火焰灼傷以至于死亡。
斯丹達爾和列夫·托爾斯泰都是文學巨匠,無論是在相似之處還是不同之處,在心理描寫之中都展示著人物的情感與社會的變遷,這是作品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更是思想內涵傳遞的有力途徑,是文學作品富有永恒的魅力,成為文化藝術瑰寶。
參考文獻
[1]司湯達,羅新璋.紅與黑[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2]列夫·托爾斯泰,高惠群.安娜·卡列尼娜[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3]鄭克魯,蔣承勇.外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