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文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典型文化現象,對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日益發展下,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發生了深刻的轉變。為此,本文在闡述群眾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結合群眾文化社會功能的轉變,以青海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文化變化為基本研究對象,具體分析文化強國建設時期群眾文化的開展手段和方法。
【關鍵詞】青海地區;群眾文化;社會功能;作用
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下,群眾文化活動在人民群眾社會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為地區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十九大以來,在習主席提出建設文化強國這一新的歷史時期,為了能夠進一步踐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十九大會議精神,需要我們文化工作者在充分把握群眾文化內涵、功能的基礎上,清醒看待群眾文化隨著社會發展而發生的轉變,有助于推動群文工作者思考怎樣將群眾文化和地區發展實際結合起來,打造具有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的群眾文化,從而帶動社會文化穩步健康發展,早日實現文化強國戰略。
一、群眾文化內涵的真正實現
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群眾文化的開展以人民群眾活動為基本中心,在開展的過程中強調一種自娛自樂的方式,以文化娛樂內容為基本載體,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發展需要。
從群眾文化發展實際情況來看,群眾文化在以前,并不能真正地做到“自我”。受公共文化資源的匱乏、群眾文化活動經費的不足、群眾文藝素質水平普遍不高、溫飽問題亟待解決等諸多原因的限制,群眾文化工作僅能夠做到“政府組織什么,群眾參與什么”,而所謂群文活動,往往只是“我演你看”,而且“年年歲歲臺相似,歲歲年年人相同”,這在以往條件下或許能夠滿足群眾部分文化需求,但在現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群眾文化的內涵有望得到真正意義的展現,即真正地實現“自我”。
二、群眾文化社會功能的轉變
第一,自我娛樂、相互交流的功能轉變。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下,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相應的提升,可自由支配時間。群眾文化的開展能夠為人們在工作之余提供一種全民互動文化交流形式,促進人和人之間的交流。遍布社區、鄉鎮農村的廣場舞隊、歌舞隊、曲藝隊興起是其表現方式。人們不再滿足于等待文化部門組建的數個文藝隊,開始自發組建自我參與的各類文藝隊來滿足自身需要。群眾文化從看別人活動轉變為自我娛樂。
第二,儀式和團結功能的轉變。人類社會生活的開展離不開各類儀式,而各種儀式和人們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在這些儀式中或多或少的都會涉及群眾文化活動,通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能夠進一步豐富儀式活動,讓人們在儀式參與中活躍身心,促進人和人之間黨建交流團結。特別是這幾年來在基層以村、社區為單位的藝術節、文化節和運動會的興起,這種變化尤為明顯。
第三,符號和象征功能轉變。群眾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展現一個地區形象,是區域文化發展的重要符號和象征。為此,在城市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需要相關人員加強對群眾文化的建設力度,在對群眾文化創新的同時繼承優秀群眾文化傳統。以青海省互助縣為例,原來以當地少數民族為主要活動人群的傳統活動如花兒會、梆梆會等,現在是當地的知名傳統活動為主,活動范圍廣泛,各個民族、附近地區的人們能夠積極參與其中,表達群眾普遍的一種祈福、求平安等心愿。
第四,群眾認同功能轉變。認同是一個反思性的自我意識理念,是對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相區別的一種認可。在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下,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在交流的過程中人們也更加注重認同感。群眾文化活動的群眾性包含群體認同功能,在各類形式的群體活動中能夠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地方發展特色,增強對本民族的認同。通過各個活動,群眾的認同從“我們村”開始,發展到“我們縣”,至“我們省”,延伸到“我們國”,這個認同的轉變過程尤為關鍵。
三、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文化有效開展方法
(一)充分發揮文化館的作用
第一,加強宣傳力度。文化館通過多種渠道向人們宣傳和講解來加強人們對群眾文化的認識。比如,充分借助互聯網平臺、手機移動端、廣告欄及活動中的宣傳向人們積極宣傳和介紹黨政國策、文化信息,加強對參與群眾文化的人的輿論引導。
第二,舉辦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文化館通過組織開展多樣的文化活動來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到群眾文化中,打造具有當地發展特色的群眾文化品牌,不斷提升群眾藝術素質,提高文明程度,滿足精神需求。
第三,提升群眾文化服務質量。文化館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及免費開放服務的時候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目標,增強群眾文化活動的服務性,讓人們在參與文化活動中獲得更好地體驗。
第四,完善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群眾文化服務發展,需要完善群眾文化隊伍建設,提供群眾文化隊伍的業務能力、思想政治水平。
(二)充分發揮群眾的作用
少數民族地區需要借助自身獨特的文化資源,組織人民群眾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將群眾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比如互助縣文化館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學習十九大精神的基礎上,組織當地居民開展了群口快板《十九大精神暖人心》,精準扶貧系列小品《搬遷》《第一書記》《油嘴灣扶貧記事》,詩朗誦《班彥斌》等,以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為主題的群眾活動。陸續開展了安昭大賽、輪子秋大賽、原生態花兒大賽等特色的活動,以當地的方言、老百姓身邊的故事、民族特色為基本素材,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進一步向當地人們宣傳了黨的十九大精神,增強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對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了當地廣大基層群眾的文化幸福感和獲得感。
(三)充分發揮文化設施的功能
群眾文化的有效開展需要相應基礎設施的支持,為了更好地促進群眾文化的發展,需要相關人員加強對群眾文化建設設施設備的建設和完善,特別是要對當地縣、村級廣場、劇場、鄉村小舞臺、文化活動站和活動室等的充分利用。利用這些文化設施,積極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由群眾自發組織、自己參與的活動,比如鄉村廣場舞展演、朗誦比賽、當地民歌比賽、刺繡展、小吃節等,從而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為群眾文化的開展提供和諧文化環境的支持。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面建設文化強國的歷史新時期,文化建設變得更加重要。群眾文化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相比以前文化資源匱乏時期,群眾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娛樂交流、儀式團結、符號象征、群眾認同的重要功能發生了相應的轉變。為此,新的歷史時期更需要文化工作者準確認識到這些轉變,繼續加強對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重視,為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提供重要的平臺支持,并通過發揮文化館、當地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和政府部門扶持等多方面的作用,進一步提高當地文化活動檔次,使得群眾文化在真正意義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參考文獻
[1]劉苘.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探索[J].戲劇之家,2017(03):272.
[2]王仁浩.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J].藝術科技,2016,29(11):130.
[3]石平.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J].大眾文藝,2016(18):9.
作者簡介:唐占宇(1982—),男,漢族,青海海東人,本科,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