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活動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師生關系,這種關系最重要也最活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幫助高職院校教師明確自己的定位,更有利于高職院校的和諧以及師生關系的友好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師生關系;人文關懷
和諧是對立事物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具體、動態、相對、辯證的統一,它是不同事物之間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共同發展的關系。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和諧觀的基本觀點。在新的歷史時期,建設各階層人民和睦相處、和諧共治的和諧社會,正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所追求的目標。師生關系是指師生之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的直接交往和特定的人際關系,是教育教學過程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聯系,也是教育領域中的永恒話題。在高職院校各種關系中,高職院校中的師生關系是最基本的一種關系,它的發展走向直接影響著教師和學生的身心健康的發展,更影響著高職院校建設的良好發展。因此,要以和諧為切入點,構建高職院校師生的親密關系。
一、當前高職院校教師與學生相處現狀
(一)缺乏溝通與交流
當前,高職院校的師生關系相對比較和諧,但師生間仍然存在交流少、感情淡薄等問題,甚至偶爾會發生師生關系破裂、暴力沖突等惡性事件。高職院校教師普遍面臨著教學任務重又需兼職輔導員工作的情況。課堂上,教師只有45分鐘時間與學生交流,而交流的內容近乎是專業知識,課間又要匆匆趕往其他班級上課,或是處理輔導員相關事務,例如查宿舍、查課、開展班會團課等各項活動。同時,教師還要抽出相當一部分時間做科研。這嚴重造成了師生之間的交流缺失。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根本不認識自己的任課教師,甚至道不出姓誰名誰。而也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一學期下來,也認不全班里的學生。另外,高職院校學生往往壓力較大,學習上、家庭上、社會上方方面面的壓力,所以更容易產生迷茫、空虛等情緒,更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與關心,也更需要溝通與交流。而教師作為兼職輔導員,在面臨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繁重的情況下,卻較少能關注全部學生的心理狀況。
(二)教與學的矛盾
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課基礎普遍較差,自控力弱,學習積極性不高。進入高職院校以后,會猛然感受到學習壓力減小和周圍環境變輕松,很多學生會一時找不到方向,轉而沉迷于電腦游戲或是談戀愛,無法投入到學習中去。課堂上,學生在面對自己的專業課知識時,稍有不明白就容易產生逃避和放棄心理,并且被動的接收知識,無法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近幾年,隨著網絡和智能手機的發展,課堂上玩手機現象頻頻發生,一些高職院校甚至不得不要求上課前先交手機,即使這樣,一些學生仍會“鉆空子”蒙混過關,如只交手機殼、交手機模型,或是準備好兩個手機,交一個玩一個。面對這種局面,教師的課堂教學工作常常因課堂狀況不能有序開展,這種尊師之道的淡化,無形中成為了一種抗衡和矛盾的激化。這也是影響高職院校師生和諧關系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高職院校如何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一)高職院校教師角色定位
1.教師———學生的榜樣
著名教學理論專家江山野先生指出,在學生身上,存在著很強的“向師性”。“向師性”是指學生都有模仿、接近、趨向于教師的自然傾向,有人把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形象地比喻為學生像花草樹木趨向于陽光一樣,趨向于教師。高職院校學生入校時基本都還未成年,人生觀價值觀都未形成完全,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大學期間,他們離開父母的陪伴,獨自在大學生活,要學會自己處理吃穿住行各項事務,此時,他們就會無形中將老師作為參照物,將老師視為榜樣,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以,教師無論在課堂上,還是輔導員在生活中,都要時刻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要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許多知識、技能、社會規范等都來自間接經驗,即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后果而進行間接學習,也即觀察學習。其不滿于極端行為主義的觀點,在吸取了認知學習理論觀點后,形成了一種認知—行為主義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會學習理論,是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是在與傳統行為主義的繼承與批判的歷史關系中逐步形成的,之所以是新行為主義的代表,就是因為其既堅持行為主義的研究精神又吸收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大膽地使用以往被傳統行為主義所摒棄和拒絕的心理學概念,探索認知、思維、意象在行為調節中的作用。教師要從“道義”和“良心”出發,盡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努力成為一個好榜樣。
2.教師———學生的導師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教師法》。教師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教書育人,正所謂教書容易育人難。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教師將他的知識、經驗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這是職業的要求,也是教師所扮演的“基本角色”。作為高職高專教師,不僅在學習方面要解答學生的疑惑,更要對開導學生人生的疑惑,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發現學習的概念,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獨立探索得出結論。此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在教師或他人的協助下,建構自己的知識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主動過程;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過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高職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心里變化,多采取談心談話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個性和需求,打開學生的心結。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學校時希望廣大教師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他說:“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這一要求賦予了教師光榮的責任和使命,對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的自我塑造和職業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廣大教師務必要認真領會和踏實踐行。要做學生的“引路人”,關鍵是要按照“四有”的標準,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在這個價值取向紛繁交織的時代,只有堅定理想信念的老師,才能當好學生的人生導師,引導學生經受住各種誘惑的考驗,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只有那些取法乎上、見賢思齊,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提升人格品質的好老師,才能把正確的道德觀傳授給學生,才能引領學生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只有那些始終處于學習狀態,刻苦鉆研、嚴謹篤學,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擁有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的好老師,才能贏得至高的職業尊嚴。只有那些以仁愛之心把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的好老師,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
3.教師———學生的朋友
俗話說“親其師,效其行,聽其言,信其道”,這是教育的古訓。教師要把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和學生建立親密信任的關系,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人格魅力的感召是第一位的。你的言,你的行,你的思,你的悟,無不從心底影響著學生,教師就是他們眼中的追隨者。教師也只以學生朋友的身份,才可能比較真實地了解學生的狀況,才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進行教育和教學,現在的高職高專院校學生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征,離不開手機,即使是課堂上也抱著手機看不完,究其原因是學生對老師所講內容不感興趣或覺得毫無用處,還是難度太大無法消化?這就需要教師走下講臺,走進學生中去,傾聽學生的心聲,所以了解學生最真實的狀況,會對教師教學有很大的幫助。現在許多的高職院校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新生入校不久,便會針對新生的心理狀況、學業情況、生活情況做一系列的心理測試、摸底考試、問卷調查來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況,校方會根據測試結果為學生分班、指派相關的輔導員或老師。從學生方面來說,和學生成為朋友,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心理,更有助于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性格。
參考文獻
[1]李銳青.構建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型師生關系[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03):136~138.
[2]涂艷國,周貴禮.試論教育回歸人性的基本方式[J].教育研究,2012(02):24~28.
[3]李香善.高校德育教師人格魅力對人才培養的影響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03):51~53.
[4]王飛.人文關懷視閾下的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5.
[5]李澤民.高校師生關系現狀與發展研究———基于廣州地區7所高校的調查[J].教育導刊,2010(07):27~30.
[6]曹硯輝.當前高職院校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J].教育探索,2012(03):99~100.
[7]劉愛樓,周秋蓮.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與職業發展的教育生態學檢視[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4):111~116.
作者簡介:朱曉晨(1987.01—),女,漢族,吉林人,學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