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概念于2015年提出,隨后各行各業均與之進行融合,在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的教育教學中,“互聯網+”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普遍。本文從“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教學手段在財會類專業中實施優勢、問題及思考等方面進行探究,以期提高信息化教學手段在財會類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希望對提高財會類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所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財會類專業
一、信息化教學手段在高職院校的應用
(一)信息化教學概述
“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教學,是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是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互動化的教學。在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中,要求教師利用信息與網絡技術通過對教學現狀進行準確分析,對教學過程進行完整設計,對教學任務進行具體實施,對教學效果進行多方面評價,以完成教學方式的改革,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學設備和教學資源的要求突破了傳統的粉筆、黑板、PPT課件、教學視頻、教學動畫等,而更多地使用現代多媒體手段、校園網、互聯網、教學網絡或教學平臺、手機教學APP等。“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教學不僅要求專業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專業水平、專業實踐技能,還需要擁有信息化教學能力、較強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教學科研能力、實踐教學能力等。信息化教學能力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對于教學活動起著主導作用,信息化教學對高職院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選擇
目前,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授課教師對于信息化技術和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也越來越多樣化,教學模式的選擇也趨向于多樣化。在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中,采用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一般包括多媒體PPT課件的演示、網絡教學視頻的播放、專業教學軟件的運用、網絡課程資源、精品課程資源,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網絡教學與自主學習平臺(如MOOC、微課、精品資源共享課等)、手機學習APP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混合使用模式。
二、財會類專業信息化教學的實施優勢
(一)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混合使用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在財會類專業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組織教學內容,在網絡教學平臺中提前上傳教學視頻、教學素材、技能訓練題目、在線題庫、闖關游戲、課外延伸練習等教學資源和素材資源庫,引導學生一步步操作,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引導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較強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自主選擇,主動獲取知識。
在財會類專業信息化教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教師從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教師根據專業知識內容的不同來設計不同的場景和學習任務,運用教學平臺的軟件和素材資源布置課前學習、課上練習、課后鞏固的不同任務,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是積極主動的,有利于養成良好的自主性學習習慣。
(二)合理引導學生充分運用課余時間學習
傳統的課堂教學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不管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只要是能夠運用手機上網,教師和學生就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和在線軟件進行交流和溝通,學生可以隨時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也可以隨時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問。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解決了學生學習時間、地點的局限性問題,讓學生充分運用課余時間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三)有利于因材施教、個別輔導
信息化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的廣泛運用,使教學過程從傳統的課堂延伸到了課外,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在線課堂等網絡資源,教師可以針對個別學生出現的個別問題與之進行單獨在線交流和輔導;對于接受知識較快和較慢的學生可以分別提供不同的學習資源讓其進行選擇學習和練習,并進行個性化輔導,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因材施教。
(四)教學效果反饋及時直觀
學生在課堂或者是課后完成在線測試后,自己可以立即看到自己完成的結果,即時根據提示進行糾錯處理,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隨時在線提問;教師可以通過平臺的統計功能隨時掌握學生答題進度和答題結果,了解學生對所有題目的正確率、使用時間等信息,并能夠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疑惑。
(五)課程評價方式和組成多元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一般是期末一次考試的成績,有的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課程在課程改革后增加過程性的表現。在信息化教學手段使用中,課程評價更加多元化,將過程性表現更加直觀地展示出來,比如可以將平時的出勤簽到、在線測試、話題討論、視頻觀看等模塊分別統計加總。評價方式的多元化,也能夠促進學生日常的主動學習。
三、財會類專業在信息化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思考
(一)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起步較晚,2015年5月教育部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納入教師資格認證和考核體系;教育部也積極開展教師“信息化教學大賽”活動,推動教師信息化能力的提升。
信息化教學能力包含面較廣,主要由信息化執教觀念、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信息化教學資源開發能力、信息化教學交互能力、信息化教學測評能力、信息化教學協作能力等構成。目前,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很多教師還不太了解信息化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信息化教學能力和水平、信息化手段的操作運用有待提高。因此,必須要加強教師自身信息化教學手段和方式的學習,與時俱進;鼓勵教師多參加信息化教學大賽,以賽促教,提高自身水平。
(二)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軟硬件設備設施投入有待增加
信息化教學對于高職院校的軟硬件配套設備設施的要求較高,需要配套的保障設施和先進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很多高職院校對于硬件的投入較為重視,配備了足夠的機房和多媒體教室,學生使用智能手機的比例也越來越多,但是對軟件的投入較少,這種做法對于信息化教學環境的改善起不到較好的效果,必須“軟硬兼施”。對于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來講,軟件的配備尤為重要,若要想達到更好的教學與學習效果,必須要購置必要的教學和實踐軟件,購買或制作專業網絡教學平臺,不斷完善和充實專業教學素材資源庫,定期對專業教師進行培訓,以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三)需進一步提高信息化教學的有效性
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如何督促和監督學生在課外學習時間利用手機和網絡學習而不是看視頻、玩游戲,這需要有相應的監督和督促方法,例如:在課程評價中加以體現、學習過程的前后順延等。
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有效,在課堂教學中也有所體現,課堂上學生可能關注于網絡視頻、教學平臺的使用,過度依賴于在線資源,不去專心聽教師講解知識點,不與教師互動、不與同學交流和合作,導致課堂氣氛沉悶,這樣反而達不到信息化教學效果,得不償失。因此,在選擇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時候,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單純地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內涵。
四、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教學的必然趨勢,高職院校要意識到軟硬件投入的重要性,提供必備的信息化環境,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切實提高信息化教學的有效性,最終實現提高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錢靜珠,丁國勇.“互聯網+”時代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0):78~81.
[2]劉志斌,付萬杰.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平臺教學效果評價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6(02):33~35.
[3]張晶晶,陳頌.信息化教學的分析[J].高等教育,2017(02):10~11.
[4]王雅萍.高職數學信息化教學實踐探索[J].職教通訊,2016(12):25~27.
[5]黃博,孫鵬嬌.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6(05):12~15.
作者簡介:孟麗紅(1982.08—),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會計專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