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討論分析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類學生的英語狀況以及英語課堂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從教學模式、教學方式,以及教材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議,為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類學生;英語教學
一、引言
藝術類學生英語基礎差、英語學習動力不足,以及學生本身獨特的思維方式,阻礙了大學英語教學的進展。目前,如何設計出適用于藝術類學生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以及教材成為大學英語教學討論的熱點話題。本文旨在結合自身的經歷,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以期對藝術類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一些啟發。
二、目前的狀況
目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類學生一個年級的人數為400人左右。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專業,其中包括產品設計/工業設計專業、服裝與服裝設計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動畫專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學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然而在英語方面存在一系列不足:第一,學生的英語基礎偏差。由于招生的緣故,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類學生的英語基礎一般都偏低,高考的英語成績也不理想。有些學生甚至都無法正確地讀完一個英文句子。第二,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學生在掙扎著如何過英語三級,而有一小部分學生具有通過英語四級的英語水平。第三,學習英語的動力不足。藝術類學生的專注力幾乎都落在自己的專業課程上,認為將來的道路主要也是從事藝術設計方面的工作,不會使用英語。因此,忽視了英語的重要性,不具備提高英語水平的動力。
三、對教學的一些見解
針對上述狀況,設計出適用于藝術類學生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以及教材是大學英語教學者亟待解決的熱點問題。本文根據筆者的自身經歷,針對藝術類學生的英語教學模式、教學方式,以及教材等方面提出一些見解。
第一,應考慮使用更為適用藝術類學生的英語水平及與專業知識相關的英語教材。目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類學生使用的教材有新概念英語1,2、視聽說教程1,2、新起點大學英語1,2,3,4。較之于新概念英語,視聽說教程與新起點大學英語更具有適用性,其內容涉及了藝術與體育方面的相關知識,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然而,這些教材的內容偏理論,而且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偏難,不利于教與學。此外,教材內容較為籠統,針對性不夠細致,應針對各個藝術類專業進行內容安排和設置。
第二,班級不易過大,而且人數應盡量平均。目前藝術類學生的英語班級過大,400多學生分為4個班,這造成了人數過多的現狀,不利于英語教學。此外,每個班的人數并不平均,比如有的班總共160多人,而有的班只有80多人,這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難。為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我們認為英語班的課堂不易過大,一個班30-40人即可。這不僅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學生的課堂參與。
第三,采納師生互動與學生互動的教學方式。英語課堂不應該是老師一個人的舞臺。老師應積極鼓動學生上講臺參與英語誦讀、演講等課堂活動,同時也可邀請學生上臺用英文自我介紹,給學生提供一個既能提高英語口語能力,又能鍛煉學生勇氣與領導能力的舞臺。此外,老師在課堂上應積極提問,鼓勵學生間的互相討論,做到“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題”的課堂教學方式。
第四,適當運用普遍語法的教學模式。Chomsky(1986)認為,大腦生來就具備一套語言法則和體系,兒童生來就具有學習語言的能力,在大腦中有一種語言學習機制,或稱之為語言官能(language faculty)。這是人類遺傳先天獲得的,即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普遍語法是人類所有語言所共有的原則、條件和規則組成的系統,是人腦在學習語言前的初始狀態。后天的語言環境在語言習得中扮演著“觸發”的作用,當兒童將其聽到的語言事實輸入到語言官能區域,再結合普遍語法的原則就可以輸出學習語言所需要的語法,這一語法是受到人語言裝置中被設定的參數因素的影響,是有差異的個體語法。雖然生成語法理論的本質并不同于外語教學,但是從生成語法理論中吸取有益的部分對探索英語教學新模式是一種積極的嘗試,這有利于學生語法水平的提高。
四、結語
本文分析了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專業學生的特點以及英語課堂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提出了一些見解,為提高藝術類學生的英語水平,以及后續的相關研究及教學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Chomsky, Norm (1986). Know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 New York: Praeger.
[2]何曉煒.理論語言學研究與外語教學:生成語言學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外語語言文學,2004(03):26~32.
作者簡介:全峰(1982.11—),男,博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句法學與大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