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發錨定效應是由自發錨導致的一種錨定偏差。研究表明,時間成本和錯誤成本、壓力類型、心理刻度等客觀因素;認知狀態、動機、情緒、個體信念等主觀因素會對其產生影響。
【關鍵詞】自發錨定效應;錨定偏差;影響因素
一、引言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s)是指在不確定情境下,判斷與決策的結果或目標值向初始信息或初始值(即“錨”)接近而產生估計偏差的現象(Tuersky & Kahneman,1974)。Epley和Gilovich(2001)根據錨定值的來源將其分為兩種:外部錨(experimenter-provided anchors)和自發錨(self-generated anchors)。
自發錨定效應(self-generated anchoring effect)是由自發錨導致的一種錨定偏差。具體指在外界沒有提供錨定信息(外部錨)的情況下,個體受自身回憶起的某種錨定信息(自發錨)影響而產生估計偏差的現象。不同種類的錨定效應其研究范式與產生機制有所不同,影響因素也各相異。
二、自發錨定效應的影響因素
(一)客觀因素
1.時間成本和錯誤成本
錨定偏差是人們合理使用有限的時間和認知資源的結果。當錯誤成本高昂時,人們會投入更多的時間,作出更準確的估計,這時他們的調整較大、錨定偏差較小;當時間成本高昂時則相反(Lieder et al.,2017)。這一影響在自發錨定效應和外部錨定效應的情境中都存在。
2.壓力類型
壓力的類型顯著影響人們在認知任務上的能力。當個體處于挑戰情境時,其形成的自發錨定偏差比處于威脅情境的個體更大。因為與狀態緊張但接受消極反饋的個體相比,狀態同樣緊張卻接受積極反饋的個體可以在認知上進行的調整更多(Kassam et al.,2009)。
3.心理刻度
自發錨定偏差大小與心理刻度有關。研究表明,在被試學習過目標相關知識后,與有著精細心理刻度的被試相比,擁有粗糙心理刻度的被試在調整結果時會導致估計的最終值更加偏離錨定值,即自發錨定效應更小(曲琛, 周立明, & 羅躍嘉,2008)。
(二)主觀因素
1.認知狀態
個體的認知狀態顯著影響自發錨定效應大小。Epley和Gilovich(2006)的研究發現,在相同條件下,當個體的認知需求處于高水平時,個體所做的判斷會更加遠離錨定值,即產生更小的自發錨定效應;而認知負荷輕的個體產生的錨定偏差比認知負荷重的個體更小。進一步的生態效度實驗也支持了這一結果。
2.動機
自發錨定效應中個體所做的調整是意識層面的。當個體事先獲取了錨定相關信息時,只要個體發揮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對此進行思考,自發錨定效應就可以減少。在之后的研究中,又利用金錢來直接激勵被試對決策精確率的追求動機,結果“金錢激勵”組的自發錨定偏差顯著小于控制組。
3.情緒
人們處于不同的情緒狀態會產生不同的自發錨定偏差。個體處于憤怒狀態與處于悲傷或中性狀態相比,產生的自發錨定偏差更大。而Yoel和Gilovich(2011)研究得出,與確定性評估關聯的情緒(如憤怒、厭惡)對自發錨定偏差的影響大于與不確定性評估關聯的情緒(如恐懼、悲傷)。
4.個體信念
個體信念對自發錨定效應有調節作用。Epley和Gilovich(2001)發現,若個體在做決策過程中始終保持“點頭”或“搖頭”的動作,保持“點頭”動作的被試回答時間會明顯快于保持“搖頭”動作的被試,同時保持“點頭”的被試的自發錨定效應更大。Simmons等人(2008)發現,如果個體認為已作的判斷或決策不足以作為最終的答案,會先產生一種調整信念,這種信念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個體認為判斷值離錨定值太近,修改為離錨定值更遠的判斷值(不充分調整);二是個體認為判斷值離錨定值太遠,修改為離錨定值更近的判斷值(過分調整)。
三、減少自發錨定偏差的策略
綜上所述,如果自發錨定效應得到廣泛的宣傳,或是人們在做判斷或決策時保持較平靜的情緒、能批判性地思考問題、擁有較高的動機,其自發錨定效應就會有所減小(李斌,徐福明,王偉,鄧子, & 張軍偉,2010)。然而,由于短時間內自發錨定效應無法普及,而情緒控制能力是因人而異的,且當情況緊急或復雜時時間并不允許個體進行“提高動機”等行為,要想克服自發錨定效應仍比較困難。因此,未來還需對減少自發錨定偏差的更直接有效的措施進行探討。
四、小結與展望
自發錨定效應的影響因素研究取得了不小的進展,客觀因素包括時間成本和錯誤成本、壓力類型、心理刻度;主觀因素包括認知狀態、動機、情緒、個體信念等。而關于自發錨定效應認知神經加工機制的研究還很少,未來還應深入挖掘其研究范式、加工機制、干預措施及對人類有利的方面,進而幫助我們做出更合理的判斷和決策。
參考文獻
[1]李斌,徐富明,王偉,鄧子鵑,張軍偉.錨定效應的種類、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01):34~45.
[2]曲琛,周立明,羅躍嘉.錨定判斷中的心理刻度效應:來自erp的證據[J].心理學報,2008,40(06):681~692.
[3]Epley, N., & Gilovich, T.The anchoring-and-adjustment heuristic: why the adjustments are insufficient.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7(04):311.
作者簡介:金如意(1997.09—),女,漢族,浙江溫州人,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育技術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