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少麗
【摘要】文章闡述了壯族歌圩發展的現狀,分析了壯族歌圩的保護傳承問題并提出有效的保護措施。
【關鍵詞】壯族歌圩;發展現狀;保護;傳承
壯族歌圩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遺產,它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八十年代,歌圩活動曾活躍一時,但接著受全球化、城鎮化的影響,歌圩活動又受到巨大的沖擊。對于壯族歌圩的保護傳承問題,應該引起各級政府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一、壯族歌圩的現狀
壯族歌圩以其獨特的魅力歷經漫長歲月的淘洗,千百年來,其活態傳承從未中斷,但進入當代,其生存狀況卻不容樂觀。
(1)歌圩點數量在減少。以南寧市五縣七城區為例,南寧市歷史上曾有100多個歌圩點,但現在經調查,目前能夠較正常開展活動的歌圩點也只剩下30多個了。一些歌圩點完全依賴政府的扶持才能開展起來,自身的修復功能已基本喪失,如馬山縣的古零歌圩。
(2)活動場所在萎縮。壯族歌圩的文化空間不斷被擠壓,有的歌圩場所被其他建筑物侵占,有的被開墾成了耕地,如武鳴縣羅波廟歌圩,大部分已被學校及農戶侵占;馬山縣的紅旗橋歌圩,已被墾荒成耕地;隆安縣的更望湖歌圩,也已被農戶大部分墾荒成耕地等。
(3)歌圩的規模和影響力在弱化。歌圩的倚歌擇配功能逐漸喪失之后,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已越來越淡,年輕人的參與意識不強,會唱山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生活方式、娛樂方式的多樣化, 農村青年大量涌向城市,壯族歌圩已由傳統歌圩以青年人為主變為以中老年人為主,壯族歌圩的規模和影響力正在弱化。
二、保護措施
為使壯族歌圩這一優秀的文化遺產能夠持續弘揚發展,政府及社會各界采取了多種措施和手段,對其進行有效地保護,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把壯族歌圩納入政策和法律保護的軌道。2006年,國務院把壯族歌圩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從此,壯族歌圩正式納入國家政策和法律保護的范疇,無論從經費上,還是在人力物力上,都有了相當的保障。現在國家給予國家級傳承人每年補助兩萬元的傳承經費,項目保護經費每三年給予一百多萬元。
(2)建立壯族歌圩文化生態保護區。2016年,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已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這無疑將成為壯族歌圩保護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舉措,因為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在更大的范圍內對壯族歌圩及其他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性的保護。打個比喻,就是我們發現森林里有一只珍稀的鳥兒,為了讓這只鳥兒得到很好的保護,就把整座森林都保護起來了。建立生態保護區,就是修復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和自然生態。
(3)合理利用,創立品牌,與旅游業緊密結合,讓壯族歌圩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惠及百姓。利用壯族歌圩這一文化資源,南寧市成功創立了兩個文化品牌,一個是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另一個是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游節,這兩個文化品牌極大地提高了地方知名度,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老百姓從中得到了實惠,壯族歌圩的保護傳承也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南寧市因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文化軟實力大為增強;武鳴區因為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游節也大大增強了縣域經濟競爭力。
(4)建立壯族歌圩數據庫,全面保存壯族歌圩歷史信息。在國家文化部的支持下,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委托廣西師范學院計算機學院建立了壯族歌圩數據庫平臺,采集了壯族歌圩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較完整地記錄保護了壯族歌圩的歷史面貌,特別是由廣西非遺產中心承擔的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的實施,對國家級傳承人劉正誠進行了全面的口述史記錄,為今后研究壯族歌圩提供了大量真實可信的資料。
(5)發揮政府及民間組織的作用,大力恢復歌圩活動。武鳴區政府大力扶持該區山歌協會開展歌圩活動,如今靈水月歌圩已常態化地于每月的二十九日開展歌圩活動,每逢歌圩日,參加活動群眾達數萬人;上林縣三里鎮,在縣政府及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上百萬元,建立了一個壯族歌圩示范基地,成為圩日歌圩的典范。
(6)從年輕人抓起,加強傳承群體的培養。各地政府高度重視壯族歌圩傳承群體的培養,相繼實施了薪火相傳工程,加強推進非遺產進校園工作的力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如武鳴區的慶樂小學已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示范點,武鳴區的尼達尼童聲山歌合唱團小有名氣;邕寧區團陽小學在國家級傳承人劉正誠的努力下,也建立起了少年山歌合唱團;還有橫縣鄧圩小學、馬山縣上級小學、上林縣三里初中等學校,都建立了青少年山歌合唱團。
三、結語
歌圩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造就了壯族特有的歌圩文化。然而,隨著社會傳承的多樣化,歌圩點數量在減少,活動場所在萎縮,歌圩的規模和影響力在弱化,應迅速采取措施,對這一古老民族風俗進行搶救和保護。
參考文獻
[1]陸宗武.桂西南地區壯族歌圩文化與壯族文化固守關系探究[J].藝術評鑒,2017(06).
[2]楊欣怡.“互聯網+”背景下廣西壯族歌圩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美與時代(上),2016(08).
[3]周天仕.武鳴壯族民間故事[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