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雯婷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創新創業教育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在這個信息時代的背景下,電腦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是社會對應用型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過對高職電腦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對創新創意時代的背景下的電腦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路徑,做出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創新創意;電腦藝術設計;人才培養
一、明確電腦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了人們對豐富多彩生活的無限追求。在這個信息時代的背景下,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新的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已經逐漸開始取代了傳統美術領域,促使電腦藝術設計快速發展。電腦藝術設計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高校應該結合自身實際要求培養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規格的人才,根據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需求,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科學準確的定位,形成高職特色專業。
要形成高職特色專業課程體系,主要取決于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是課程體系的靈魂,只要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夠更好地對人才模式進行規劃。電腦藝術設計專業作為一個應用型專業,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注重設計理念與動手能力,要使電腦設計人才精通藝術設計理念以及擁有較高的美術繪畫功底,同時還要精通電腦藝術設軟件,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能夠解決藝術設計工作上的實際問題。其次,電腦藝術設計人才要具備有較高的創新創意設計能力,能夠熟練運用圖形圖像軟件,進行電腦藝術設計,能夠主動提出富有創意及創造性建議,具有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再次,還要熟悉業界的行情,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來提高自身的素質與能力,同時還要具備有強烈的工作責任心,以及團隊合作精神,以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發展對設計人員的要求。
二、高職電腦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現狀
(一)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生源參差不齊
電腦藝術設計專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被廣泛地應用到相關企業以及藝術設計領域,電腦藝術藝術設計專業前景甚好,為了滿足社會對電腦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開始大規模的擴招生源。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生源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理工類轉學美術生,這類學生的文化課基礎較好,但是美術功底較差。還有一類是藝術類學生,這類學生的繪畫功底較好,但是對于文化課學習,他們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文化課基礎較弱。對于這些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參差不齊的生源,對于電腦藝術設計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導致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規格檔次各不盡相同。
(二)教學模式單調
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是設計藝術與電腦技術相結合的一種嶄新的藝術專業,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還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教學模式單調,不僅不能適應專業發展的需求,而且枯燥的教學方式勢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同時這種重理論,輕實際的教學理念,導致學生的創新性和創造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師資力量薄弱
由于我國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起步較晚,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導致我國專業的電腦藝術設計師資力量薄弱。同時,隨著今年來我國高職院校大規模的擴招,導致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供不應足。因此,也就出現了許多高職院校聘用一些具有美術功底的教師或一些具有電腦技術的教師來擔任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教師的現象。這些教師不能夠將藝術設計與電腦技術相結合,導致培養出來的電腦藝術設計人才,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三、創新創意時代的背景下電腦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通過對我國高職院校的電腦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目前,我國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導致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滿足不了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因此,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這個創新創意時代的背景下,必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意思維,才能夠緩解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意思維,首先,在教學方法上,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模式上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思維動向,對學生設計作品給予充分的指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探索精神。最后,教師應多鼓勵以及提供相應的信息,支持學生參加設計競賽活動,學生通過參加設計競賽活動,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增加學習積累,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意思維,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黃海宏.高職電腦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J].藝術科技,2015(07):44~45.
[2]張文軍.高職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方法改革探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2(0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