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是我國“精準扶貧”中重要的教育扶貧內容之一。本文提出宜昌高校應在“精準扶貧”的思路下,建立健全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宣傳機制、保障機制和運行機制,提升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水平和效能。
【關鍵詞】精準扶貧;高校;學生資助;宜昌
一、研究背景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應貫徹精準扶貧理念,完善資助育人工作模式,有利于貧困學生的精準認定、幫扶和管理,促進高校教育扶貧出成效。
二、精準扶貧視角下宜昌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認定過程中,學生提供的佐證材料給認定帶來一定的片面性。有部分學生怕被別人看不起,主動放棄申請;佐證材料的可信度難以確認;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性,當地部門對貧困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2)宜昌市各高校現有資助體系中更側重于在經濟上給予貧困學生幫助,但在心理健康、專業技能、能力培養、就業能力提升等方面給予幫助的措施欠缺。(3)如果高校不重視對貧困學生受助后的日常管理,容易造成他們思想認識的偏差,把國家的資助當成理所當然,也違背了國家資助政策的本意。
三、精準扶貧視角下完善宜昌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建議
(一)提高資助育人的精準度,完善高校精準扶貧的運行機制
1.精準識別貧困生,實現貧困學生認定精準
高校可以制定貧困學生分類方法,統一評定標準。(1)高校可通過參考學生消費情況、寢室同學對該學生的評價、班級民主評議等,進一步提高認定的精準度。(2)高校可與民政部門協作,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庫及“最低生活保障證”“殘疾證”等較高可信度的證件,提高認定精準度。(3)高校應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提高學生的誠信意識。(4)高校應構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系統,把那些未提出申請而確實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發掘出來,引導其主動申請。(5)高校應建立貧困學生認定的動態調整機制,對不需要繼續資助的學生,應及時將其從貧困生庫中刪除,并停止相關資助。
2.多措并舉幫扶貧困生,提高貧困生自我脫貧能力
各高校應積極探索和構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注重對貧困學生的教育工作,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感恩勵志教育、誠信教育等,使貧困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減少心理負擔。同時,廣泛發動教職工資助育人的積極性,采取教師進行針對性的幫扶和指導,建立教師幫扶學生的常態化工作機制。
(二)強化高校精準扶貧的保障功能,提高資助育人的效率
(1)高校應加強資助工作人員培訓,指導新人更好地開展貧困學生的識別、認定、資助和管理等工作,規范工作流程,細化工作職責,提高工作效率。
(2)開展資助工作評先評優活動;同時,強化問責追究,保障資助工作的公平、公正,使資助政策能夠有效貫徹執行。
(3)高校應堅持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規范資助育人工作的操作流程,及時將認定結果、評審結果進行公示,自覺接受廣大師生的監督。同時,紀檢監察部門應發揮監督檢查作用,定期對資助專項經費落實情況進行審計,提高資助育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加大高校精準扶貧的宣傳力度,提高資助育人的認知度
(1)高校應做好新生入學教育,使貧困學生能夠全面了解國家資助政策及各類獎、助學金的申請方式和條件。同時,要教育學生敢于正確認識自我,卸掉思想包袱,借助國家資助政策的幫扶,順利完成學業,以改變家庭經濟情況,并力所能及地回報社會。
(2)高校應通過線下和線上宣傳平臺,開展國家資助政策的宣傳及高校精準扶貧典型案例的報道,使貧困學生能夠通過恰當途徑獲得幫助,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3)高校應積極發掘優秀的貧困大學生,讓高級別技能競賽獲獎者、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獲得者等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學生代表自己講述求學期間的奮斗歷程,引導其他貧困學生向榜樣學習,自律自信自強,勵志成長成才。
四、結語
高校資助政策體系是實現教育公平、幫扶經濟困難家庭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盡管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在“精準扶貧”理念的指導下,在精準識別貧困學生上多下功夫,整合資源精準幫扶貧困學生,加強對貧困學生的管理和服務,創設精準資助的良好環境,使各項資助資源真正惠及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圓夢大學,順利完成學業。
參考文獻
[1]李毅.精準扶貧研究綜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68~77.
[2]唐任伍.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闡釋[J].人民論壇,2015(30):28~30.
作者簡介:何應先(1984.11—),男,漢族,湖北鄂州人,學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