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與國民素質的不斷提升,社會對高校人才的要求也逐漸提升,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也更加注重人才思想、綜合素質方面的培養。首先就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面臨的問題與阻礙進行分析,然后立足于新時代思政教育創新原則的基礎之上,著重探討了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實現創新與發展,以期為廣大高校提供思政教育工作參考,促進教育工作在新時代要求下不斷進步與發展。
[關 鍵 詞] 高校;思政教育;新時代;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9-0138-02
思政教育工作屬于黨中央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務,而高校作為培養現代化人才的主要基地,其在教育工作中承擔著重要的思政教育責任,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思想與素質,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人格。但是就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沒有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與變化構建完善且現代化的思政教育體系,阻礙了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升。對此,各高校應當明確當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創新教育模型,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
一、當前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阻礙與教育問題
雖然各高校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都在積極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并將其作為教育教學的基礎內容。但是受傳統教育觀念與教育模式的影響,當前的教育模式依舊較為陳舊,難以很好地應對當前不斷變化的時代要求。
從當前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各高校雖積極開展了思政教育工作,但是卻沒有在該項工作中投入足夠的精力,重視程度不足,學生的專業課程教育還是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上。所設置的思政教育課程較少,更難談實踐活動的開展。(2)社會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勢必會帶來較大的社會文化沖擊。而高校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極容易在外來文化、不良文化的影響下,產生激進的想法與觀念,與我國思政教育內容格格不入,這在極大程度上對思政教育管理工作造成了阻礙。(3)當前各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不少還是沿用著傳統的教育體系與教育模式,按照思政教育文件指導開展理論教育工作,缺乏對學生主體性的重視,造成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難以提升。
其次,從當前思政教育工作所面臨的阻礙進行分析,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目的主要是幫助高校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但是在新時代下,社會發展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對該教育工作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具體來說,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信息量激增,傳播速度也不斷提升,而大量的信息中不乏信息糟粕,可能對學生的思想造成毒害,嚴重情況下還會導致學生對負面思想產生盲目信任,影響社會主義建設。另外,網絡世界本身就具備虛擬性,若高校學生沉溺于其中,將會導致大學生人群的急躁心態凸顯,嚴重情況下還會產生逃避現實的心理,這對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所造成的阻礙也是巨大的,讓大多數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頭疼。針對以上教育問題與教育阻礙的存在,要在當前的教育工作中積極進行思政教育工作思考,并不斷地進行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使教育工作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趨勢,實現順利的發展。
二、思政工作創新原則
(一)將理論教育與實際相聯系
在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教師將理論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缺乏對教育實踐的思考,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難以達到最終的教育目標。因此,在進行思政教育工作創新時,教育工作者應當首先轉變教育模式,將理論教育與實踐相結合,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工作。同時,需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在思政上的薄弱點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將思政教育工作全面落實到思想、就業觀念以及心理塑造等多個方面。
(二)重視學生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主體性
傳統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以“消防隊”的模式進行的,即按照理論教育到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再到問題出現之后的指導模式進行,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主體,學生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育、接受管理。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并不能真正了解思政教育工作所傳遞的重要觀念與內容。所以,在創新教育模式時,各高校應當站在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將學生放在教育主體的地位上,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從依賴教師教育上升到能夠自我調整與自我升華的階段。同時,在教育工作中,教師還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指導方針,創建出信任、尊重以及富有人情味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在富有感染力與吸引力的課堂中獲得更多的思政教育知識。
(三)創造出充滿生機、活力的教育方法
教師在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時,重點應當放在教育方法創新方面,且制訂更多符合時代背景、具有生機與生命力的教育方法,切實解決當前高校學生所存在的思想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知識、理解理論。同時,其還應當注意思政教育工作本身是一項較為系統的教育工程,需要發動學校的全體教師、學生以及黨員,借助多方面的教育載體來承載教育內容,實現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途徑分析
(一)堅持師生互動理念
面對當前新時代的發展,開展高校學生思政工作創新一定要注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在堅持師生互動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全方位的滲透。與此同時,要積極體現出全部教師和學生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主體功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首先,要強化對黨團的建設,要鼓勵黨團干部大力發揮出榜樣和模范作用,帶動其余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學習。教師風范對高校思政工作創新來說也是十分關鍵的內容,正所謂親其師才會信其道,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任務,達到教育學生的主要目標。其次,教師的言行舉止也會對學生造成重大影響,所以教師必須關注自身的素質提高,學校也應積極打造高水平的教師團隊,以此彰顯出教師的示范作用,并規范教師日常行為。只有做到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才能對學生產生言傳身教的影響,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通過學校的引導開展實踐教育
有教育學家曾說過,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要鼓勵學生參與實踐,采取實際行動,并在此過程中收獲知識和經驗。從當前高校學生的現實情況可以看出,學生大多年齡偏小,且幾乎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家里走進學校,長期在狹窄的空間內生活和學習,所以不論是人生觀還是世界觀,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就導致其社會實踐能力欠缺,社會責任感也明顯不足。所以,要想實現新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就要引導學生多參加一些實踐活動,讓其接觸社會,并在此過程中接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考察、義務勞動、科技服務、軍民共建、智力支邊等活動,還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家鄉進行調查,并寫下調研報告。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切身體會到社會實踐對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并把精神和意識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從而達到思政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采用學生參與的方式實施自主教育
新時代的發展要求高校改變自己的工作觀念,并革新管理模式。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對學生進行幫助和指導。比如,學校可以在宿舍樓里指派學生樓長,在每一層樓指定一位層長,每間宿舍都設置室長,讓學生能夠更為主動地參與到管理過程中,并協助相關管理部門完成日常工作。在班級內,則可以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征,運用個性化的管理方法。首先,使用導師負責或是班主任制的管理方式,促使即將畢業的學生盡快實現從學生到社會人士的角色轉換。這便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師對其進行指導,讓其快速完成轉換任務。其次,可采用輔導員助理制的管理方式,對大二和大三的學生來說,其已經不算是學校的新生,但是又還沒有面對畢業的壓力。他們很熟悉學校的環境,并且心態較為穩定,這時就應當給予其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處理自己的事情。最后,還可以采用學生黨支部書記責任制,推行三委共治的模式,引導高校學生實現健康發展。
(四)宣傳校園共建的教育理念
二十一世紀已經步入了互聯網時代,因此,高校要想促進思政工作的開展和創新,就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占領互聯網戰地,并科學采用多種現代化設備及載體,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政工作的影響力與滲透力。要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構建積極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以此對學生的思想作出正確引導。同時,目前幾乎每一位高校學生都上網且喜歡上網。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為學生營造出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可以在校內創建一部分質量較高的學習網站,結合眼下的重大時事,打造互聯網教育基地和網絡教育課堂。此外,還可聘請一些水平較高的網絡輔導員,讓其擔任互聯網教育的推動者和指導者,教給學生正確的網絡運用方法。與此同時,還要及時反饋學生給予的信息,結合這些信息對學生加以適當的引導。作為思想政治輔導員,也要不斷通過互聯網來開展日常工作,多和學生交流溝通,達到師生共同建設校園的目的,并大力推廣校園網絡文化活動。以此便能構建起豐富多彩的思政教育環境,實現學生的良好發展。
總之,就目前新時代的發展情況來看,以往落后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已無法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因此,必須跟上時代變化的節奏,對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進行優化和創新。相關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堅持師生互動理念,通過學校的引導開展實踐教育,采用學生參與的方式實施自主教育,并完成校園共建的任務,以此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尹紅婷,葉忠,朱文鎮.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體時代的創新路徑[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2):158.
[2]戴紅永.“微時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戰及對策初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10):30,35.
[3]王蕾.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育手段研究[J].理論觀察,2017(2):165-167.
[4]郭斯偉,李長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體系構建:評《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發展新論》[J].新聞與寫作,2016(12):115.
[5]林可全.新常態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6(12):107-109.
[6]李雪蓉.試論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才智,2015(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