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摘 要] 在信息互聯時代,網絡與職業學校學生的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網絡對當代職校學生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這給職校德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課題和挑戰。因此,在新時期推進職業學校網絡思想德育工作,加強職業學校學生的網絡道德建設,已經成為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環節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 鍵 詞] 網絡道德;職業學校;德育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9-0012-01
一、網絡道德建設立論和背景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行為的潛在標準和規范,是人的價值取向。網絡道德是由網絡傳播引發的道德行為。網絡行為是網絡社會所特有的交往行為,同現實社會中的交往行為相比較,網絡行為是由計算機、手機、網絡應用構成的網絡虛擬空間,通過虛擬人、虛擬社會和虛擬環境所共同構成的。
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較2016年底提升1.1個百分點。截至2017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較2016年底增加2830萬人;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到4.22億,較去年底增長460萬,占整體網民的56.1%。網絡在加速信息交流、促進知識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網絡傳播的部分文化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進而產生一些不符合道德水平的思想和行為。
二、職校學生網絡道德現狀及分析
目前由于各種社會和學校的因素,導致職業學校的生源普遍不太理想,優質生源較少,且每個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著不足,違反學生行為準則的現象時有發生。同時由于職校學生接觸網絡的時間和程度均比其他類型的學校要更多、更廣,職業學校網絡道德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更為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學校對網絡道德的教育落后于網絡信息的發展。職業學校教育管理對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主要依賴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滯后于網絡發展的速度,還缺乏從網絡渠道引導和教育學生正確對待網絡道德規范行為的針對性措施。
2.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的影響不足。據了解,職業學校學生所使用的電腦和手機等網絡設備,真正用于學習的并不多。同時學生的網絡行為與父母的愿望嚴重不一致,父母無法有效監督和引導約束,導致了學生在網絡環境中有些隨意和放縱。
三、加強網絡道德建設的方法和措施
職業學校網絡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家長等各方積極參與和配合,其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合理、合法、合情、合德地利用網絡。因此,加強職業學校網絡道德建設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積極宣傳國家網絡道德規范,全方位規范和指引學生實施網絡行為
目前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于2017年6月開始正式實施,學校應該在宣傳各類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辨網上的信息真善美;做到誠信實施網絡行為;對自己的上網行為要有擔當負責任的態度和品質,尊重他人和自重;自覺遵守和履行各種網絡協議,切實維護網絡安全和健康運行;對任何可疑的網絡行為都要及時舉報;面對網絡中的各種不良和不健康誘惑,主動抑制和拒絕遠離等。
(二)主動搶占網絡道德建設的陣地
學校應該開設網絡道德教育的專題性欄目,宣傳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優秀影視和文學作品,同時建設針對各級黨組織、共青團組織、青年志愿者組織的網站,將黨的優良傳統和符合社會公序良俗的行為準則同樣通過網絡形式傳播到學生中。鼓勵學生在網絡中通過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交流自己的思想,吸收他人的經驗。
(三)通過技術手段加強網絡道德監控和教育
積極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對網絡接入服務商和個人主頁進行監控,層層把關,拒絕違背網絡道德文明的影視、游戲、文章,阻止不良文化對學生的侵襲。同時學生也應加強自律自控,培養和強化自身網絡道德意識,主動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拒絕不良文化,積極吸收傳統優良文化和思想。
四、職業學校網絡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和愿景
職業學校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素質直接關系到學校的德育水平,職業學校的教育應該讓每一個學生具有公德心,有約束力,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必須切實加強網絡道德建設,提高學生的“網德”,教育和引導學生具有正確的道德習慣和道德觀念,倡導文明、健康的網絡生活。
總之,在網絡時代,學校“關起門”來進行德育教育的方式已經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開放的德育觀念,作為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加強對大學生上網的正面引導,增強大學生對多種意識形態、多元價值取向的辨別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網絡道德。
參考文獻:
[1]鄭楚云.互聯網道德問題與應對[J].高教探索,2016(4).
[2]李長瑞.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治理[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2(1).
[3]白樺.試論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社會化[J].經濟研究導刊,2015(13).
[4]羅園珍.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及改善探究[J].中國職工教育,2014(8).
[5]王麗娟.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現狀與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