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摘 要] “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重大決定》中明確提出的。美術課中的手工制作這一教學內容對學生創造力、動手能力、審美能力甚至人格自信起到重要的培養和提升作用。
[關 鍵 詞] 自信心;創造力;動手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9-0126-01
七世紀初,著名心理學家特爾曼發現人在智力方面沒有明顯差異,最明顯的差異來自心理特征方面。成就最大的一類人他們有理想、有進取心、自信、不怕困難和挫折、持之以恒,成就最小的一類人他們最明顯特征就是缺乏自信。因此,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培養一個充滿自信的人非常重要。
一、班科會前發放問卷,了解學生的自信心現狀
通過測試,可以發現我班超過一半的學生存在自信心不足的問題,表現如下:(1)課堂上沉默寡言,缺少表達欲望;(2)學習中敷衍了事,缺少進取精神;(3)集體活動極力躲閃,缺少參與熱情。
二、班科會采用美術形式下,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針對我班學生這樣的情況,我決定展開以培養自信心為主題的班科會系列活動。在班科會中,我先通過美術手工活動,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自信心現狀,然后通過展示學生的作品,思考自信心的重要性。具體如下:
(一)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
手工本身就是一項優秀傳統。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又源于勞動,所以我班通過美術手工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手工活動,一方面使手服從腦的支配,促使手的運動;另一方面手在不斷的運動中又促進大腦不斷思維,手腦并用,相互提升。在這簡單而又復雜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審美水平和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提高學生創造美的熱情
當琳瑯滿目、五彩繽紛的小制作品呈現在即將開始手工學習的學生面前時,那種驚訝、新奇、羨慕的神態很自然地流露了出來,這種激情的積淀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變成強烈的創造欲,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分領悟創造的魅力,讓他們用作品來展現自己的智慧與才能。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培養學生的創新力更是至關重要。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和有關活動全面地發展學生的能力,這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那么,如何挖掘學生內心的創造力,激發學生的靈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能力強的學生表現突出,能力差的學生得到鍛煉呢?
首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沒有主動積極的學習心態,就不會有執著的探索精神,而這種心態需要教師的積極營造。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心理的安全與自由對創造性的發揮是有利的,而教師對學生的贊許是促進心理安全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鼓勵和強化學生的獨創性,就要培養學生對學科強烈的興趣、自信,善于獨立思考、善于進取的心理特質,而貶斥、譏諷是不可取的。
其次,營造環境,使創造力的培養具體化。開啟學生的創造力,引導他們通過感受、想象、體驗、實踐,找到最能表達自己情感與認識的藝術語言。例如,在紙板造型練習中,讓學生明白,一張白紙經過切、折、粘、組合的處理,會形成一種立體的形態。這種形態源于現實生活,高于現實生活,更理想化。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挖掘新的表現形式,充分給予學生發揮個性的自由,感受一種從步驟過程到結果的全新體驗。這種情況下,學生也會對能力有一種自我認可,從而養成喜歡動手制作的習慣,并發現這種習慣給自己帶來的愉悅和成就。
(四)造就學生良好的性格品質
剪紙、捏泥人這些課的興趣性較強,簡單易學,學生做起來輕松愉快,課堂氣氛活躍。即便是有些內向的學生在這種場合下也會變得開朗。這是其他枯燥的基礎專業課所達不到的。好的心境往往帶動積極向上的熱情,這份熱情的傾注就對制作產生極大的動力,動力又促進作品的優化,于輕松自然中培養了學生積極向上的性格特點。
三、小結
(一)教師
1.靈活運用激勵、表揚的語言,保護學生的自尊。
2.讓學生參與動手過程,獲得成就感。
(二)學生
1.了解自己的優勢,不斷強化個人優勢。
2.學習的過程多給自己積極的肯定。
(三)班科會后學生自信心狀況
班科會后對學生用《自信心測試》重新測量,發現學生的自信心水平有了較大的改善。
綜上所述,自信心的培養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工作,心理學家貝爾納說:“良好的方法使我們發揮天賦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阻礙才能的發揮。”要真正實現這種教育的價值,就必須從學生學習、生活各方面具體問題出發,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中學習技能,通過參與活動,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成功,從而獲得自信。
班主任和美術教師的力量是微弱的,想要改變學生的整體狀況時,需要充分調動任課教師及家長的積極性,向任課教師尋求幫助、向家長尋求支持,才能夠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馮厚春.中學美術課程改革研究與思考[J].教學探索,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