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鳳平
中高職教育與一般的普通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乃至在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故而這些學生與其他學生也不一樣。中高職生銜接班級的學生更是很特殊的存在。
一、中高職生銜接班級管理模式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升教師、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加強自我參與,提升班級凝聚力。
在學習生活中,每一位同學以及老師都應該主動參與到班級事務中來,讓自己以及他人都有展現自我、認識他人的機會,將自己的優勢和長處表現出來,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班級體變得更好、更強大。教學相長是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特征或者說是教育的優勢,學生與老師的進步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雙方都實現進步,班級體才會得到進步與發展,班級的學習氛圍以及學習態度等才會有所改善。
(二)有利于學生實現綜合素質的發展與全面進步。
在現代社會中,大學生的能力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但是,大學生的人品、道德等更加值得我們關注。因此,只有培養出德智體等多方面綜合發展的大學生才能更好的應對時代與社會的變化,只有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才能在社會競爭中取勝、立足。創新管理模式與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保證學生個性發揮的同時,也能讓他們遵循社會規范、融入集體創作中。
二、中高職生銜接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意識淡薄
學生是具有個性的個體,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存在,他們在學習上以及生活上的表現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班主任或者其他輔導員都未對這些學生以及差異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遇到事情講求一視同仁或者偏激的公平、公正,自身在管理和教學中也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或者結構,無法適應現在的教學環境,開放性和包容性都有待加強。
(二)管理方式不夠創新
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在教學上的管理方式不夠創新,有的老師依然堅持舊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對先進的教學理念視而不見或者嗤之以鼻。在管理方式,沒有發現學生的重要地位,對學生沒有形成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對各階層的學生之間的差異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現代社會中,各種變化充斥在我們的社會 和教育中,網絡技術和新媒體技術正在沖擊著我們生產、生活,對學校的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在管理理念上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以及人性化管理策略。
(三)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能提供制度保障和制度支持,而目前的銜接班級的管理制度還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管理制度的具體執行力度遠遠達不到預期的標準,這些管理問題都對學生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多的困難,嚴重阻礙了學生管理工作的進步與發展。就目前的管理制度而言,學校的管理依據主要是以高考錄取學生的特征為主,但是,這樣的方式所呈現出來的特征多是學習能力特征,學生性格特征以及其他特征并未顯現出來,顯然這樣的依據也是不合理的,形成的管理制度也是不科學的。
三、中高職生銜接班級管理模式的創新的對策
(一)有效推進完善的學校管理制度
只有建立起多層次的學校管理制度,才能實現中高職銜接班級管理模式的創新與改革。其中,多層次主要指的是要兼顧學校決策層、中層管理層以及一線執行層等三個層面,即要將學校、學院、授課教師相結合起來共同管理學生,統一各層的管理意見與管理理念,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的學校管理制度,將各方的意見或者建議都表現出來,協調好各個方面的矛盾,整合各方資源,有效推進完善的學校管理制度。
(二)對學生管理方式進行有效創新
管理制度對于中高職生銜接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學生管理方式對于中高職銜接的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對此,必須對學生管理方式進行有效的創新,堅持素養學分管理考核方式、新媒體工具運用管理方式以及分層分類管理方式的結合。素養學分管理考核方式是對學生的八項核心能力進行考核和評價,從而全面的培養學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新媒體工具運用管理方式是強調教師對新媒體技術和網絡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和掌握,教師通過對這些網絡載體的運用對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直接性的管理,同時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及時獲悉學生的意見和想法。分層分類的管理方式是指,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差異等進行全面的分析,實施人性化的管理策略,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不同的管理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培養,并在培養的過程中不斷縮小各個層次學生之間的差距,達到全面進步的結果。
(三)加強教師的育人意識。
教師的任務與職責總的來說,就是教書育人、傳授學生知識與經驗,講求傳道與授業并重,因此,必須加強教師的育人意識。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同時,自身也要積極的參與到學生事務管理中,教師的教育時間不應該僅僅局限在課堂之上和三寸講臺之上,教師的作用應該延續到課堂之外的地方,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與影響,不斷地塑造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等。(作者單位為長沙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是2018年湖南省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工程省級項目“心海導航大學生特色成長輔導室建設項目”(項目編號:18C32)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長沙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藝術設計分院輔導員名師工作室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