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宗教問題和宗教工作。高校宗教工作意義重大,做好大學生宗教信仰教育引導工作首先需要堅持“法”和“導”兩個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著重從等五個方面開展大學生宗教信仰教育引導,深入探索了解決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宗教信仰;正確的宗教觀;引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宗教問題和宗教工作。特別是2016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時隔15年再次召開全國宗教會議,《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宗教事務條例》等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法規相繼出臺、修訂,因此做好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引導教育意義重大,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對大學生的宗教信仰進行教育引導,首先需要明確對大學生進行宗教信仰教育引導的基本原則。
一、明確對大學生進行宗教信仰教育引導的基本原則
1.堅持“法”的基本原則
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大學生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權利。憲法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那么如何正確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包含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宗教信仰自由,是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二是宗教信仰自由信仰這一種宗教還是另一種宗教的自由;三是宗教信仰自由是過去信教或者不信教的自由,是現在信教或者不信教的自由,是過去信教現在不信教的自由;四是宗教信仰自由是參加宗教儀式或者不參加宗教儀式的自由;五是宗教信仰自由是這個教派或者信那個教派的自由。可見,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公民的一項憲法權利,其內涵非常豐富,不可一葉障目,以偏概全。只有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全面的理解,進行科學的界定,才能正確的認識我國的宗教工作管理的法律法規,才能保證宗教工作的中國化方向。
信仰宗教是公民的自主選擇。在我國,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歧視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但是這種自由必須是在法律法規的許可之內。宗教活動不得干擾妨礙生產秩序、工作秩序和社會秩序,高等學校是大學生匯集的場所,我國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除經政府批準設立的宗教院校外,我國法律規定在各級各類學校中不能開展宗教活動,不能成立宗教團體和組織,2017年新施行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也明確提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學校進行宗教活動”。2016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時隔15年再次召開全國宗教會議,《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宗教事務條例》等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法規相繼出臺、修訂,也為我們做好高校宗教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法規依據。
2.堅持“導”的基本原則
當前高校有少數大學生有宗教信仰或者有模糊的宗教信仰,為什么說有模糊的宗教信仰?通過了解,當前高校大學生和高校教師中有宗教信仰的是極少數,在這其中有宗教信仰大學生群體和高校教師群體中信仰的宗教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在這些有宗教信仰的學生群體中存在這樣一種奇特的現象,即學生自認為有基督教的信仰,但是對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基本常識完全不知的不再少數,因此,當前大學生的宗教信仰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甚至由于對宗教信仰不清楚不了解不知道而相當然的認為有宗教信仰,是和自己的民族一樣的問題的學生比比皆是。因此,在高校宗教工作中不能搞“一刀切”,需要對當前高校的大學生群體進行旗幟鮮明的宗教觀教育引導,對有宗教信仰的大學群體要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不能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要求他放棄宗教信仰,要“疏導”不要強制更不能逼迫。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理想信念的塑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來引導廣大大學生的宗教觀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宗教觀。
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是做好大學生宗教信仰教育引導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回答了社會主義時期怎樣認識宗教、怎樣處理宗教問題、怎樣做好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我們做好新時代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高校課程體系建設上,加強“兩課”對大學生宗教信仰教育的課程指導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形式與政策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重要陣地,應當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課堂在大學生宗教信仰教育引導中的作用。應當對世界宗教的歷史和宗教的基本常識,宗教與封建迷信、邪教組織的區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觀點;黨對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黨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針;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堅決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重視網絡宗教問題,加強和改進黨對宗教工作的領導;鞏固和發展黨同宗教界愛國統一戰線的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設計,幫助大學生了解新時代宗教工作的特點和內容,提高對宗教信仰的理性認識,學習宗教事務條例,提高宗教工作的法治意識。同時要在課程的講解中讓大學生認識到宗教信仰本質上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提高對西方勢力進行意識形態領域進行滲透的防御能力。
三、加強大學生宗教信仰教育引導的路徑
1.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樹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樹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與注重的科學素養并重,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學生科學批判精神的培養,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為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搭建平臺,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創新能力,多數高校在大學生的學分課程中已經開設了門類多樣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如《創業管理》、《企業家精神》、《大學生創業基礎》、《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等課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從1學分到3學分不等。同時各大高校在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活動上也進行了不斷的探索,例如目前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視的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創業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以及創客空間、校企合作的創業實踐等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是通過分析這些創新創業課程和實踐活動,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課程之間沒有層次遞進關系,課程內容上沒有銜接;二是創業課程與創業實踐毫無聯系,課程的開設對于創業實踐毫無指導意義,創業實踐也只是停留在完成創業競賽的任務,達到參賽數量,缺乏連續性。而對于創意的培育、創業作品的申報、修改、管理等更沒有系統的規范;三是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分離。鑒于以上實際,高校必須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探索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提升高校在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培養上的主導作用。將創新創業教育的創新思維意識,創業精神以方法論的形式融入各個學科專業教學中,突出表現為“PBL”教學和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學院自2012年引入“PBL”教學方法,2013年成立了臨床醫學“PBL”教學的教改班。近五年來,累計有2400名學生進行了臨床醫學“PBL”教學和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對于問題意識的導向,項目化的管理以及模塊話的教學和創新科研成果的申報都反響熱烈,如面向全體本專科學生的“未來醫生”項目,在課堂上專業教師結合自己的創新創業項目將研究問題以項目的形式發布給全部學生,以明確的任務導向指導學生,學生以團隊的方式接收“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索和創新,每個團隊最終都能出色的創造性的完成項目任務。這種將創新創業教育與醫學專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參與項目的學生積極性非常高。許多學生在課程之外開設自己的公司,進行創業實踐。2017年“提供高通量蛋白質分析的科研服務平臺” 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已成功注冊淄博瑞珩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已經進入市場融資運營階段。
2.在教育內容的設計上,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根基
“大學生宗教信仰的核心問題在理想信念方面。人的信仰只有用另一種更具說服力、感染力的信仰力量才能有效制衡和導引。”因此,打破大學生對宗教的神秘感,消減宗教對大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就必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著力培養大學生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他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信心以及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因此,堅定大學生崇高理想信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精神實質融入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加深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使得他們能在宗教信仰與社會主義信仰的價值選擇面前做出正確的選擇,進而成長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崇高理想和馬克思主義堅定信仰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3.在教育實踐上,敢于對校園傳教說“不”
在日益開放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園和大學生對萬圣節、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的熱情高漲,高校學生“宗教熱”現象逐漸顯現。大學生已經成年,對于大學生的閱讀宗教書籍,出入寺觀教堂、過宗教節日等行為應正確引導,加強師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堅決抵御境外利用宗教滲透,防范校園傳教。當前在高校校園中出現的校園傳教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在路上被攔下詢問你是否對某些宗教感興趣;二是打著各類宣傳的幌子,對你的宿舍進行“掃蕩”;三是發放傳單邀請你參加宗教集會;四是電話進行宣傳,勸你加入宗教;五是在宗教節日邀請你參加音樂會、歌舞會、舞臺劇等活動;六是通過掃描二維碼獲得小禮品來讓你加入各種宗教交流群等等......近年來,伴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偽科學和邪教加大了對高校滲透的力度,對大學生產生了諸多負面的影響。一些在校大學生遭到邪教組織的侵蝕毒害后,學業荒廢、前途盡毀。可見,解決偽科學和邪教的問題,是一項極其重要且艱巨的任務。這要求大學生必須知道什么是偽科學和邪教。因此,各高校在加強大學生科學知識教育和科學精神培育的前提下,要嚴厲反對、打擊,堅決杜絕偽科學和邪教在大學校園內傳播和蔓延。首先,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崇尚科學,反對邪教”等旗幟鮮明的主題教育活動以及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動,進一步增強高校學生對偽科學以及邪教本質的認識,提高其防范和抵御能力。其次,制定實施《防范和抵制邪教專項檢查行動方案》,通過課堂巡查、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課堂實時遠程監控、主題班會等形式進行排查監督,在校園內形成拒絕偽科學、抵御邪教的濃厚氛圍和強大聲勢,為校園安全清除障礙和毒瘤。
參考文獻:
[1]李建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孟維曉(1983--)女,漢族,山東沾化人,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