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敏
摘 要:伴隨著高等教育改革進程的全面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得到關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貫穿于整個大學生的高校生涯,對于推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成才具有積極作用。但從目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出發,其依舊停留在一個相對簡單性的發展模式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價的全過程都迫切需要從簡單到復雜的必然轉向,從而為國家培養高素質、高智商人才。
關鍵詞:公共體育課程 簡單 復雜 必然轉向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4(c)-0043-02
高校公共體育本就處于一個邊緣化的地帶,受重視程度不高。在這種大的環境下,公共體育教學模式處于一種停滯的狀態下,創新發展面臨困境。將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當中的各環節進行拆解發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價等都處于一種簡單性的表現狀態,如何在新時期實現從簡單到復雜的必然轉向,這既是本次研究的重點,也是推動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一次全新嘗試。
1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的簡單性具體表現
1.1 教學目標的簡單性表現
從體育的發展價值著手,對其理解的過程中不應該僅僅關注體育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作用,而更應該實現關注焦點的發散性拓展,將側重點放在人的智力、情感、道德以及精神等多要素層面。但長期以來,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的價值功能已經處于一種線性狀態,教學目標的制定依舊未得到更新。這種教學目標的單一性,一方面,對學生的影響就是參與積極性下降,人才參與公共體育教學,主要是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從而失去興趣。另一方面,對于高校而言,對單一目標的認知不到位,導致公共體育課程被邊緣化,公共體育整體價值與整體性逐步喪失[1]。
1.2 教學內容的簡單性表現
教學內容是構成公共體育教學的核心要素。從目前教學內容的簡單性表現來看,在開展公共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也是圍繞學生的綜合發展進行,包括體育知識、運動技巧以及競賽方法內容的傳遞。但在當前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內容上面,依舊是以體育教學大綱為內容的核心,教師依據現有的教學資料與講義內容完成課堂教學。這種教學內容在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的今天顯然已經失去內在價值,呈現出固化、單一、枯燥的形態,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在同一安排下的教學內容也會嚴重壓縮學生的自主選擇空間,不利于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發揮實效[2]。
1.3 教學過程的簡單性表現
依據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后直接進入到教學過程階段,對于體育教學而言,其本身就一個相對多維、開放的運動系統,結合高校學生對于體育內容的理解與認知,能夠最大限度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堅持個性追求的基礎之上實現自我發展。但值得關注的問題是,當前公共體育教學過程處于一個相對尷尬的局面,其自我封閉的現象十分嚴重,教師對于課堂的可控性要求較高,學生的自主空間并未得到重視,從而最終造成學生的自由天性無處釋放,公共體育教學的價值也就名存實亡。
1.4 教學評價的簡單性表現
公共體育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是對教學實施效果的全面評估,針對評價結果去驗證學生對于公共體育知識的理解程度與接受程度,并做好教學全過程的優化。良好的教學評價能夠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提供新的革新思路,針對性地做到對目標、內容以及教學過程的調整,從而塑造一個有助于教學效果最大化的教學空間與氛圍環境。但目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還處于簡單的線性階段,評價方式相對單一,評價指標不具備全面性,最終影響評價結果,制定的教學措施也無法有效解決多層面的問題,教學評價流于形式[3]。
2 公共體育教學模式從簡單到復雜的必然轉向策略
2.1 教學目標的復雜性轉向策略
簡單向著復雜的轉變過程,實則是對公共體育教學目標的更新過程,從傳統線性目標向著多元目標轉化,在明確、正向多元目標的指引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才能夠得到革新。從傳統教學目標的簡單性表現就可以看到,目標的線性狀態忽略了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內在價值。針對這種情況,教學目標的復雜轉向十分必要。一方面,從高校體育教師的角度來看,高校體育教師要加大學習力度,從體育教學的內涵出發,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知與思考,在價值的追尋當中尋求合理的發展空間,從而制定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在全民健身計劃快速推進的今天,有關于體育價值方面的宣傳與推廣要將范圍擴展,不僅僅放在單一的內容層面,更應該重視體育價值的深度探索,為教學目標的更全面制定奠定堅實基礎[4]。
2.2 教學內容的復雜性轉向策略
教學內容是保證教學目標得以更好實現的基礎,教學內容的簡單性表現,并不利于公共體育課程價值的系統展現,固步自封,勢必走向沒落的發展局面。教學內容通常是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設計,教學內容的復雜性轉向,則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強調內容開放性。在開展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教學內容需要適當地革新,建立一個多元目標體系,以開放性的姿態來擴大教學內容的包容性,為大學生提供新的體育知識與技能,滿足其對于體育教學內容的多元化需求。其二,教學內容的革新。傳統的體育教學大綱既要遵守,也需要創新。堅持以教學大綱為核心,教學內容方面需要積極吸收新的元素,帶來全新的教學體驗,讓學生感受不一樣的公共體育教學環境。同樣可以聘請具備時尚、新興體育教學經驗的教師,支撐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專項過程。
2.3 教學過程的復雜性轉向策略
教學過程需要從簡單向著復雜性的方向轉變,從而打破傳統教學過程的限制與約束,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的革新提供保障。一方面,教師要做到觀念的轉變。在教育現代化的影響下,教學模式已經呈現出新的變化,公共體育教學同樣不例外。高校體育教師要適應這種變化,轉變思想觀念,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真正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使其得以在課堂之上放飛自我,尋求突破與創新;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高校大學生的自身特點,結合對于公共體育的基本需求優化教學過程,真正以趣味性、合作性為前提條件。教學過程的優化設計,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會明顯提升,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的執行效果明顯增強[5]。由此可見,教學過程從固步自封到多元發展,實現了簡單到復雜的轉向。
2.4 教學評價的復雜性轉向策略
教學評價作為公共體育教學的關鍵性環節,簡單到復雜的轉向十分必要。從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來看,評價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可以充分地汲取先進的評價經驗,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評價模式,建立一個多元化、立體化的評價框架,引入多種評估工具,尋求多元的評估主體與評估指標,在實現教學主管評價的基礎之上確保可以與客觀評價有效融合。并且在評價的過程中,應該注重雙向交流的必要性。打造師生良好的交流與溝通空間,對日常的體育教學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從而有助于教師充分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評價策略進行調整,最終確保評價行為的客觀性與全面性。教學評價的復雜性轉向,對于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的革新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郭利利.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體育文化的融合[J].教育觀察,2017,6(23):133-134.
[2] 彭仁蘭,楊楠.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質量下降成因及對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8):188-192.
[3] 田希巖.淺析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J].當代體育科技,2016,6(3):100-101.
[4] 李棟.從體育生活化視角探索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J].肇慶學院學報,2015,36(2):96-100.
[5] 謝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指導思想探索與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