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徐琴
現金貸是一種新型個人信貸業務,具有短期、小額、無擔保的特點。作為豐富金融市場層次的有力補充,現金貸在實現金融創新、普惠金融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發展迅速。在野蠻生長的同時,現金貸也出現了利率畸高、暴力催牧等現實問題,引發監管層和社會廣泛關注。監管新規的出臺雖然解決了部分問題,降低了風險,但缺乏長效控制機制,其科學性仍然飽受質疑,相關措施應當及時跟進補充。
現金貸 風險 監管
引言
自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全國開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之后,監管部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消費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其中,現金貸業務作為一種典型的消費金融得到了迅猛發展。在野蠻生長的同時,其背后隱藏的問題也開始顯現,暴力催收、高利貸化、侵犯個人隱私等問題一度激化了社會矛盾,使得銀監會將現金貸納入了整治的對象。2017年年初,監管部門就連續發文,旨在對眾多不具有放貸資質的網絡平臺開展的“現金貸”業務進行整頓治理,而對于現金貸網絡平臺監管最嚴的就是2017年12月1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同發布的《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通知》中對機構資質、資金來源、利率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我國現金貸的基本情況
(1)我國現金貸業務的發展現狀
現金貸源于國外的發薪日貸款(payday loan)模式,80年代美國推動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場化為它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與國外類似,我國的現金貸也具有小額、限短、利率高、無場景等特征,契合中國正在經歷的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場化改革,傳統的銀行體系已無法滿足巨大的資金需求,“傳統的金融機構一般不對個人提供小額貸款業務,即使提供也需要繁瑣的手續和各種證明擔保,獲得一筆貸款的周期很長,無法滿足個人生活消費資金急需。”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在利益的驅使下,現金貸公司迅速擴張。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7年11月19日,市場上運行的現金貸平臺有2693家,其中有592家P2P網絡借貸網站開展現金貸業務,約占全部P2P平臺總數的15.8%;有812家其他網貸平臺開展現金貸業務,約占全部其他網貸平臺總數36.9%。但是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是,本土化后的現金貸,與發薪日已沒有太多關聯。自2015年前后我國引入現金貸以來,它的服務模式就是以線上為主,放款率高,放款速度快,同時借款門檻較低,僅需要借款人提供證件號等基本信息,對客戶審查標準的缺失導致壞賬率較高,所以更需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金融科技手段來提高風控水平。
(2)我國現金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現金貸業務規模急劇擴大的同時,從業者良莠不齊。其缺乏監管隱藏的問題也開始暴露,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1.放貸主體監管缺位。據第一消費金融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11月22日,市場上網絡小貸牌照僅257張,其中231張已經完成工商注冊,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僅為23家。網絡小貸牌照是現金貸公司合法經營的前提。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因為缺少有效或是嚴格的監管,目前市場上運行的現金貸平臺超過兩千家,大部分現金貸平臺缺乏放貸資質。大量資金和客戶的涌入,使得整個現金貸行業面臨巨大的市場風險。
2.高利率問題。現金貸平臺在實際業務中,對利率采用的是日利率、月利率這樣的計算方式,這些利率表面上看似不高,但是換算成年利率就遠遠高于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的利率紅線。如一家現金貸平臺規定的日利率為0.5%,假設一位借款人通過該平臺借款1000元,期限為10天,那么到期時需要支付的利息是50元。因為借款期限短,基數小,表面上看起來利息似乎并不多,但如果將這個日利率換算成年利率,真實的年化利率高達180%,而這只是當下現金貸平臺的平均利潤率,平臺的最高利潤可達600%左右。除了以低日息隱藏高利率,現金貸平臺還通過砍頭息的方式變相提高利率,使得借款人實際借款金額低于借款合同約定的金額,除此之外,服務費、手續費、逾期費等費用也加重了借款人的還款負擔。
3.風險控制缺失。防范風險的關鍵在于一套完整、實時、共享的個人征信數據。而當前現金貸業務不管是貸前授信還是貸后風控,都流于形式。由于不能調用央行征信系統數據、自建數據庫成本高、征信報告覆蓋率低等原因,部分現金貸平臺使用外包數據庫,比如趣店旗下的來分期就是借助支付寶平臺,利用芝麻信用評分系統來評估借款人的信用情況。更有甚者,在高收益可覆蓋高風險的經營狀態下,逐利的本性驅使一些小平臺放松對風險控制的標準,為了迅速占領市場,幾乎零風控放貸,導致行業壞賬率普遍在20%以上。再加上各個平臺之間的信息不共通,使得現金貸的借款人普遍存在多頭借貸的情形,逾期率極高。
4.暴力催收。現金貸的高利率往往導致許多借款人不能按期還款,這種情況下誘發了多頭借貸.短期借貸長期化。但是“以舊還新”的方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最終還是導致違約。現金貸平臺往往通過外包催收來降低風險和成本,而這些外包機構質量參差不齊,且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來規范,由此在實踐中出現大量不當催收行為:“通過電話騷擾影響借款者及其親屬的生活;暴力威脅不能還款的借款者;向借款者要求過量的損害賠償;威脅提起刑事指控等。”不當催收引發了極大的社會風險,影響社會穩定,已經成為阻礙我國現金貸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監管新規下現金貸的整治
基于現金貸行業的種種亂象,2017年12月1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同發布了《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旨在規避現金貸現有的風險,加強監管。
(1)持牌經營
《通知》規定,取得經營放貸業務資質的機構才可以經營放貸業務,明確了放貸主體。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貸款通則的規定,有放貸業務資質的平臺分為兩類:銀行業金融機構和一些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具體來說,銀行、消費金融公司、持牌的小貸公司等具有放貸資質。而市場上將近90%從事現金貸業務的公司都沒有相關牌照,屬于非法經營。監管部rJ叫停增量業務,逐步壓縮存量業務,對于清理和整頓現金貸行業有深遠影響。此項規定一出,沒有牌照的機構將被進行打擊和取締,逐步退出市場,而對于有牌照的機構,如果出現不合規者,也會取消其業務資質。
(2)限制高利率
現金貸平臺年化利率畸高,實際上具有高利貸的性質。因此《通知》重申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間借貸利率的規定,年利率不得超過36%。同時,利率的計算方法是看綜合資金成本,并且統一為年化形式,避免了部分平臺約定砍頭息、利用日利率來迷惑借款人。在一系列政策的影響下,頭部平臺公司會把現金貸業務逐漸向場景貸業務轉移,或者相應的降低費率。比如掌眾金服就宣布旗下全線小額現金貸款產品綜合息費均下降至年化36%以下,而跟支付寶有合作的趣店更是被要求下降到24%以下,以此來滿足國家對于降息的要求。由于36%的利率使得很多現金貸平臺根本不能覆蓋成本,收益的下降使它們不得不考慮通過平臺開拓其他業務盈利。對于沒有資質的平臺,更需要完成轉型,向一些暫時不需要牌照的業務轉移.否則就會被市場所淘汰。
(3)加強風險控制
《通知》規定放貸機構應當審慎經營,加強風險內控,不得隱瞞不良資產。通過加強數據平臺建設共享信息,防止借款人多頭借貸、以貸養貸。同時加強失信制度建設建立失信信息公開、聯合懲戒等制度,提高違約成本,規范借款人的借款行為。
對于銀行來說,新規并沒有對它產生太大的影響。銀行雖然也在從事現金貸業務,但其自身有一套完備的征信系統,擁有的是一些“優質”客戶,并不會為了規模增長和短期利益而降低客戶的信用審查標準,而它的貸后風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的風險。但那些在業務操作和風險控制上都比較激進的中小銀行,比如部分城商行、農商行則可能會受到較大的沖擊,連帶風險降低。
(4)規范催收行業
暴力催收主要是源于多頭借貸引起的高違約率。限定利率,降低違約率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暴力催收的發生。《通知》也明確了不得通過暴力、恐嚇、侮辱、誹謗、騷擾等方式催收貸款。同時加強客戶的信息安全保護,尊重客戶隱私權。對于社會上頻繁出現的“裸條”事件會是一種有效的限制,確立了金融消費者保護原則。
現金貸監管之思考
總的來說,現金貸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社會價值。現金貸在緩解次級信用群體貸款難、推動創業創新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作為我國多層次金融市場的有力補充,現金貸對改善中小資金需求者的融資渠道、實踐普惠金融具有極大價值。”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監管的目的不在于取締現金貸,而在于避免發生系統性、全局性的金融風險。從長遠來看,現金貸監管新規有利于消費金融行業的長期發展,監管新規在規范行業當前的突出問題時,仍有部分事項有待進一步提升。
對我國目前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本身來說,其監管還存在滯后性。雖然確立了穿透式監管,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甄別業務性質,使那些非典型化的準金融業務也納入金融監管的范圍之內。但從實踐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之前的P2P、校同貸、還是現在的現金貸,往往是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后監管才到位。這表明,“當前我國針對包括現金貸在內的整個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與監管領域,尚缺乏長遠布局和完整的頂層設計體系,缺乏防患于未然的長效控制機制。”因此,有必要構建中央金融監管機構與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的雙重監管,并且在國家層面推動兩者協調監管的長效機制和規范立法。監管前移才能更加有效地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而實現監管前移,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建立統一的行業數據平臺和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或者是否可以允許網絡借貸平臺通過合理方式接人央行征信系統。值得肯定的是,2018年3月由央行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主推成立的百行征信,將央行征信系統未覆蓋的部分群體納入了數據庫,信息資源的共享有利于監管部門盡早發現和解決問題,有助于提升行業風險防控水平。
關于此次監管新規施行產生的問題,首先,禁止多頭借貸會出現大范圍壞賬。根據國家互金委員會的一份報告預計,“有近200萬現金貸借款人存在多頭借貸情況,其中近50萬借款人在一個月內連續借款十家以上平臺。”多頭借貸已成為行業普遍現象。由此可知,當多頭借貸被禁止,目前存有負債的借款人如果不能通過自有資金償還債務,又無法通過其他平臺借用資金,就會造成高違約率,現金貸行業會出現大規模的壞賬風潮,由此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其次,資金需求缺口無法填補。傳統金融機構覆蓋的客戶群體非常有限且都是信用完好的“優質”客戶,絕大多數銀行靠對公客戶和規模增長進行擴張。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使得大量長尾客戶的信貸需求和服務不能得到滿足。現金貸的出現恰好使那些沒有央行征信記錄的群體獲得了資金借貸的渠道。新規出臺前的高利率也反映了借貸市場供不應求的現狀。新規施行后,現金貸平臺遭到全面整治,大量平臺退出,原本能夠在現金貸平臺借貸的客戶失去了資金來源,客戶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不能保證其不會通過其他途徑獲取資金,或者是否會出現其他能夠提供類似服務的業務模式,而這些途徑或是模式的合法性是值得懷疑的。倘若如上文所述存在監管滯后,又會帶來新的互聯網金融亂象。現金貸收緊后,相應的應當采取措施填補巨大的資金缺口。
最后,救濟途徑缺位。此次監管新規雖然叫停了暴力催收行為,但是只規定了對侵權人進行處罰,對借款人遭受暴力催收的救濟途徑等方面沒有具體規定。監管不應該只停留在對催收活動的監管上,還應該提供法律框架保護借款人合法權益。對此,是否可以借鑒美國《公平債務催收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有關規范暴力催收的法律法規,明確監管對象和監管主體、明確暴力催收的法律責任。比如催收人違反有關規定,受害人可以就侵害行為提起民事訴訟,不僅可以個人訴訟,還可以提起集體訴訟,同時授予遭受暴力催收的借款人損害賠償的權利等。
[1]葉文輝.互聯網現金貸業務存在的風險和監管建議[J].征信,2017,(11):81-85
[2]巴曙松.國外“現金貸”業務發展經驗及啟示[J].中國銀行業,2017(4):76-79.
[3]周漢君,互聯網金融監管——基于現金貸業務視角[J],時代金融,2017.(0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