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祥祥 臧宏玲
[摘 要]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的新的歷史方位”。同時在十九大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作為成就之一進行了論述。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舉措和根本途徑就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農村地區在我國所占面積較大,但其環境問題也是比較嚴重的。本文將結合新時代的相關理論對當前農村地區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環境保護的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環保意識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1 環境保護問題的歷史沿革
關于人與環境的關系,最早可以追溯到農業革命時期,由于人類的智慧,發明了工具,學會了使用火種,就此結束了被自然奴役的歷史,由被動適應環境變為改變環境,進而征服自然。工具的發明和火的使用,人類征服自然的欲望愈演愈烈,由此開始了對環境的破壞。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大機器的出現替代了手工制作,然而同時也加深了人與環境的矛盾,但人們卻沒有認識到這一問題。直到20世紀50年代左右,人們才漸漸開始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并開始重視解決環境問題。于是在1972年,聯合國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并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以期解決所出現的環境問題,《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提出也是人們為改善環境提出的對策。
2 新時代相關思想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十九大的召開,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論,其中“新目標”就指出要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生態文明建設還在進行中,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遠遠沒有結束,在建設過程中我們意識到人類是絕不能凌駕于大自然之上的,更不能把大自然作為掠奪的對象,去無限制地向其索取,我們應當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意識,時刻銘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在十九大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一科學論斷概括了現代化的標準和實現現代化的途徑,那就是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為人民提供更舒適、更美麗的生存環境。
3 我國農村地區環境的現狀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3.1 農業生產所造成的污染
農業污染是農村地區環境污染最主要的問題,部分農村居民由于文化程度不足、欲獲得較高收益,濫用化肥農藥,殊不知過量的施肥不僅不會帶來更高受益,反而會危害到土地的質量,甚至會污染到地下水資源,造成難以改變的后果。一些農用廢舊塑料薄膜的隨意丟棄會產生有毒物質污染土壤,并且,這種塑料薄膜很難被分解,給農村地區的環境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同時也加大了環境保護的難度。
3.2 生活垃圾的不得當處理
由于生活習慣問題,農村居民在生活上一般比較隨意,生活中所產生的廢水、污水多是以就地傾倒或隨處排放的方式處理。由于缺少垃圾處理站、回收站等基礎設施,人們的生活垃圾無處存放,有的人隨意堆積,有的甚至挖地掩埋,這樣不僅污染環境,甚至會出現病菌,引發疾病,嚴重影響到居民的身體健康。
3.3 工業發展帶來的污染
受到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城市中的一些大型工廠、化工企業遷移到農村地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農民的就業問題,拉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是污水、煙霧、噪聲等問題的出現對農村地區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嚴重危害到了居民的健康,給他們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
4 完善農村地區環境保護的建議
4.1 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培養其環保意識
要想從根源上解決農村地區的環境問題,首先就是要培養和提高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應該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工作,讓居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環境保護與治理當中。同時,地方政府要加強對農村地區農民文化素質水平的提高,提高農民對先進科學技術與工具的運用能力,使農民掌握科學的種植方法,從而更加科學地種植,減少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
4.2 加強農村地區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建設
相關政府部分應加大財政投入,加強農村地區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村為單位設立垃圾回收站,在村中以合適距離統一安放垃圾桶并安排人員定時回收處理,以鄉鎮為單位建立垃圾處理站,科學合理地處理垃圾回收站收回的垃圾。
4.3 建立環保責任制和環保監管體系
農村地區環境保護工作做得不到位的根本原因就是相關領導的責任缺失,應把環保成效與地方官員干部的政績掛鉤,建立環保責任制,建立分層責任追究制度,哪一層級出現了問題,一定追責到底。同時制定環境評測標準,成立環境測評小組,對農村地區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實時監督評測。
5 總結
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村環境的保護是相輔相成的,應同等重視,我們應樹立環保意識,積極探索科學可持續途徑,主動投身于環保事業中,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形成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全民關注的環境保護新格局,促進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石慧.我國農村地區環境保護問題的對策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09).
[2] 陸軍,秦昌波,萬軍.加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J].環境保護,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