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歡歡
[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旅游行業的總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內蒙古自治區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旅游業,現今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的支柱型產業。本文選取了2011-2016年的相關數據,從旅游業總收入、游客接待人數、旅游業對地區經濟的貢獻度及產值區位熵等角度對內蒙古自治區旅游業對當前旅游業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
[關鍵詞]旅游業;發展現狀;分析評價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下,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明顯增加,消費能力提升,生活必需品在居民消費品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人們開始關注精神文明,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在假日出去旅游,得到身心上的放松與愉悅。而我國擁有豐富而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多種民族風情,廣闊的地貌,這些都有利于旅游業的發展。內蒙古自治區位于我國北部,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區,山地、草地、平原與沙漠多種地貌兼具,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旅游愛好者。如今旅游業在內蒙古自治區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不僅為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時提升了地區地位與形象。盡管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的旅游業比較發達,但是與江蘇、浙江等旅游發達地區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旅游設施、景區建設以及其他方面仍需要繼續努力。
1 我國旅游業現狀
我國旅游業現今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發展規模大,發展速度較快,在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上排到了第15位,對我國經濟起到了明顯的帶動作用。旅游業的高速發展除了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外,還帶動了許多周邊產業的興起與發展,如電子商務、文化體育、交通運輸以及餐飲住宿行業等。選取2010-2016年的數據,從游客接待游客量與旅游業總收入對我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得到圖1。
游客接待量和收入是衡量我國旅游業發展狀況的兩個重要指標。根據圖1可以看出,從2010-2016年,我國旅游業的游客接待量與旅游業收入均呈現遞增的趨勢,到2016年,我國的國內外游客接待總量達到45.78億人次,旅游業總收入達到了4.69萬億元,都達到了2010年的兩倍之多。
2 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狀況的宏觀經濟分析與評價
2.1 自身發展狀況分析
在對內蒙古自治區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時,主要選取了游客接待量(包括國內游客與境外游客)及其增長率、地區旅游業年收入及增長率、旅游業對地區經濟貢獻度(內蒙古自治區旅游業總收入在地區生產總值的占比)和旅游業產值區位熵這五個指標,其中產值區位熵的計算公式為:產值區位熵=(內蒙古自治區旅游業年收入/地區生產總值)/(全國旅游業年收入/國內生產總值),主要是將內蒙古自治區旅游業的發展水平與全國進行比較。選取了2011-2016年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表1。
從表中可以看到,從2011年開始,內蒙古自治區旅游業接待的游客人數一直在遞增,五年的時間內從5329.47萬人次增長到了9805.32萬人次,幾乎翻了一倍。接待游客人數的增長率經歷了一個從緩慢減少到緩慢上升的過程,但一直保持在10%以上,在2011年時增長率最高達到了15.35%。從這個角度來看,內蒙古旅游業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快。
年收入是一個能夠直接衡量產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從2011年到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旅游業的年收入從889.55億元上漲到了2714.70億元,翻了三番。其增長率從21.41%緩慢上升到28.72%之后又開始緩慢下降,到2016年下降到了20.27%,但總體都在20%以上,且除了2011年之外,其他年份的增長速度都遠遠超過了全國平均收入增長速度。這說明內蒙古自治區的旅游業的發展速度還是很快的。
從旅游業對地區經濟的貢獻度上來看,從2011年開始逐年增加,且增長速度較快,從6.19%上漲到了14.98%。旅游業對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貢獻越來越高,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旅游業將成為地區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帶動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最后,從表中可知,內蒙古自治區的旅游業產值區位熵呈現出逐漸增大的趨勢,且其數值一直大于1,這說明內蒙古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水平已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且兩者差距將逐漸增大,在全國旅游業中競爭力較強且競爭優勢越來越明顯,預期將對全國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更加重要的影響。
就自身發展總體上看來,內蒙古自治區的發展狀況很好,行業經濟增長速度較快。
2.2 比較分析
2.2.1 行業比較
內蒙古自治區憑借其優越的生態環境及資源稟賦,農牧業和工業發展速度較快,對地區經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內蒙古自古以來農業與畜牧業就十分發達,近些年來工業也快速發展,逐漸展現出優勢,內蒙古自治區開始把產業發展的目光投向了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現今已成為了各地區經濟發展與整體素質進行比較的重要衡量指標,而旅游業就是第三產業中占比較大的行業。選取2016年的數據,對內蒙古自治區各行業的產值進行分析,得到圖2。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128.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637.39億元,占比9.04%;第二產業增加值為8553.63億元,占比47.18%;第三產業增加值為7937.08億元,占比43.78%。第二產業內蒙古自治區的主導產業產值最大,第三產業的產值與規模也在逐漸增大,與第二產業的差距逐漸減小,第一產業的占比最小。從圖中可以看出,在10個行業中,工業產值占比最大,達到了40%,其次便是旅游業,產值為2714.7億元,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為15%,在第三產業產值中占比34.2%,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業的發展僅次于工業,為第三產業的主導產業。從這個角度看,旅游業在內蒙古自治區屬于主導型產業,且有利于推動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
2.2.2 地區比較
在地區比較中,主要選取了2016年中國地區旅游業競爭力排名前5的五個城市,對它們的旅游業收入與接待游客人次進行分析,與內蒙古自治區進行比較,得到表2。
從表中可以看到,旅游業收入排名第一的為廣東省,收入為11560億元,與其相比內蒙古自治區的旅游業收入僅達到廣東省的23.48%,收入最低的河南省收入為5764%,而內蒙古自治區收入還沒有達到其二分之一。在接待游客人次上,江蘇省排名第一為68000萬人次,內蒙古自治區的游客數量不足其15%,就算是最少的廣東省其接待游客的數量也是內蒙古自治區的四倍還多。由此可見,不論是在旅游業收入還是接待游客數量上,內蒙古自治區與國內旅游業發達城市均有極大差距。
3 結語
綜上分析,自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自治區旅游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驗豐富,目前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逐漸走向規模化,帶動第三產業和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在與發達城市相比時還存在著極大差距。不得不承認,內蒙古自治區的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基礎設施滯后,綜合功能不齊全,配套設施不完善;交通設施比較落后,風景區周邊機場數量極少,有些地區公路鐵路建設都不完備;景區設計落后,發展理念不夠,創新難以吸引游客;產品服務水平一般,難以滿足顧客的需求等,這些都是現階段必須面臨的,如果不及時進行調整,內蒙古自治區旅游業能否繼續高速發展將難以確定。除此之外,旅游業的過度發展也使許多景區污染嚴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威脅,這將對未來旅游業的發展形成阻礙,所以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也要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邢向陽.城市旅游業競爭力評價研究[D].西北大學,2014.
[2] 劉靜肖.現階段我國旅游業經濟效益的評價探究[J].中國外資,2013(18).
[3] 麻廣波.內蒙古旅游業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
[4] 徐杰.內蒙古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0(04).
[5] 劉俊清.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SWOT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04).
[6] 王繼紅.談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職大學報,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