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摘 要]互聯網對人們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通過分析互聯網對農村社區居民勞動生活方式的影響,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居民;勞動生活方式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識碼]A
1 互聯網對農村社區勞動生活方式的影響
第一,在勞動手段方面。互聯網的發展,變革了勞動的組織方式、勞動工具以及勞動場所,使人們的勞動效率、范圍不斷擴大,為人們帶來了通過勞動改變生活方式的機遇和契機;對農村居民來說,改變的不僅僅農民信息獲取方式,更重要的是農民的勞動方式有了很大變化。一方面,從離鄉打工的農民工角度來說,“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幫助農民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實現勞動力轉移和勞動手段革新。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提升了農業信息化水平,即便是在農業領域工作的農民的勞動手段也發生了變化。農業信息化將成為助力器和新動能,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在互聯網提供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助推下,農村的生產方式已經從過去以生產為中心,轉變至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為中心。曾經導致城鄉差異的“信息鴻溝”現象在互聯網時代也逐步被縮小,農民在信息服務上擁有更多獲得感,提高了應用能力。與此同時,互聯網也催生了農村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可以更好地服務于農業全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互聯網+”理念和技術的應用,可以加速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有知識、有文化、會經營、懂管理的新農民,在信息化的助力下能夠以一當十,輻射帶動新農民新主體的成長,較大程度地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
第二,在勞動時間空間方面。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農民的勞動時間、空間也開始有了巨大的變化。從勞動的時間上來看,因為信息技術的推動,互聯網信息的交流,農民的生產自動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從勞動時間上來看,隨著我國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已經有2個整省、14個整市和300個示范縣重點開始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曾經白+黑的農村勞作方式正被打破,農民也開始有了規律的作息時間,勞動時間普遍縮短。以前農民勞動時間長是因為我國的農業效率還很低,但是隨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結合,農業效率大幅提升,農民會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產業調整,種植作物、從事產業也日益多樣化,勞動生產率提高后,勞動時間長度被縮小,農民的閑暇時間開始增多。
從勞動空間上來看,代表著人們活動的地區范圍,也是農民活動的地理范圍投影。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對農民的勞動就業決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他們的勞動就業空間不斷多樣化,而且產生的就業行為空間也日益多樣化。長期以來,我國農民外出務工熱潮不減。導致了農民就業以外出在農業行業或者非農業行業就業為主的就業空間特點。但是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城鄉的信息獲取差距不斷縮小,與此同時,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擴大,城鄉發展差距也不斷縮小,加之在國家《關于進一步推進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下鄉創業的意見》等政策的刺激下,農民就業的空間表現出了回鄉創業人數逐步增多的現象。據人社部2017年對2000個村進行的監測顯示第四季度返鄉農民工中,選擇創業的占10.9%,比上年度同期增長了3.2%,創業范圍覆蓋一、二、三產業。本地非農業就業的比例也不斷增加。
第三,在勞動強度方面。大多數農民認為是因為一方面是自動化提高了,機械作業代替了人工勞動。另一方面是因為當地農民在種植上有了更多的選擇性,尤其是通過網絡了解了市場信息后,經濟作物、采摘農業等發展,降低了農村勞動強度。就農村興起的農家樂來說,村民借助互聯網,在微信、QQ等一些社交軟件上發布當季的時令生鮮的采摘廣告,一般這種農家樂很能吸引游客,游客們大都是來自城市,他們過久了高樓大廈的生活,在閑暇之余也想去鄉村看看,這時候農家樂就是極好的選擇,既可以欣賞田園風光,又可以采摘新鮮水果,現殺活魚等農家宴也是讓人一飽口福。這樣農民也省去了采摘的時間,不必那么辛苦。
第四,在勞動心理方面。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勞動方式、勞動強度以及收入獲得感不斷增加,勞動滿意度也有所改善。但是因為網絡的沖擊,所以一些農民滋生了攀比心理,尤其是一些網絡發展的負面信息的導入,很多農民都覺得自己的勞動和收入和城鎮相比還是比較低。所以這種心態的作用下,很多農民還是不甘心以農業種植為主,所以更愿意上網,希望從網絡上獲得更多的信息,改變勞動現狀。
2 總結與建議
雖然互聯網對農村居民的勞動生活方式帶來了便利但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只是客觀條件的變化,但是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勞動能力等并沒有同步得到相應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不適應,尤其是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他們的勞動觀念、手段的適應性還不強。為此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是農村居民應樹立正能量的互聯網思想觀念。互聯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和發展模式變革,要在互聯網時代樹立積極的生活方式,通過借助互聯網平臺不斷提高個人素質、完善個人價值觀,做好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的傳承與創新,利用互聯網提供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等優勢,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二是政府要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凈化網絡環境,為農村居民借助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優勢、資源優勢和發展時空優勢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創造條件。要通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搭建平臺,引導他們提高網絡素養,趨利避害,實現互聯網時代的社會治理水平、民眾綜合素質同步提升。
三是互聯網平臺、互聯網產業也要強化自身建設,通過推動技術創新、提高信息傳播把關能力等,為農村居民在互聯網時代構建嶄新的生活方式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楊楊.信息化對農民生活和消費方式的影響[J].農業網絡信息2011(02).
[2] 田芬,劉江岳.農民新生活方式的內涵及其實現途徑[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3] 王麗萍,房蕊.論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轉變[J].理論學刊,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