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云
[摘 要]為緩解城鎮建設用地壓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004年國土資源部首先提出了增減掛鉤的概念,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的減少相掛鉤,鼓勵農村進行土地整理。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能否有效提高農戶生活質量水平是評價政策實施效果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探究農戶搬遷后生活質量狀況和滿意度、便利度評價等,將有利于增減掛鉤項目的順利實施,對政策效果進行科學合理評價,并根據農戶搬遷后生活方面遇到的問題和困境,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增減掛鉤;滿意度;實施程序
[中圖分類號]F301.0 [文獻標識碼]A
1 項目概況
阜平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自然條件惡劣,土壤貧瘠,交通不便,農村居民點分散稀疏,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薄弱,但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潛力較大,且農戶有改善居住條件的愿望,因此為增減掛鉤政策的實施提供了條件,通過項目的開展,可為城鎮提供建設用地指標,增加財政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阜平縣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按三個批次進行,共涉及14個鄉鎮33個行政村,共涉及72個自然村2418戶7556人。
2 農戶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通過對樓房村農戶搬遷后的生活質量水平進行調查研究,取得了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水平系統分析的第一手資料。在對問卷進行整理的基礎上,運用Spearman相關分析法對影響農戶生活質量滿意度的因素進行標識和篩選。本文數據資料的收集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的形式,調研區域共有已搬遷農戶144戶,調研發放問卷110份,收回105份,其中有效問卷102份,調研樣本戶數占區域總戶數約70.8%,問卷有效率97.1%。
2.1 家庭生活方面
健康狀況與生活質量滿意度的相關系數為0.484,呈中度相關,這表明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滿意度受健康狀況的影響比較大,農村居民身體狀況越好,對生活質量的評價越高;對村內道路滿意度對農民生活質量滿意度具有較大影響,兩者的相關系數是0.530,即村內道路建設越好,農民生活滿意度越高;用電照明情況的滿意度與生活質量滿意度的相關系數是0.558,呈中度相關,即對用電照明情況越滿意,生活質量評價越高,用電照明滿意度是評價生活質量滿意度的重要因素;根據調研,被調查農戶的閑暇活動主要有看電視、串門聊天或者跳舞等,當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有時間去進行休閑娛樂活動,兩者的相關系數是0.523,呈中度相關。
2.2 經濟收支狀況對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
年人均純收入與生活質量滿意度的相關系數是0.588,呈中度相關,當人們收入水平提高時,生活質量評價就越滿意;在職業與生活質量滿意度交叉表中,可知兩者的相關系數是0.508,呈中度相關;務工收入是農民經濟上的另一大來源,調研樣本中,有52.9%農戶家庭有在外務工人員,且月工資收入穩定在3000元左右。通過將務工收入與生活質量滿意度交叉分析,可知兩者的相關系數是0.476,呈中度相關;在水電煤氣費上,水費由政府負擔,農戶只需支付電費和燃氣費,且大概維持在每月200元左右,兩者呈中度相關。
2.3 農業生產與基礎設施對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
耕地道路設施對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滿意度的影響系數是0.471,呈中度相關,72.5%農戶對耕地道路設施還比較滿意;在對農業設施滿意度的考察上,72.5%農戶對農業設施目前狀況不太滿意,農業設施滿意度與生活質量滿意度的相關系數是0.598,呈中度相關,這表明農業設施滿意度對生活質量評價影響較高,農業設施滿意度越高,生活質量滿意度也越高。
2.4 政治參與與社會服務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在對政策滿意度的評價上,兩者的相關系數是0.476,呈中度相關。搬遷意愿的調查主要是了解農戶最初是否愿意搬遷,根據調查數據可知,74.5%農戶還是比較愿意搬遷的,搬遷意愿與生活質量滿意度的相關系數是0.466,呈中度相關;對安置補償合理情況的調查中,近半數農戶認為評估及補償比較合理,有26戶認為很一般;在看病便利程度上,有92.2%農戶認為看病買藥很便利,對醫生診療水平也比較認可,兩者的相關系數是0.449,呈中度相關;在對新社區環境衛生評價上,有92.2%農戶是滿意的,其中有8戶認為環境衛生一般,是因為附近有養雞場。在對文化廣場滿意度的評價上,有72戶是持滿意態度,不滿意的只有2人。
3 增減掛鉤項目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3.1 農戶對政策認識不夠,搬遷意愿不強烈
從各方面來看,增減掛鉤政策能更好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因此有52.9%農戶是比較贊成增減掛鉤政策實施的,有41.2%認為政策并不完善,主要體現在搬遷后收入減少、開支增加、生活方式不習慣、缺少經濟來源、政策認識不夠等。在對安置補償合理性評價方面,有51%農戶認為比較合理,有25.5%農戶不認同評價結果,認為評價未能達到自己理想水平。
3.2 收入渠道減少,消費支出增加
農戶搬遷入新房后,原有的生產生活模式打破,種植距離較遠,且產量不高,再加上養殖由于沒有合適區域也必須放棄。據調查發現,農戶搬入新房后,生活開支增加、收入渠道的減少主要體現在:耕地種植規模減少甚至荒廢、養殖無法進行、房前屋后收益消失等方面。消費支出增加主要體現在:購買家具家電、食物支出增加、電費增加、使用天然氣做飯燒水以及食物由原來的主要自足少部分購買變成主要購買、由燒柴做飯變成使用天然氣和電等方面。
3.3 通訊信號較差,教育條件不理想
一方面,60.8%農戶對房屋質量還是較為滿意,有18戶認為房屋質量一般,未達到理想狀態,有4戶不滿新蓋住房。另一方面,通訊信號并不理想,農戶與外界聯系不通暢,根據實地檢測,樓房內移動信號很弱,電信和聯通幾乎沒有信號,54.9%的農戶對通訊信號的評價是信號不太好,19.6%農戶家基本沒什么信號,有14戶認為信號一般。此外,據調研發現,樓房村教育條件沒有保障,沒有小學和幼兒園,小孩上學只能去十幾公里外的龍門小學。
4 對策建議
4.1 尊重農戶搬遷意愿,加大政策宣傳力度
在項目實施的各個階段,加強農戶參與度,項目實施過程要公開透明,各項標準、各個方案的制定都要召開村民代表大會,了解群眾意見;可根據農戶不同類型,制定差異化補償方案;同時為提高搬遷戶滿意度,必須從政策解讀和宣傳上下功夫。一方面,將增減掛鉤好處不斷向農戶宣揚,向農戶講解項目支持政策,讓農戶從內心接受項目。另一方面,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方式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還可入戶面對面講解政策要求,宣傳工作成效和工作安排,獲得群眾支持。
4.2 探索多種增收模式,增加搬遷農戶收入
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尤為重要,積極探索多種增收模式,拓寬農戶收入,從而穩定搬遷成果,實現搬遷戶增產增收。一是,在條件合適的地方發展光伏產業。可在閑置的荒山空閑地引入光伏發電項目,增加村集體收入,同時也避免閑置資源的浪費。二是,重點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鼓勵農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主體規模化經營,參與農產品基地建設,創建品牌,延長產業鏈條。三是,開展資產收益扶貧項目,創新“政府+公司+金融機構+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造資產收益扶貧新亮點。
4.3 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全方位提升生活質量
一方面,建設新型社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打造農村新型社區,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如社區體育中心、文化廣場、文化長廊、文化活動站等,滿足農戶休閑娛樂要求,可定期開展農民自由組織的文化活動競賽,有興趣愛好特長的都可以參加。如書法好的可以教其他人學習書法,體會中華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以及“弱有所扶”。此外,在安置區建設商業網點、農貿市場、超市上網等公共服務設施,從而全方位提升農戶生活條件。
5 結論
本文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為背景,選取阜平縣樓房村搬遷農戶為例,發放調查問卷102份,根據實地調研,獲取第一手數據資料。首先,了解阜平縣樓房村在增加掛鉤項目上的實施程序和方案;然后根據調研數據,依據相關系數和顯著性水平,剖析影響農戶生活滿意度的因素,即當前農戶生活質量狀況不理想,農戶生活質量水平受自身因素、收入支出、農業生產、政策評價與社會服務影響較大。其次,發現農戶搬遷后遇到政策認知不夠、收入渠道減少、開支增加、教育條件有待改善等問題,因此要尊重農戶意見,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探索增收模式、加強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全面提升農民生活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何釗.不同模式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農戶參與度及影響因素的對比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7.
[2] 程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7.
[3] 周凱.泉州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問題研究[D].華僑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