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莉
[摘 要]貴州是中國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扶貧開發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商科職業技術院校應發揮積極作用,為貴州農村輸送實用性商務人才,為貴州“大扶貧”戰略推進,落實精準扶貧,發展農村流通經濟,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村流通經濟;農村基層商務;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30-4 [文獻標識碼]A
農產品流通連接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傳遞農產品市場信息,關乎廣大農民和消費者的利益。提高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程度,不僅可以促進農產品流通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流通效益和效率,也是保障農產品市場供應、信息暢通和價格穩定,建立高效、暢通和安全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關鍵。貴州農村“大扶貧”戰略的實施、精準扶貧的落實,農村流通經濟落后是個障礙,而滿足農村基層商務人才的需求,是發展農村流通經濟的一個必要保障,商科職業技術院校應發揮積極作用,為貴州農村輸送實用性商務人才。
1 貴州省農村扶貧任務艱巨,精準扶貧初見成效
2015年,貴州有493萬貧困人口,是全國貧困人口數量最多的省份,占全國8.77%。全省88個縣(市、區、特區)中,貧困發生率在10%以上的有61個。(貴州統計局,2016貴州省統計年鑒)對照國家規定的“原則上貧困縣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區降至3%以下)”的脫貧目標,貴州脫貧攻堅任務還很艱巨。
精準扶貧是扶貧開發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重點工作。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就加大力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提出“4個切實”的具體要求:一是要切實落實領導責任;二是要切實做到精準扶貧;三是要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四是要切實加強基層組織。
貴州貧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農村,九成以上的貧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區、石山區和革命老區等連片特困地區,山地經濟的產量低、成本高、運輸條件差、農業流通經濟落后。“十三五”期間,貴州省率先在西部地區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有效解決了一批貧困鄉村水、電、路等瓶頸制約問題;貴州省立足自身天然綠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加快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泉涌”發展。2016年,全省實施產業扶貧項目2萬多個,74.2萬貧困群眾從中受益。
2 農村流通經濟落后,基層專業人才匱乏是短板
精準扶貧要精準地找到貧困根子,精準地針對扶貧對象精準地安排扶貧項目,扶貧項目要有成效,要形成幫扶對象致富的長效機制。貴州農村扶貧,不能靠引進工業項目,只能立足自身旅游資源和山地農特產品“黔貨出山”。精準扶貧項目把貧困農戶引上致富路,走下去要靠農戶自身提高生產技術和市場運作的基本技能,大力發展農村流通經濟是農民脫困致富的根本需求。
貴州的山地經濟決定了貴州山貨產量低成本高,但是貴州獨特的山水賦予了貴州山貨的原生態、“綠色”、有機等優良品質。不能跟農業大省、農產品高產區比產量和成本,我們可以尋求市場差異化,做精品農業,準確市場定位,差異化提供高端農特產品。采用這樣的市場戰略,我們首先要對農特產品進行市場化運作的可行性分析:大到對政策背景、市場環境進行調查分析;具體到對個體農特產品的市場容量評估、生產技術條件評價、競爭對手分析、成本測算、風險預測等;其次,要進行營銷策略選擇,包括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銷策略的策劃;再次,需要具有營銷技能的人員進行實施及售后。這樣,對農村基層市場運作專業人才的需求是很迫切的。
筆者下到農村基層調研當地農業種植扶貧項目,和基層扶貧干部及農戶交流中,深切感受到農民對于市場化運作專業人才和技能的渴求。沒有市場運作技能,農戶的農產品生產沒有市場導向,品種選擇、產量計劃都是憑個人經驗,較為盲目,加上農產品生產周期長,幾乎沒有中途調整轉產的可能;農業生產者因為市場信息閉塞,沒有自己的渠道資源,缺乏市場談判技能,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處于最弱勢的地位,利潤低而且沒有權益保障,更談不上通過運用產品策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來創收增利。
從貴州農村現實條件來看,現階段幾乎沒有專門的營銷策劃公司面向農村地區提供市場運作專業服務,農民的資金條件也不可能購買營銷咨詢公司的專業化市場服務,甚至農民也沒有尋求市場化專業服務的意識。那么,農民自己擁有市場化運作基本技能,是現階段發展貴州農村流通經濟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3 地方職業技術院校商科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多選擇城市,極少從事涉農商務活動
職業技術院校,生源多來至于農村地區,熟悉農村,對農村應該有很深的家鄉情結,院校在就業指導中要提倡鼓勵畢業生學成回鄉創業。但是,商科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回鄉創業的形勢不容樂觀,商貿類專業中職畢業生就業多留在城市,從事非農商務活動。
究其原因,粗略分析有以下幾方面:
(1)畢業生對家鄉農業流通經濟發展沒有信心。貴州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多來自于農村,家庭農業收入相對于城鎮工薪家庭來說,收入偏低,特別是偏遠農村家庭農業收入遠遠比不上城市務工的收入,從觀念上,畢業生認為回鄉從事涉農活動收入較低,沒有前途。
(2)傳統“跳農門”的思想影響。農村學生家長對孩子上學的最大期許,就是脫離農村,轉變身份,能在城市扎根,認為畢業后再回到農村從事涉農活動是沒出息,這種思想對畢業生就業選擇影響很大。
(3)職業技術院校對商貿類學生設定的培養目的沒有涵蓋農村基層商務活動需求,相應的課程設置定位沒有針對貴州農村基層商務活動的原理、操作流程及實踐練習;具體到課堂教學設計、講授、案例分析、思考練習,極少選擇農村流通經濟背景,導致學生對知識的適用性認識囿于工業品流通領域。
(4)就業指導方向單一。職業技術院校在對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對“返鄉創業”的重視不夠,在相關政策和專業指導方面,給予的信息提供、項目推薦、技能培訓等指導和服務力度較弱。
4 地方商科職業技術院校應多渠道為貴州農村培養、輸送基層商務人才,下到農村基層提供市場化專業服務
(1)相比較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和普通專科院校,商科職業技術院校面向貴州農村輸送基層商務人才,從人才培養規格和人才培養模式兩方面來看,具有針對性和適應性。具體到營銷專業為例,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專科學校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偏向策劃和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教學中理論重于實踐;職業技術院校營銷專業人才培養偏重于市場執行和營銷手段操作,教學中注重實務操作。就目前貴州農村對基層商務人才的普遍需求而言,職業技術院校商科畢業生更具有針對性和適應性。
(2)商科職業技術院校通過和縣級職業學校聯合辦學,定向培養符合當地農產品市場化運作需求的基層商務人才。
職業技術院校和縣級職業技術學校聯合辦學是目前職教界較為常見的一種辦學模式。和不同地區職業學校聯合辦學,應該對當地農業經濟進行調研,了解當地農產品流通的概況、發展方向及農產品流通領域對商務人才的需求特征,提煉所需專業技能及崗位要求,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從而區別性的進行教學模式設計。定向培養符合當地農產品市場化運作需求的基層商務人才不僅為當地農村流通經濟建設提供了人才,同時也提高了畢業生的創業能力,帶動了農戶參與市場經濟,由單純的“農業生產者”提升為“農業經營者”。
(3)職業技術院校和基層商務職能部門合作,為農民提供短期培訓。
作為為農村輸送商科專業畢業生之外的一個必要補充,職業技術院校和基層商務職能部門建立聯系,配合政策宣講,為當地農民普及商務基礎知識,培訓基礎商務活動技能,“短平快”地解決一些迫在眉睫的具體問題。這是農村基層商務人才建設的一個重要渠道,職業技術院校要利用自身師資資源,服務于貴州農村,為我省“大扶貧戰略”發揮應盡的作用。
(4)組建“師+生”專業團隊,為農村基層提供專業服務。
組建“師+生”專業團隊,下到農村,為農村基層提供專業服務;可以在教學期間,作為教學中的實踐環節,也可以作為畢業頂崗實習的實習內容。首先,為農民提供了關于農產品產品規劃、定價分析、渠道建設和促銷設計等專業服務;其次,豐富了專業教師的教學資源,提高了教師的實踐水平;再次,真正落實了“做中學”,學生可以充分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學習效果大大提高;另外,學生也會在這個環節得到具體的創業指導,從而樹立“返鄉創業”的信心。
[參考文獻]
[1] 李寧.貴州省煤炭資源可持續開發與利用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7.
[2] 胡順光.貴州喀斯特區小流域尺度生態治理的水土流失機制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8.
[3] 李昌隆,任強.采取措施 積極推動中等教育結構的改革工作[J].宏觀經濟研究,19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