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醫療保障問題是建設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難點,也是重要組部分。對臨沂市蘭山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高保障水平、增加政府資源投入、規范新農合醫療服務網絡、建立資金籌措與安全運行的機制、推進農村衛生服務等建議。
[關鍵詞]新農合;保障;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A
1 臨沂市蘭山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的現狀
臨沂市蘭山區位于山東省東南部,地處中國東部地區南北交匯地帶和長三角、環渤海兩大經濟區的中間地帶,是臨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臨沂市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2013年,蘭山區下轄4個街道、7個鎮、1個工業園,總面積839km2,農村人口占較大比重。目前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主要針對城市城鎮企業員工與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社會醫療保險依然缺失,商業醫療保險成為農民群眾看病就醫的重要途徑,但是商業醫療保險公司為保證利潤,選擇排除身體狀況不好和年老體弱的人。我國針對農村“三無”人員實行的“五保”供養制度,目前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部分農民群眾的醫療保障問題,覆蓋面很有限。所以,新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目前是他們最為關鍵的醫療保障制度。新農合是由政府部門發起組織、引導和支持,農民群眾自愿參加,個人、集體與政府部門等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的共濟制度。從2008年開始山東省已經有139個縣確定開展新農合的工作,加快實現以縣區為單位的農業人口全覆蓋,蘭山區也包括在內,全省人數參合率為88%,籌集新農合基金53.28億元。雖然新農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參合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但在實際運行中也存在許多困難與問題。
2 臨沂市蘭山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存在的 問題
2.1 政府方面
2.1.1 籌資困難,資金投入不足,成本高。(1)籌資困難。農村合作醫療是社會公共事業,政府責任重大,而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重建與改革缺少資金投入。收取醫療費用工作繁重,報銷程序十分繁瑣,制度運行成本增加。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基層的推廣與資金收繳工作上,需要耗費大量財力、人力和時間,因為目前這些工作多采取干部挨家挨戶宣傳和收繳方式,人員登記工作的工作量很大。
(2)成本高,農民消費水平不相適應。在目前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中,用于門診消費的家庭賬戶有著基金數額小、需身份識別的問題,導致管理成本很高,惠農力度變小,需研究出低成本與受農民歡迎的醫療運轉方式。
2.1.2 管理和監督不規范。新農合的市場管理較為混亂,醫院診所購進的藥品與設備的質量、種類、品質、成本各有不同,有高有低。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了解,蘭山區有些醫療基金沒有封閉運行,合管辦既管錢又管賬,再加上一部分醫院的住院補償,比例和區段設置不合理,導致無法測量科學補償比例與封頂線,進而導致住院醫療補償資金的超支或者沉淀,且先行墊付制度在某些定點醫療醫院也沒有徹底實行,這導致農民醫療費用申報前必須全額支付。服務監督不完善,醫療制度缺乏投訴與仲裁機制,醫療糾紛的解決渠道需要暢通。
2.2 蘭山區的衛生醫療機構方面
2.2.1 衛生醫療機構軟硬件有待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試點工作開展以來,蘭山區各城鎮的衛生院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發展,但是依舊問題較多,比如業務用房不足,危房多,且醫療設備普遍落后,技術人才缺乏。
2.2.2 定點醫療機構硬件基礎差,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都有待提高。蘭山區鄉鎮醫院衛生院醫療設備的投入不足,大部分存在設備空缺、醫療收入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且基本藥品的周轉、資金無法保證;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普遍較低,高素質醫療人才缺乏,人才技術方面無法保證能夠對病人及時做到準確的診斷治療,滿足不了當地農民醫療的基本需求,與“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村”的目標相距甚遠。
3 解決措施
3.1 提高保障水平,增加政府資源投入
提高保障水平,擴大補償范圍。提高報銷比例,擴大報銷范圍。政府資源對農村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持中,財力支持最為重要,在農村中農民農業生產的剩余很少,政府需承擔起供給公共衛生所需產品的責任,努力完善政策,加大對農村醫療的投入,積極推進改革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建設。
3.2 規范新農合醫療服務網絡,加強基金管理
要加強對農村合作醫療保障資金的科學管理,需設立相應的合作醫療專門機構、領導小組。各村也要設立相應的聯絡員,盡力構建覆蓋面廣的并且有效的新農合醫療網絡,以保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
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與監督體制以確保新農合醫療保障資金的安全。要成立新農合醫療專門機構,設立相應的辦公室,開設專門儲蓄賬戶,專款專用,嚴格監督管理資金支出使用,接受人民監督,實行公開透明的管理。
3.3 建立資金籌措與安全運行機制
建立資金封閉運行體系并逐步完善,需要對籌錢、管錢、用錢三者進行有效分離與有效監督;選用、培訓相關管理人員,建立辦公機構;加強對新農合醫療運行狀況的監督,規范農村醫療審計制度,向社會公眾公布資金使用情況,保證農民參與監督的權利。
3.4 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網絡化管理水平
實現農村合作醫療網絡化、信息化管理,是解決新農合管理中不規范、不透明問題的有效措施。實行農村合作醫療網絡化、信息化管理,增加資金運行的透明度,既降低了管理成本,也提高了管理效率,又方便了病人,監督政府工作。要加快蘭山區信息化網絡化建設,通過網絡信息程序來管理農民個人的繳費就診和報銷等資金運作的各項資料。
3.5 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逐步建立醫療中心與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兩級分工合理、雙向轉診的新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參加新農合的農民提供優惠,合理分流病人,形成小病進社區、大病到醫院的就醫模式,充分發揮醫療資源作用,合理利用衛生資源,降低醫療費用支出,增強其抗風險能力。對于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做好以下四項工作。①加大對蘭山區定點醫院的醫療設備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醫療環境;②深化醫療衛生管理機制、藥品采購制度改革,提高質量和服務水平;③加強對現有醫務技術人員的培訓,提高其醫德與醫療水平,留住大量人才;④進村入戶開展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減少大病發生的機率。
3.6 建立科學多層次多形式的醫療保險制度
根據我國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各地區的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和發展都各有不同,會受當地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家庭收入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應從蘭山區實際出發,選擇適合當地的醫療保險方式。
3.7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參加投保的自覺性
主要做好以下三項工作。①培訓新農合保障的專業工作人員,要求工作人員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與以往的不同、新農合的意義、作用向農民宣傳透,使其清楚參投新農合的好處;②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在報紙、電臺、網絡等開辟專欄進行大幅度專題報道;③深入了解農村新農合醫療保障情況,宣傳典型事例,讓廣大群眾真正認識到新農合醫療制度的好處,從而提高農民參保的積極性。
3.8 完善醫保長效籌資機制
根據蘭山區農民收入水平的不同層次制定相應的參保檔次,由當地農民自主選擇不同繳費檔次的保險。增強政策對農民的吸引力,滿足收入層次不同家庭的需要。有條件的情況下,立法完善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的長效籌資機制,擴大新農合醫療保障覆蓋面。
[參考文獻]
[1] 鄭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問題及對策——以固鎮縣李甘村為例[J].三農“聚焦”,2016(2).
[2] 沈軍.常熟整合城鄉醫保的創新之路[J].中國醫療保險,2016(2).
[3] 夏勝偉.新農合基金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審計月刊,2016(1).
[4] Winnie Yip,William C. Hsiao.Non-evidence-based policy: How effective is Chinas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in reducing medical impoverishment?[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