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力賢 倪港麗
[摘 要]基于合作治理的應用,對強化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管理方面有指向性作用,研究新農村公共事業管理,需要從合作方式、管理模式等角度進行綜合分析。首先,本次研究從新農村公共事業管理中的公共衛生方面進行分析,闡述公共衛生事業和合作治理的相關理論知識。然后,分析了新農村公共事業管理中存在著公共衛生管理創新制度不完善、監督體系不健全、新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隊伍素質低等方面的問題。最后,結合存在的問題,提出健全監督體系、完善農村服務團隊建設等措施,希望對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管理模式創新、管理效果優化等方面提供微薄幫助。
[關鍵詞]合作治理;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D422.0 [文獻標識碼]A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然而衛生事業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乎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汪偉全指出國家一直對于工業方面較為重視,在農業方面忽視較多,對城市較為重視,對農村忽視較多,在此情況下導致農村問題越來越多,其中公共衛生問題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黎慕、徐緩指出,城市的衛生資源占有率高達85%,而農村占有率僅為15%。相關研究數據表明,我國公共衛生財政投入不足,人均費用僅25元左右,而這些費用中用于農村公共衛生建設的比例更少。由此可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不健全和資源配置不合理,使得農村公共衛生問題成為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還有利于促進新農村目標的實現。現有文獻主要對現實生活中我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存在的資源配置失衡、投入不到位、措施不到位等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但是并沒有整合政府、社會團體、企業和民眾的力量對公共衛生事業進行建設。文章將合作治理與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創新相結合,從新角度對農村公共衛生事業進行研究。
本次研究的主要意義在于在合作治理的前提下,通過提出完善公共衛生管理的創新機制、健全監督體系、以及提高新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隊伍的綜合素質等措施,從而促進新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通過加強其管理方面的創新,進而加快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管理的建設進程,為新農村的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1 合作治理概念的界定
合作治理是旨在解決跨域跨部門公共問題的一種新治理形式,主要關注的是各種類型的組織之間、組織與個體之間的聯合互動以期解決共同問題和實現共同目標。合作治理與傳統公共行政的重要區別在于,它打破了公共政策政治目標的單一性,使政策走出單純對政治機構負責的單線的線性關系形態,同時還削弱了行政權力的外向功能,使得在治理過程中不僅僅依靠主體的權力對目標對象進行治理。行政權力服務于抽象的公共利益的狀況也會改變,進而會緊密地與行政權力持有者的道德意識相結合。在合作治理落實的過程中,是治理主體與行政部門之間以合作的方式開展工作,以此實現公共服務、公共行政、事業創建等方面的綜合調整,這是構建合作治理體系的基本表現形式。在注重合作治理效果全面提升與優化的過程中,需要從合作治理模式、合作治理方法、合作治理內容等方面進行系統籌劃,在注重合作治理效果的前提下,實現行政管理、行政服務、項目建設等方面的綜合提升。例如,在對新農村公共服務進行全面構建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在合作治理的制度下與企業、農戶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以此實現農村衛生環境、醫療事業的創新與拓展。同時,在對合作治理模式進行全面優化與管理的過程中,需要以“合作”為中心,并通過明確關系,實現治理效果、治理目標的綜合提升。
2 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問題
2.1 管理創新制度不完善
通過對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管理現狀進行分析發現,我國注重新農村服務創新,實行精準化改革政策,對新農村建設進行定點管理。但在具體落實中,以經濟增長為導向的績效考評制度,使得地方政府忽視衛生事業的發展和創新。尤其是我國開始實行城市發展的策略后,更是忽略了對農村公共事業的管理,在創新方面的資金、精力的投入明顯減少。其次,又因缺乏借鑒性的創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導致政府不敢大膽創新,以此來規避創新可能帶來的不可預料的風險。
2.2 監督體系不健全
農村在公共衛生管理方面的監督體系不健全主要體現在:第一,管理主體多元,責任劃分不清。例如,工商部門和環保部門在食品衛生方面均存在管理職責,但所屬監督系統不同,出現問題后,責任部門界定不清。第二,忽視監督的重要性。與公共衛生相比,大部分領導部門認為加強生產建設的意義更大,因而沒有對衛生方面予以足夠的重視,導致在發生各種傳染病等大型疾病時,政府不能及時有效處理。第三,處罰落實不到位。在各種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衛生監督主體未能落實對違法者的懲罰,或者只通過罰款進行處置,沒有對事情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導致類似的事件重復發生。
2.3 新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隊伍素質低
新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隊伍素質低,具體體現在:第一,專業性人才匱乏。醫學畢業生趨向于選擇生活條件更為良好的城市作為事業發展的所在地,導致農村衛生醫療機構在引入專業性人才方面比較困難。第二,培訓機會少。由于新農村在公共衛生建設方面資金投入較少,使得沒有足夠的資金為衛生服務隊伍人員提供外出培訓機會。第三,考核機制不完善。因為沒有采用合理的考核方法,導致公共衛生服務隊伍人員知識掌握不足,不能很好的進行臨床治療。即使組織提供外出培訓機會,也因沒有完善的考核機制,導致態度散漫,學習效率差。
3 合作治理下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創新的有效措施
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合作治理是指公共事業人員、企業管理人員與農戶以合作的方式,對新農村衛生、環境以及公共事業方面進行協調管理,以此提高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創新發展。對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采用合作治理,提高農戶的參與度、據此了解農戶日常生活,合作治理是以農戶為主體、在充分利用農戶信息、農村基本信息的前提下,實現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創新效果的全面提升。建立政府與公民之間的合作互動關系,促進公民社會成長。需要政府必須堅持依法行政,行政為民的理念,以建立民主政府為目標,大力推進政務公開,拓展渠道,實現信息公開透明,從而使公民更便利地獲取相關信息、更直接地表達政治意愿、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
3.1 完善公共衛生管理的創新機制
公共事業管理制度過于單一是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創新管理效率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促進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創新管理模式,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要對新農村公共事業的管理創新制度進行完善,由單一化管理轉變為多元化管理,由政府部門單一管理轉變為政府部門、私人部門以及社會組織協調合作,共同管理,從而促進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2)完善公共衛生財政制度。優化政府財政結構,擴大公共衛生資源投資。同時,引導相關企業,私人部門和個人加大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資金投入,形成多樣化的資金來源。對政府支付制度的轉移進行規范,保證政府資金的合理應用。在構建管理機制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合作關系”。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需要以平等交流的方式進行,這是利用合作治理理念實現管理機制創新的基本表現形式。(3)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人才是建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礎和關鍵,因此要動用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力量,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提高公共衛生的教學水平,加強新農村公共衛生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新農村公共衛生人才的專業水平,保證新農村公共衛生建設的持續發展。
3.2 健全監督體系
在合作治理下,健全監督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決策之一,健全監督體系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強法制宣傳,提高新農村人們的法治意識。政府部門結合學校、村委會等,向學生和村民宣傳傳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知識,并做好相關疾病的預防工作。第二,加強民眾的監督能力。加強民眾的監督能力主要是指讓民眾對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管理和維護,例如,政府可以指定專人對公共基礎設施進行管理和維護,并做好詳細記錄,農民可以根據具體的記錄對管理和維護的具體情況予以監督,如果發現問題,可以通過打電話投訴、上訪、郵件等多種方式進行反饋,從而有效地實現對公共基礎設施進行維護和試用。第三,對監督系統進行規范化應用。監督系統如果不能規范化應用,則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因此,我們要對監督系統進行規范化處理,更好地發揮政府、社會組織、大眾傳媒以及人民群眾等監督主體的作用。
3.3 提高新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隊伍的綜合素質
提高新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隊伍的綜合素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加強新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隊伍人員的培訓。“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邀請大城市的專家到新農村開展講座和座談,講授相關知識,進行現場指導和演示。增加新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隊伍人員外出培訓機會,引進新技術。第二,完善激勵制度。對于表現優異的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予以物質或名譽稱號獎勵。對于表現差的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進行適當懲罰。第三,建立考核機制。實行內部與外部考核相結合的形式,以內部考核為主,并結合服務對象的綜合評價進行外部考核,考核結果合格可以優先上崗,考核結果不合格需繼續學習,從而保證培訓效果,提高新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隊伍人員的綜合素質。
4 結論
綜上所述,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在合作治理的背景下,加強管理制度的創新對促進新農村的衛生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合作治理下,從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對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予以詳細的討論,找出不同問題的解決方式,并加強在公共衛生事業管理方面的創新,增加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方面的支持,積極引入合作治理機制,從而促進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在合作治理模式應用過程中,需要注重公共服務團隊建設、服務工作開展方式、服務內容等方面的創新設計,這是落實及完善新農村公共衛生事業服務建設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李雪,鞏瑞波.社會治理視角下新農村衛生工作的困境及出路[J].公青島農業大學學報,2012(08).
[2] 汪偉全.空氣污染的跨域合作治理研究——以北京地區為例[J].公共管理學報,2014(01).
[3] 黎慕,徐緩.我國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研究進展[J].現代預防醫學,2010(19).
[4] 蔡嵐.合作治理:現狀和前景[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
[5] 齊萌.從威權管制到合作治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模式之轉型[J].河北法學,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