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致遠 樊帆
[摘要]近幾年,家庭農場發展迅速,各地區政府積極鼓勵發展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在發展過程中,家庭農場面臨著能力提升的限制問題。在家庭農場的發展動力及障礙成因等方面作出分析的基礎上,研究提升其能力的對策辦法,讓家庭農場能夠持久、健康、穩定的發展。
[關鍵詞]家庭農場;發展動力;障礙;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發展“家庭農場”。家庭農場作為一種起源于歐美的舶來名詞,中國農業部以及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給出定義,從由誰經營、如何經營的角度來看,家庭農場是由愿意且能夠從事農場經營的主事人或家庭成員以及其在農忙時雇傭的勞動者,在適度規模的土地上進行機械化的農業生產,生產成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中進行銷售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作為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的試驗主體,被賦予的作用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引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確保食品安全。
從家庭農場發展的態勢來看,全國家庭農場的數量逐年增加,許多家庭農場的經營范圍走向多元化。家庭農場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的作用開始顯現。但是,家庭農場在發展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面臨著許多障礙,阻礙了我國農業的革新與農業現代化進程。因此,為家庭農場的發展掃除障礙,提升家庭農場的能力,讓家庭農場能夠穩步健康的發展變的尤為緊要。
1 家庭農場發展的動力
要提升家庭農場的能力,首先要分析其發展的動力。這里將家庭農場發展的動力分為三種:政府政策鼓勵、財政扶持的推力,市場需求所形成的拉力,以及家庭農場本身帶有創新因子能夠進行生產要素重新組合自發創造需求的內燃力。
1.1 政府的推動作用
家庭農場這個名詞雖然來自國外,但是其在國內落地發展中,要適應中國特有的環境,政府須重新定義家庭農場的概念,將家庭農場及其成員納入到法規機制中,比如,具體明確家庭農場的法律地位,出臺相關法律便于家庭農場注冊登記,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和退出機制等。政府出臺優惠政策、進行財政扶持,比如,對生產資料農機具的購置補貼,出臺流轉土地的補貼,以及免稅、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等。在家庭農場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中,政府在其概念的定義、主體的宣傳、財政的扶持、運作機制的構建等方面起到了基礎性的推動作用。
1.2 市場需求的拉動作用
從市場需求關系格局中的需求側來看,食品需求已經出現分層,具體表現在:中低收入人群要求價廉物美的食品,中高收入人群則要求優質高端的食品。隨著國內大眾收入、生活水平、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優質、安全的食品需求不斷增強,這說明食品消費結構比較快速的向著安全、健康、優質、便捷等方面調整,不僅要求農產品的數量滿足供給,還要求農產品在質量上滿足供給。這種市場需求拉動著能夠提供優質、安全食品的新型經營主體——家庭農場的發展與壯大。
1.3 家庭農場自身的內燃作用
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或者在區域內創新優質產品由供給創造需求,選擇多渠道銷售途徑,實現降成本、提收益、保質量的環境友好型的規模化經營。并且,家庭農場有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引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確保食品安全的創新變革作用,從出生開始便帶著創新因子,其發展運作同樣充滿著創新元素,比如,在產前農產品決策的創新,如產品緊跟市場需求;產中培育的創新(運用新技術、新方法),產后銷售途徑的創新,如電商模式、訂單模式等。在家庭農場創新的運作模式下,其自身所燃放的動力為家庭農場的壯大與成熟起著奠基性的作用。在政府的推力與市場的拉力以及自身的內燃力的作用下,家庭農場將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2 影響家庭農場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隨著家庭農場的發展,其發展的能力將會日益提升,以適應多變的環境。而在能力提升過程中,會受到不可避免的因素制約。這里將影響其能力提升的因素分為家庭農場在自身運行中產生的制約即內在因素,和在自身運作之外的制約即外在因素。
2.1 影響家庭農場能力提升的內在因素
參與家庭農場運作過程的,主要包括勞動力人員、資金資本和土地。在其能力的體現中,勞動力人員表現為領導人員的才能和員工的素質;資金資本表現為資金的存量流量和融資渠道;土地表現為種養規劃和機械化程度;以及在家庭農場運作中建立的規章制度。
2.1.1 領導才能與員工素質。領導人和員工組成的家庭農場成員勞動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家庭農場運作的收益情況,領導人發揮領導才能協調整個農場運作,員工的操作實踐技能保證發展預期。領導才能與員工素質的提升在家庭農場的能力提升中占據很大比重。
2.1.2 資金的存量流量和融資渠道。資金資本的存量流量保證了工資的發放、設備的采購、機械化的建設以及各種風險發生的防備措施。資金的融資渠道拓寬了家庭農場資金存量流量的容積,進一步提升了其發展能力。
2.1.3 種養規劃和機械化程度。良好的種養規劃不僅能提高作物產量、降低成本提升收益,還能適應市場需求甚至創造需求達到利潤極大化。機械化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家庭農場整體運作的優劣差異。
2.1.4 規章制度。規章制度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和財務體系,健全的規章制度是家庭農場長久發展的基石,能使家庭農場規范管理、經營有序,使員工行為合規,提高管理效率。有著凝聚內部向心合力、提升整體競爭力的重要作用。
2.2 影響家庭農場能力提升的外在因素
影響家庭農場能力提升的外在因素可分為政策因素和自然因素,前者為可控制因素,后者為不可控制因素,且都具有反向效應遠大于正向效應的關系,即壞的政策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對家庭農場的破壞作用遠大于好的政策與自然環境對家庭農場的助推作用。
2.2.1 政策因素。影響家庭農場能力提升的政策因素大致可分為法律認定政策和財力扶持政策。其中,法律認定政策包括家庭農場概念的界定、主體地位的確定、進入與退出機制的構建和管理權責的分配;財力扶持政策包括補貼措施(幼苗幼種補貼、農機補貼、土地流轉補貼等直接補貼以及技術推廣等其他間接性質補貼)、融資措施(銀行、合作社、信用社、資助平臺等)、基礎建設投資(農田、水利、道路等)。近幾年,政策因素持續向對家庭農場有利的方向發展,政策的正向邊際效應會遞增達到峰值然后呈遞減趨勢,目前,呈現出的是政策邊際遞增效應。
2.2.2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不可人為控制,具有偶然性、客觀性和風險性,其風險性對家庭農場發展影響很大,主要包括地震、水災、火災、風災、雹災、凍災、旱災、蟲災以及各種瘟疫。一經發生,產生的影響往往是毀滅性的。在此之上,應建立伴生的調和機制,即保險和災前、災后扶持特項。
3 家庭農場能力提升的建議對策
3.1 構建家庭農場經營主體的培育機制
家庭農場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勞動力成員的能力素質上,因此,有必要優先構建教育培訓機制。“要在政府的公共財政支出中,設立新型家庭農場主培育專項基金,由省(市)級政府出資委托農業高校、科研院所、職業技術學院對其進行文化知識和農業生產技能教育培訓……積極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大學生進入到農村去創業。”作為一種補充,還需建立一個聯通區域內所有家庭農場經營主體們的信息平臺,有意識地構建家庭農場相關的信息科技電臺,對認定的家庭農場提供一個廣播信息接收器,定時提供相關的信息,能夠互通有無,信息共享,提供精準的技術指導服務,全面提升家庭農場經營者的素質。最好能夠傳遞一種以企業模式辦家庭農場的理念,促使家庭農場經營者有意識地構思種養規劃,在一定規模的土地上選擇合適的機械化程度,能夠大致建立農場管理制度及內部財務體系等相關規章制度,穩固內部運行并增強其抵御各種外部風險的能力。
3.2 優化政策與管理
總體上,對家庭農場的主體概念、法律地位做出明確性的具有法律效應的綱領,而這種綱領又能夠讓地方政府依據法律條款的同時因地區特定環境靈活地制定不同的認定機制和扶持政策。要清晰明確家庭農場的管理權責所在的機構部門,特別是在登記注冊管理、財政補貼管理以及監督管理方面,要避免管理交叉、責任“真空”的情況,才能讓相關政策通暢地惠及家庭農場經營主體。
在補貼方面,因土地成本增速過快,并且有繼續猛增的趨勢,而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力成本的增長已經成為定勢,政府應當在以往補貼的基礎上,增加對土地流轉的補貼,緩解家庭農場經營的成本壓力;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地方政府應加大在道路、水利、電、通信方面持續投資建設;在政策措施方面,使土地流轉市場化,將各縣、村的農戶閑置或愿意流轉的土地信息收集公布,進入市場,使土地流轉有效、便捷,具有保證性;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目前,我國區域農業種植并不理想,有些區域不適合種植某種作物或種植不了該種作物的優質產品,但因市場需求、經濟效應等多種原因呈擴大趨勢,如江漢平原地區,冬季種植小麥并不優質,每年種植面積卻仍不斷擴大,只有在農業科技的帶動突破下,才能培育出一種適合江漢平原地區在冬季種植的優質作物,使生產的經濟邊際效應進一步擴大,從而惠及家庭農場及涉農生產者。特別是地方政府要持續不斷地加大家庭農場的宣傳力度,掃清公眾的認知盲區,提高家庭農場在公眾當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而可以極大促進人才、資金的流入,以及穩固家庭農場從業者的信心。這是應對人才、資金雙缺乏問題的最根本、最長遠持久的解決辦法。
3.3 構建市場機制與融資渠道
建立農產品供給系統,由政府牽頭,涉農企業、合作社參與共建相應的農產品配送中心,各個家庭農場可自愿將農產品送給配送中心統一檢驗和分級,由其進行統一組織銷售。政府給予農戶進城進行涉農產品銷售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戶創辦涉農產品銷售中心、超市、便利店等;建立物流配送系統,搭建農產品從田間到市場再到家庭的一整套物流配送系統,使農產品到家到戶更加安全、優質、便捷;建立農產品買賣信息平臺,使農產品需求信息數據化,解決供給方信息時滯性的問題,避免過度資源流向同質農產品,而造成過剩的狀態,使買賣雙方信息更加透明,消費者知曉產品的生產地,一方面能消除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顧慮,另一方面,也能促進生產方保證產品質量。
在融資方面,政府不僅要引入金融機構(銀行、信用社等)給予家庭農場融資,還要通過建立一種機構平臺如互聯網借貸等,或者通過合作社,給予其適當的優惠政策,專門吸引社會資金進入農村,吸引城市資本進入家庭農場。甚至可以讓經營良好的家庭農場聯合上市,在集資的同時,推廣家庭農場概念,促進社會閑置資金流入家庭農場。
3.4 構建家庭農場風險防控機制
因家庭農場在生產上的弱質性以及作為新型經營主體缺規范性,政府不僅要推動其發展成功,還要考慮其失敗的退出機制,建立家庭農場破產或者退出扶持預案,并由地方政府引導、多方機構參與,構建農作物種養保險及自然災害預警和災后扶持機制。
[參考文獻]
[1] 趙鯤,吳曉佳,楊凱波,等.創新發展中的家庭農場[J].農村工作通訊,2017(02):19-23.
[2] 艾丹.發展家庭農場的法律問題與對策[J].農業經濟,2016(12):72-74.
[3] 岳正華,楊建利.我國發展家庭農場現狀和問題及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07):4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