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似秀
【摘要】閱讀是語文的“根本”,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中。如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朗讀”的教學模式,提高他們對語言的揣摩和思考能力、語言分析能力及運用能力,最終形成語感,又是語文教師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本文探討了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理論根據、實踐經驗及面臨的困惑,也提出了一些旨在引發同行們進一步深入思考的建議,期盼對一線教師有些實質性的啟發作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朗讀;語感;主體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感,在語文教學中是個長談不衰的話題,最早提出“語感”的是我國的語言專家夏丏尊先生。他在《文章作法》(與劉薰宇合編)中曾對語感作過這樣生動形象的描述: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里,“赤”不是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面吧。葉圣陶認為: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語感。前輩們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語言教學最根本的是語感教學。
一、語感教學的理論依據
關于語感,它是一種修養,是在長期的規范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成的,是一種對語言文字比較直接、迅速、靈敏的領會和感悟能力。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
二、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語感教學
(一)朗讀中培養語感
朗朗上口,能夠達到理解句意、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的。錢夢龍的“三主四式導讀法”,魏書生的“六步讀書法”,最早給現代語文教學注入了一股強大的新鮮活力,權威地明確了朗讀的地位。筆者認為,朗讀教學宜從下列幾個方面入手為佳。
1.教師范讀,營造氣氛
面對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的范讀起到因勢利導的作用,教師應在語言、姿態、情感、意境等方面給學生做出示范,指導學生對不同體裁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朗讀法,使學生對字音字序讀得正確,讀得抑揚頓挫、表情達意,為營造特定的氣氛打下基礎,讓學生在欣賞的氛圍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將課文中無聲的文字化成有聲的語言。因此,老師的范讀起到一馬當先的作用,勢必會引起萬馬奔騰的課堂效果。
2.學生朗讀,體會語感
有了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學生的朗讀就得心應手,很自然地融于課文中并獲取語感。進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課文,大多名家名篇文質兼美。要體味作者語言的匠心獨運,理解文章的情感,只有朗 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將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語言,再調動他們的聽覺、視覺、感覺,使文字叩擊他們的心弦,最后使其產生思想與感情的共鳴,進入最理想的心理狀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獲得語感。同時,學生的朗讀要注意文體的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二)現就小說、古詩文及散文幾種文體的讀法試作理論
1.詩歌、散文要品讀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一篇美不勝收的精美散文。作品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如何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并在讀中體驗意境呢?我首先放出配樂營造一種清凈氛圍,要求學生讀出蘆花、柳影、蟲、唱、月夜、鐘聲這一大背景的總體感情,使學生腦海中抹出一幅故都之秋的韻味圖,再讓學生抓住小園中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槐樹葉漏下的月光、破壁腰中的朝榮的藍朵、尖細且長的秋草的特點讀,從面到點,從聲到色……學生讀出了韻味,讀出情感,讀出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并在吸收故都之秋神韻的基礎上建構自己心中的秋之圖。
2.古詩文要吟誦
吟誦是采用心、口、手、眼并用的傳統閱讀方法,無論是古 文還是古詩,都可以通過吟誦來體味其語言的意味。如杜甫的《登高》,詩中寫出登高所見的秋江景色,抒發常年瓢泊、老病孤愁的感情。詩歌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學生讀時就要讀出節奏感,讀出整個畫面的氣氛,讀出作者的悲苦情緒,吟出詩人當時百感交集的心態。
(三)多背多記
現在的中學生,學習負擔太重,接觸社會與生活少,除課本之外,能大量閱讀的人實在不多,缺少了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語感能力就無從提高。要記的東西,該記而沒有記的也太多,除現行課本中的背誦篇目要強記背誦,一些優美散文、名家名篇、成語、諺語等各種文學性質的精華都是要強記的內容。
(四)積累語言,寫好日記
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積累了語感,就可利用讀書筆記和每天寫日記的形式進行訓練,記下自己認為最感人的一篇文章、一段好句、一個好詞。每天一篇日記,時刻記下自己每天的所見所感,天長日久,積累為隱性的朗讀,語感自然會更上一層樓。因此,讀書筆記和日記是一種隱性的朗讀,也是錘煉語感的有效途徑。
三、語感教學面臨的主要困境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知識內容的訓練而忽視語感的培養。許多老師的教學觀念和方式被應試教育的枷鎖束縛著,重讀寫,輕聽說;重傳授,輕自悟;重課內,輕課外。這違背了語文作為母語的實踐性的特點,只是糾纏于課堂內容的訓練,替代了學生的閱讀領悟和言語實踐,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語感,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
其次,許多老師還欠缺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感的經驗,更有老師認為語感的培養是高深莫測、不可琢磨的,只是針對少數悟性高、稟賦好的學生而言的,所以也就失去了努力探索的熱情,
四、結語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自覺地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感 受,直接影響訓練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在閱讀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為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