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從有效教學這一概念提出以來,在世界各國都引起了極大關注,也是我國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作為有效教學理念的主要載體之一的語文課程,因其獨特的學科特征,對于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本文將以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為例,將有效教學的思想運用于課堂中,體現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有效教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歷來被廣為傳唱。提到古詩詞就會提到文人騷客,比如說寫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仙李白,再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婉約詞人李清照,寫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張岱。學生可以在學習古代詩詞的同時,吸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可以對中國的優秀的古典文化有良好的發揚與傳播。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文學素養。古詩詞一直以來在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晦澀難懂的語言,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卻忽視不得,大考小考都離不了古詩詞默寫、賞析。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作為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進行語文古詩詞的有效教學是當前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興趣是萬事之首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做什么事情,興趣是首要。相應的由于古詩詞的時代距我們太過遙遠,如果語文教師還是按照傳統的方法介紹寫作背景、讀、翻譯、提煉主旨,一味地傳授,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一味地借助工具書死記硬背,學生自然而然就出現了抵觸的現象,以為古代詩詞只要讀讀背背就好了,其實不然。
針對這種現象,語文教師就要充分運用已積累的知識,借助一些輔助工具,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借助PPT,加入一些圖畫,可以使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具有趣味性,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與老師互動得更加頻繁,從而表現得更加主動,如講解《天凈沙秋思》的時候,可以借助動畫將曲中出現的意象顯示出來,將學生帶入那種情境;同時還可以穿插一些作者的經歷來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更近地感受作者的處境與感情。如講解《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時候可以穿插介紹作者對友人的處境有感,使學生對古詩詞產生更濃厚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時積極參與進來,從而使語文課程教學更加有效。
二、以情感帶情感
古代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用簡短的語言表達了完整的意思,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特定的某種情感。有的表達作者的遠大志向,如曹操的《觀滄海》抒發了作者的豪情壯志;有的闡明了某種哲理,如《望岳》里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作者曠達的胸懷;有的則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憤懣之情,如陸游的《書憤》,里面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抒發了作者感嘆時光易逝、光陰不再,壯志未酬的無奈。有人說古詩詞是作者表情達意的載體,我們只有用心領會才能真正感受作者所要抒發的感情。
古詩詞本身內容豐富多彩,蘊意深刻,但講解起來卻比較枯燥乏味。所以語文教師在講解時需要先理清作者的思路,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用自己的感情去帶動學生的感情,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全心全意投入到詩詞中去,使自己的思想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作者利用優秀的古詩詞來宣泄自己,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只有善于發現作者宣泄的集中點,領悟作者所要抒發的感情,才能更好地帶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受到感染,興趣得以提高,引導學生揣摩古詩詞的韻味,領悟作者的真情實感,賞析古詩詞的精華所在。
三、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文學素養是以語文知識作基礎,語文能力作為核心,是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審美情趣、語文積累、思維品質、語感、個性品格和學習習慣的融合。中學生由于生活閱歷較少,社會經驗不足,沒有強大的語言基礎作支撐,因此可能他們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感情,體會作者的真實意圖。基于這種情況,在語文課程教學的時候,老師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積累來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鼓勵學生多讀多記,從而加強語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好古詩詞。古詩詞課程教學在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作者運用簡練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語言簡練卻內涵豐富,能夠充分調動學生運用想象力去設身處地地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在激發學生的創作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四、調動想象,賞析意境
在抒情作品中,作者呈現的那種形神情理的交融、虛實有無的協調、韻味無窮無盡的充滿詩意的空間就是意境。知曉古代詩詞的意和境,對于賞析古代詩詞起到很大的作用。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環境之間的相互映襯、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等等,都有必要進行分析。
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對詩詞中作者所要描繪的意境進行賞析,帶領學生進入到作者精心營造的意境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學生們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作力,讓詩中的意境在他們頭腦中重現,增加語文課堂教學的感染力。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擁有許多絕美意境的古詩詞,如被周德清贊作“秋思之祖”、被王國維稱作元人小令的“最佳者”的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這首詩語言簡練卻富有韻味,平實之中體現了獨創性,意象豐富卻帶來了無窮的余味。《天凈沙·秋思》運用其豐厚的意境美,描述了一幅與世隔絕的美妙的畫面,它可以調動學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體會詩中作者想要在詩詞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類比遷移
古典詩詞之間總是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系,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作為語文教師不應該孤立地講解某一首詩,應該學會類比遷移,通過比較古詩詞之間的異同,來誘導學生對學習古代詩詞產生好奇心和積極性。教師在講解古詩詞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一課多篇的教學形式,綜合運用歸類、比較、想象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去思考學習,讓學生在類比遷移中更加透徹地理解課文,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可以在一節課中學到更多的東西,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
類比遷移可以分同類比較和異類比較兩大類,同類比較是指教師將同一類題材和同一類風格的古詩詞放在一起進行講解,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講解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時,可以和《沁園春·長沙》放在一起進行分析、比較,學生通過討論分析,能夠總結出兩首詩歌的共同點:兩首詩表現的思想內容相似,都抒發了作者曠達的胸懷,寫景與抒情相結合,等等。異類比較是指教師將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詞放在一起比較,讓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領悟古代詩詞的精髓。如李清照的《蝶戀花》和《醉花陰》,前者是其早期作品,表現了作者的歡欣喜悅之情,而《醉花陰》卻流露出悲哀凄涼之感。對比作者在不同時期的寫作風格及其感情的變化,更能使學生深刻體會李清照所處時期的時代特征。
古詩詞課程教學作為中學語文課程教學實踐中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掌握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必要的。以上關于古詩詞的有效教學可以簡單概括為“激發興趣——情感帶動——提高素養——賞析意境——類比遷移”,打破了傳統的“讀詩詞——翻譯原文——總結”的教學模式,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充分帶動了中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古詩詞具有一系列豐富的特征,其中包括簡潔性、抒情性、篇幅短小內涵豐富等,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想象力的空間,有利于師生進行藝術再創造。
老師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應該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用心去摸索恰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拋棄對古詩詞的偏見,走近作者,與詩人進行情感交流,使學生被動變為主動,不再被動地做知識的接受者,要善于發現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杜萬山.中國繪畫與中國詩詞的意境美[J].文教資
料,2011(29).
[2]王蕊.淺談古詩詞教學[J].科教導刊,2013(2).
[3]譚娟.淺談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語文閱讀[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3(3).
作者簡介:侯變變,女,1991年生,喀什大學學科教學(語文)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輯:蔡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