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要】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廣東省實行教師資格全國統考,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教學面臨極大挑戰,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成為中職語文老師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學生興趣、職業意識、教學手段和評價標準四個方面,談中職語文老師如何提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使他們順利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幼兒教師。
【關鍵詞】教師資格證全國統考;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教學;語文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已成為用人單位遴選人才的重要標準,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教學改革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對于專門培養幼兒教師的師范類學前教育專業來講,既要保證未來幼兒教師的培養質量,又要提高學生參加全國教師資格證考試的通過率。所以,應該將“教師專業理論教育為先”的相關理念貫徹于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教學中,符合當前相關教學考核的要求,將培養專業技能作為教學基礎,對新形勢下的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教學工作進行完善和優化。
一、教師資格證全國統考背景下中職學前教育改革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由教育部在2013年下旬印發,并且決定自印發日起,新的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以下簡稱“國考”)將在全國部分省份開展試點,定于在2015年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統一考試。2016年1月,廣東省教育廳印發《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試點實施辦法》,決定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實行“國考”。文件明確規定“2016年6月1日以后入學的全日制幼兒師范學校師范生、全日制普通院校師范生和全日制教育碩(博)士想要具備中小學教師教學資格,必須通過全國統一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
這一規定,打破了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一畢業就被認定幼兒教師資格證的“特權”。“國考”分為筆試和面試,在幼兒園教師相關資格考試的筆試科目共包含兩項內容:《綜合素質》和《保教知識與能力》。其中,綜合素質科目主要對教育法律法規、職業理念、文化素養和教師基本功、教師職業操守等五項內容進行考核。考試內容多,“國考”難度大,通過率低(據教育部相關數據統計,在近兩年的開展試點工作中,全國性考試共有四次,六個省市共有近三十萬人參加考試,通過人數近八萬人,通過率不到百分之二十八)。
綜合素質科目滿分150分,題型有:單選題、材料分析題和作文題。作文題50分,是“重頭戲”。如何通過綜合素質關呢?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語文綜合能力。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語文不僅是他們在校重要的文化基礎課程,也是他們重要的學習工具。語文綜合能力的高低影響著學生專業學習的質量和職業能力的提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他們語文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高。在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發現,他們口語表達能力較差,溝通能力弱,寫作表達能力低下,語文綜合能力差。
在“國考”這個指揮棒下,我們必須要努力提高語文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文化素質和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使學生從師范生順利過渡成為名副其實的幼兒教師。
二、教師資格證全國統考背景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教學策略
(一)培養終身對語文教學的學習觀念,提升自我教學水平
想要在當前不斷發展的教育體制下進行中職文化課教學,必須以提升自我教學水平和素質為基礎,達到職業教育相關標準,及時更新和研究教學理念。雖然不要求中職語文教師達到萬事通的程度,但擁有最基本的專業素養是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才能順利組織教學,分析學生學習狀況,保證學生對學習保持熱情和主動,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教師應該結合相關專業的特征和未來發展方向,不斷拓展教學視野。同時,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關注時代的發展對學前專業的要求,及時補充自己知識的不足,探索適應于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的語文教學策略。
(二)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提出過:“學生之所以有高漲的波動的情緒進行學習和思考,是因為課上的有趣,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到驚奇和震驚的心理。”從上述觀點可以看出,培養興趣是進行知識傳播的重要環節。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資料是語文課程的優勢,可以利用大量音頻、視頻等輔助學習資料開展語文教學,語文教學的篇目都是名篇、名作,可以通過網絡渠道搜索到可聽、可視的相關學習資料,這就要求教師在前期備課過程中,對學習資料進行有效、合理的整合,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巧妙地融入語文教學課堂中,會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果。比如利用播放歌曲的形式,進行課堂導入,讓學生處于教師營造的情境之中。在《再別康橋》的導入環節,我就給學生播放了林宥嘉的《再別康橋》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語文教學要與學前教育專業相融合,體現職業意識
以“國考”為契機,激發了師范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生一入校,我們就必須讓他們明白,作為一名未來的幼兒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例如,在校內要求說普通話,除了普通話課堂教學,語文課也應該是推廣普通話的重要陣地。利用語文課前五分鐘,讓學生輪流上臺談讀書心得,講故事,唱兒歌,學期末的自我總結,節假日的安排和收獲,學校、社會、國家重大時事政治評論等,這一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還能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組織演講和講故事大賽,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得到鍛煉。加強一些應用文體,如計劃、總結、便條、自我介紹、求職信和應聘書等的寫作訓練。同時,鼓勵學生多閱讀一些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通過讀書深入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四)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幫助學生認知,主要起引導作用。“國考”題型靈活,單憑“記憶”,如果不能結合理論活學活用,也難以通過考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再不能“一言堂”“滿堂灌”“獨角戲”,而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緊緊圍繞教學主體——學生,提升他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積極引導、組織中職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加德納理論開展《隱形的翅膀》這一課的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音樂素養進行提升,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歌曲的影音資料入手,先營造教學氛圍,與學生共同演唱,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也同時記住美妙的旋律和歌詞;接下來將《隱形的翅膀》電影預告片播放給學生觀看,引導學生以歌曲為思考背景進行思維擴展,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思維展開討論,將積極向上、頑強、堅定的理念滲透給學生,讓學生領悟到無論什么情況都不應該喪失人生目標和希望,不但能夠幫助學生牢記學習重點,更將難點逐一攻破。
(五)語文教學要科學評價,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
長期以來,中職學前教育語文教學考核評價采用閉卷考試,依靠試卷分數作為評價學生語文能力的標準,也作為學生評優評先的主要依據。這種評價過分關注結果,缺乏形成性評價,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能力很難體現出來,具有很強的片面性,不適應當前學前教育的新形勢。“國考”考試題型靈活,側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側重點放在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處理的能力上。因此,應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溝通能力、專業寫作能力等綜合能力作為考核的重點,把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考核的關鍵。
三、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在整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占的重要地位十分突出,想要讓學生成為全面型、實用型人才,必須不斷探索、改革和完善學前教育專業的語文教學工作。筆者認為,在“國考”背景下,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教學應在思想上重視,在教學上強化職業意識,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科學評價標準,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試點實施辦法》(教師[2013]9號).
[2] 《廣東省教育廳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試點實施辦法》(粵教師[2016]2號).
[3] 于蘭.教師資格證“國考”制度的解析與實踐性教學改革策略[J].渤海大學學報,2016(6).
[4]榮欣.中小學教師資格證“國考”改革與職前教師教育的應對[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6(2).
[5]謝家芝.“教生活之需,供職業之用”——淺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教學改革[J].課外語文,2013(4).
[6]李嬋.學情視角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廣西教育,2017(1).
[7]劉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語文高質量教學實施策略[J].考試周刊,2016(9).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