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陽 尚鵬禮
摘要:隨著文化產業的深入發展及社會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開始逐步試辦文化產業基地,為保障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培養質量,學校和文化產業基地如何協同發展,共同推動教育水平的提升成為又一新課題。本研究以河北美術學院東方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為例,通過分析文化產業基地作為教學平臺已取得的成績,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深度整合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等路徑,為國內文化產業地基教學服務平臺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文化產業基地;產教融合: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8)03-0087-02
作為藝術類院校的河北美術學院,明確把服務文化創意產業作為辦學定位之一,學校投資創辦的東方文化創意產業基地,不僅是美術創意人才教育培訓基地,更是動漫衍生產品、工藝美術作品研發、生產、制作和銷售基地。“東方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的創立,充分打通了學校、學生、企業的創意資產和創意資源等一系列的鏈條,推動了創新性和商業性藝術產品的生產,其作用是促進創作者(發明者)、研究者和決策機構之間的溝通和聯系。通過引進企業進駐園區,縮短了學生與企業的距離,使學生在學校里就能得到實踐鍛煉的機會。
1 東方文化產業基地教學服務平臺的現狀
1.1 文化產業基地在功能劃分上以建立教學服務平臺為目標
東方文化創意產業基地規劃為教學區、非遺體驗區(雞鳴城)、東方美術史園、西洋美術史園、世界圖騰藝術園以及影視動漫城等六大部分,東方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業務開展類型多樣,涵蓋培訓教育、影視及動漫開發、游戲設計與開發、創新設計服務、舉辦或承辦各類學術研討會、各類展覽及商演推廣等,與學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目標一致。產業基地目前以發展成為學校的助推器,為學校相關學科建設提供實踐場所,將文化創新思維融入專業建設思維、融入專業定位和專業發展之中,力求實現“教學、實踐、生產、研發、服務”的一體劃功能。
1.2 以文化產業基地建設為契機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伴隨著文化產業基地建設的逐步深入,基地教學服務的功能定位開始清晰。學校開始著手制定的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其中一個特色就是切合產業群需要,在課程體系構建上依托產業基地功能,部分課程可在基地企業輪轉后即完成課程學習任務。此外,以產業基地為平臺,研發部分“工作中學習”課程,將企業工作目標引入教學目標,將工作內容引入課程內容,將企業員工評價引入學生評價,讓課程成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平臺、理論學習的源動力、企業文化滲入的載體。
1.3 成立直接對口的文創學院
在平臺建設上,為適應新的需要,學校在2016年成立了文創學院。文創學院是我校根據社會發展趨勢,以東方文化產業基地為依托,以原產品設計骨干師資為基礎籌建的一個專業設計學院。該學院以產品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為藍本,組建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專業,以現代文化創意設計、非遺傳統技法、新媒體展示設計等為基礎,以VR虛擬現實技術、AR增強現實技術等為手段,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與產業化發展研究為核心研究方向,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協同培養文化產業領域高水平專業設計性人才。采用小班制精品教學,聘請文化產業一線專業技術人員到校授課、講座;配套專業圖書館建設;在強大的文化底蘊下,以“專業辦公司,公司做品牌,品牌促產業,產業興專業”的一條龍合作的團隊實踐教學模式,實施校企合一,產學融合的靈活培養方式,真正做到根據社會需求,與企業共同打造人才,從而保證學生的就業質量。
1.4 利用文化產業基地資源強化項目教學
“在項目教學實施過程中,項目來源問題一直困擾著一線教師,以往都是憑借教師的個人關系,將相關企業項目引入課堂。這種項目合作不僅缺乏長遠規劃,各種教學資源得不到很好利用,而且也耗費一線教師的很多精力和時間,影響了教學質量”[1]。而文化產業基地的建設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在建設階段各類基礎性設施的興建可以為環境設計等專業的師生提供實際的項目來源,同時作為研發和銷售基地也可為產品設計專業、動畫等專業提供良好鍛煉機會。
1.5 依靠文化產業基地建立大學生大學生創意孵化區
在國家創業浪潮的大背景下,利用基地的“雞嗚城”項目,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意孵化區建設,制定了關于大學生創意孵化區免費扶持政策,對于滿足要求的文化創意禮品,東方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將會批量訂制及產品代銷。
2 文化產業基地教學服務平臺建設的思考
2.1 教與學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仍然突出
在當前人才培養模式下,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仍然沒有能夠真正融合在一起,學生依然是先學習理論知識,然后集中進行實習;教學活動仍主要以校園為育人陣地、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由于學校教師專業對于文化產業內專業的認識深度不足,無法在課堂上將文化產業相關課程,特別是傳統工藝制作等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內涵能夠真實完成的表達,學生學而不懂的情況自然會層出不窮。
2.2 校企深度融合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和合作項目尚不能滿足教學需要
實訓項目是高校學生根據已學習的知識和技術進行實踐操作的環節,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訓練環節。然后目前高校專業實訓教師對于文化產業的了解水平還較為有限,難以指導學生進行高標準的文化產業相關課程的實訓實踐。所以整體來看,目前已建成的基地和真實項目仍然不能滿足實踐教學需要,無法在教學過程中全程貫穿企業真實項目,削弱了“項目提升技能”模式的實施成效。
2.3 基于“崗位能力”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缺乏配套的工學結合教材
盡管我們設計基于“崗位能力”構建專業課程體系,但僅少部分課程已開發了“基于崗位”和“工作過程導向”的工學結合教材,大部分課程仍然沿用學科本位的傳統教材,教材內容與實際工作內容相脫節,沒有反映職業崗位對應的工作任務與對崗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不利于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2.4 校企合作缺乏持續發展機制,產業基地部分合作企業積極眭不高
產業基地合作企業對參與學校教學、管理活動興趣不大,這些因素均影響了企業及其技術骨干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導致部分校企合作流于表面,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2.5 資源整合力較弱,文化產業基地教學投入不足
文化產業基地和傳統教學場地有著鮮明的區別,教師要在文化產業基地進行教學需要將個人教學習慣、教學內容和文化產業基地設施及內涵進行有機整合,但由于尚缺乏此類經驗,目前整體資源整合力仍處于較弱水平。文化產業基地核心功能定位是促進文化產業開發及產業化發展,對于引入教學環節,扔將其定位在文化傳承的環節,因此對于投入和支持有限,而僅僅依靠學校投入,明顯不能完整支持在文化產業基地進行的所有教學環節,影響教學效果。
3 文化產業基地教學服務平臺建設路徑探索
3.1 依托文化產業基地合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
河北在悠久的歲月中誕生了種類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并一直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創設非遺專業學院能夠將致力于學生深入體會非遺傳人的工匠精神,建設非遺傳承人群高校學生培養基地、高等院校非遺傳統手工技藝體驗基地、設計專業非遺創意產品研發設計中心、非遺“政校行企研”合作平臺,打造立足河北、服務京津冀的的河北文化傳承與傳播載體。
3.2 合作制定社會契合度高的人才培養方案
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展現以應用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與特色,逐步完善學校教學、企業生產相結合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以產業基地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為基礎,以產學研結合模式為平臺,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實踐課程改革為核心,制定社會契合度高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制定過程中,學校同資深文化企業合作,聘請文化產業一線人員和學校教師進行研討,為培養該專業什么樣的學生提供建議,和教師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的定位。
3.3 共同制作MOOC課程
目前,在線課程越來越受到學生及社會繼續學習人員的青睞,組織教師和文化產業基地一線工作人員以及文化產業傳統從業人員、非遺工作人員等進行合作,推出一套地域特色明顯、具有感染力的在線課程為教學服務是極為重要的。MOOC作為一種在線教育模式,其具有學習和教學方法簡單、易于使用及用低廉等優勢。MOOC基本不收取費用,能夠有效覆蓋在校學生及社會自主學習人員。MOOC課程能夠為在線學生特別是對文化產業有興趣的學生提供自主學習途徑,也能為即將到文化產業基地進行調研學習的預備學生進行前期預習和準備環節。如果學校和文化企業合作開發MOOC課程,可以在校開始成為選修課程,鼓勵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并對通過MOOC學習的學生根據成績,給予學分認可。
3.4 深度整合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
深度資源整合,充分將學校技術創新能力與文化產業基地的設施、技術優勢進行組合,深度開發才能將雙方優勢共同引入教學之中,使教學效果能到最大保障。協同創新機制是指學校和文化產業基地共同以平等、自愿和互利的原則,協同構建的以文化產業基地和學校為主體的,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合作機制。新的創新機制能夠為文化產業創新教育提供最大支持。協同創新機制具有以下優點:
1)協同創新機制能夠推動高校與文化產業基地之間共同建立聯合培養體系,形成靈活多樣的校企雙主體辦學機制,并合作形成專兼相結合的、“雙師型”結構的優秀教師及教學團隊;
2)協同創新機制能夠推動高校與文化產業基地雙方共同組建各類實習、實訓基地,形成過程和結果導向的新型課程體系以及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3)協同創新機制能夠為研究產學研合作新思路,構建具有專業特色的人才選拔模式,搭建文化產業行業人才緩沖帶,以學生創新的文化產業產業促進文化產業的的市場化、品牌化、國際化。
參考文獻
[1]胡文超,陳童項目教學與產教融合平臺建設的互動關系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