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要】插圖是“插畫”的俗稱,《辭海》對“插畫”的解釋是:“指插附在書刊中的圖畫。有的印在正文中間,有的用插頁方式,對正文內容起補充說明或藝術欣賞作用。”插圖能增加刊物中文字所給予的趣味性,使文字部分能更生動、更形象地活躍在讀者的心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課文插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教材從過去的黑白版本到后來的彩版,再到現在的人教版、蘇教版……從來就沒有缺少圖畫和文字的組合,每一代人回憶起自己童年的學習,對語文課本里插圖都記憶猶新。這些插圖無論是簡單的線條勾勒,還是大塊的色彩搭配,都能給少年兒童帶來視覺的沖擊、美的熏陶。插圖已經是小學語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是可有可無的擺設或點綴。教師理所當然該在教學中利用好插圖,使這獨特的視覺語言發揮應有的作用,增加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如何運用好這一重要資源,更好地為語文課堂教學服務,不辜負教材編者的良苦用心,實現教材資源利益最大化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一、有效運用插圖,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教材上的插圖,緊扣課文內容,色彩鮮艷、生動有趣,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極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是教材的“第二語言”。插圖形象直觀的特點,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過目不忘,開啟孩子心靈的窗戶,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因此它是有效導入新課教學的方法之一。在教學中,教師只要合理利用圖畫,引導學生觀察、欣賞,找準圖畫與文字的銜接點,就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把學生的關注點由插圖引向課文。
例如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把教材上的大榕樹插圖和作者劃船去看大榕樹的圖片展示在大屏幕上,通過營造氣氛,了解大榕樹,把學生帶入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從而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二、有效運用插圖,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細看小學語文中段所選的一些寫景狀物的文章就會發現,設計的景物建筑未必都是學生能親身所感、親眼所見的,如《觀潮》《雅魯藏布大峽谷》《長城》《頤和園》《秦兵馬俑》……這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此,編者在這些篇目中都配備了翔實的實景圖畫。在教學這些課文時,大概沒有哪個老師會棄之不用吧?通過這些景區的實景拍攝圖,給孩子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學生一邊看圖,一邊閱讀文字,很容易理解課文內容,在觀察圖畫中體會文本用詞的準確、比喻的精妙。
例如我在《長城》一課教學中,在上課時,我借助圖片,讓學生在充分地品詞悟句中感受長城的特點和勞動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插圖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這為學生理解后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
詩歌閱讀教學時,很多老師把重點放在了詩句意思的翻譯上,這是一個最大的錯誤。我覺得培養學生感悟詩歌意境的能力才最重要。大家都稱贊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欄目辦得好,其中“看畫猜詩”環節更是精彩不斷,贊嘆簡單的線條勾勒再現詩歌內容和意境,敬佩“猜詩”的同學,哪怕只看畫面一角,就心領神會,道出千古佳句。自古就有“詩畫同源”之說,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在教學中死咬詩句意思不放,還不如欣賞書中所配的插圖,走進詩句所描繪的意境之中,輕松快樂乎!在教學詩歌時,我還會讓學生給詩句配畫,在畫圖的過程中很輕松地記住了詩句,理解了詩句的意思。同學之間所畫內容不同,互相展示交流,也就理解了古詩意蘊豐富的特點。
三、有效運用插圖,訓練學生說話能力
說話能力,是認知能力和觀察思維想象力等多項能力的綜合體現。小學中段,是提升學生說話能力的關鍵時期。有人指出,插圖“在教學過程中成為訓練各種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特殊憑借和手段”。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的基礎上還要指導學生把觀察、想象到的內容完整有序地表達出來。當然,這種寫作能力的培養并非通過簡單幾次的練習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師長期不斷的訓練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恰當運用教材上的插圖,為學生營造一個想象的空間,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捕捉說話的內容,還有利于他們現場發揮,使他們表達更逼真、更生動。
例如我在教學《去年的樹》一課中,出示鳥兒對著燈火唱歌的插圖,讓學生說一說:“這時候鳥兒會怎么想呢?”因為有前面內容的鋪墊,學生看著圖畫,踴躍回答:“我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樹啊,我知道當你燃燒的時候,這就是你生命的盡頭了,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唱歌了,你可要認真聽,等到化為灰燼的時候,你就什么也聽不見了。接著,我就對著燈火唱了一會兒,唱完了歌,我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樹啊,我唱得好嗎?這可是你最后一次聽我唱歌了,我唱得好嗎?我就飛走了。”“我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樹啊,我們又見面了,我們要遵守咱們的諾言,接著我就唱起了去年的歌,唱完了歌,我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唱歌了,我就飛走了。雖然我們見不著面了,但是我能遵守諾言,我很高興。”書中的插圖在這里起到點燃學生思維的作用,產生表達的欲望。《搭石》小溪中擺放搭石的鄉親插圖,《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躺在床上抽取骨髓的臺灣青年插圖,都是訓練孩子說話能力的最好材料。
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培養創新能力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髓。而圖畫這種藝術手段的運用,使語文教學變得“趣”了、“美”了、“活”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引導學生帶著高昂的情緒去觀察課文插圖,理解課文語言,及時進行語言訓練,讓課文中靜止的畫面有靈動的生命,讓語文教學煥發藝術的光彩。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