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琳
【摘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散文是主導文類,而在散文教學中普遍存在一個教學難題,就是如何讓學生體會到散文這類文章的美感,教師妥善解決這一問題是改善語文課堂,提高散文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語文教學;散文;美感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人們習慣把文學作品中除小說、詩歌、戲劇之外都稱為散文。散文這類文體的文章,在初高中教材中占據了極大的比重,可以說是初高中語文教材的主導文類。中學語文課堂的大多課時用于閱讀教學,而閱讀教學的課文很多是散文,那問題自然就聚焦在散文教學中。在王榮生主編的《散文教學教什么》中提到在語文教學中,“散文特指現代散文”?,F代散文又可以分為敘事散文,如《散步》;抒情散文,如《荷塘月色》;說理散文,如《熱愛生命》。
在大多數課堂教學中,散文教學都偏重于套講現代文的模式,導致學生只有生搬硬套的感情,難以體會到散文課文中的美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教出散文美感?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去加強,一是培養審美鑒賞能力;二是引入比較還原法。
一、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從教師自身素養方面來說,審美鑒賞能力是必備能力。教師在備課時,感覺到散文課文很美,那么這課文為什么美?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告之學生所以然。
“審美鑒賞是審美活動的高級形式,一般分為觀、品、悟三個階段。觀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繼而感知文學作品的內容、形象。品主要表現為鑒賞主體對作品中的對象、形象進行讀解和體會。悟是審美鑒賞的一種理解方式,它是一種在對藝術世界品味、體驗基礎上的哲學思考。”比如在品讀《荷塘月色》時,教師在閱讀文本時把自己代入進作者的身份去體會,用心體驗作者從剛開始那種不寧靜到寧靜而寂寞的復雜心境,同時透過文字沉浸在朱自清筆下的幽美荷塘之中,感覺到那月光下內心微微然的欣喜和淡淡的哀愁,隨之便從文本的情感體驗中超脫出來,沉入自身的回憶、思索中,并開始探求文本意義,最終體會到作者向往自由生活而又難以實現的矛盾、無所適從的精神和生活狀態,進而達到對文本作品意義的更深層理解。由于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難以體會作者從文字中所表達出的心境,需要教師在講解散文文類時,應該有意識地提高自身對散文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作為一名美的解析者、美的傳播者,更要是一位能從高層次進行品味思考的創造者。
二、引入比較還原法
散文這類文體是初高中課堂語文教學的重頭戲,然而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氨容^還原法是一種注重文本解讀和培養言語創造力的方法,其本質都是試圖從言語現象中窺視人的言語生命體驗和認知加工的奧秘。也可以說是將‘有還原到‘無,領悟從‘無到‘有‘無中生‘有的言語創造的心理過程?!边@種方法叫作“還原法”。
比較還原法具體到散文文本閱讀教學分析,首先要關注散文文體自身的特點,還要透過一個詞、一段話、一個意象去體會語言文字表層意義背后傳達出的深層內涵。以下分別看兩個教學課例,體會比較還原法的運用與實踐。
課例1:蕭紅《我和祖父的園子》
師:課文第一句話“太陽在園子里是顯得特別大”,我們能把“是”字去掉嗎?去掉讀讀看。
生:(自由讀)好像能行。
師:這里為什么寫“是顯得特別大”呢?讀一讀,二者比較一下。有什么區別嗎?
生:“是”在這里是強調,肯定了太陽是特別大。
師:為什么要用“是”呢?如果去掉呢?
生:如果去掉“是”,比我們看到的太陽稍微大一點兒,用“是”感覺特別大。
師:作者用“是”強調了太陽大,那我們站在作者的角度想一下,作者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呀?
生:告訴我們不止太陽大,園子也很大。
這個課例1是通過在師、生與文本三者中比較還原判斷詞“是”,進而感知到作者語言文字表層背后的深層內涵。
課例2:朱自清《荷塘月色》
師:請同學們說說“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中“浮”字的表達效果。
生1:這個字用得不恰當,不可能從水底部浮起來。
生2:“青霧”也有問題,應該是“輕霧”或“清霧”。
生3:作為散文不應該過多推敲事物的前因后果,應該寫得抒情一點兒,這里用“浮”,既柔和,又親切。
生4:我們家里沒池塘,但是有稻田,每天清晨、晚上,都會有一層白霧貼著稻田飄在那里,要過很久,才會漫漫彌漫開。我覺得這里用“浮”最形象不過了。
課例2分析“浮”字的表達效果,學生對“浮”的理解和感知主要是通過自身對生活的體驗,同時調動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相結合,分析作品深層。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張鴻苓.語文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3]侯麟耀.“比較還原法”引入中學現當代散文教學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
[4]語文課程標研制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編輯:張曉婧)